同历史对话,与时代同行——“新时代外国文学研究前沿问题研讨会”综述

2019-02-10 04:02商轶
外国语文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外国文学族裔学者

商轶

2019年8月19日至21日,由《当代外国文学》编辑部和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新时代外国文学研究前沿问题研讨会”在济南隆重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90余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17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此次研讨会。会议紧紧围绕“新时代外国文学研究前沿问题”这一主题,从21世纪外国文学批评理论新方向、数字人文与当代外国文学研究、21世纪外国文学新动态等多个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一、新时代外国文学研究若干前沿问题

21世纪以来,文学创作、文学研究的环境有了很多的新变化。尤其是近年来,这些变化越来越显著,创作方式、研究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在主题发言中表示,新时代外国文学研究中仍然存在若干前沿问题,外国文学的研究创新必须要立足中国,走向世界,而不能使外国文学研究成为国外文学及理论的“传声筒”。四川外国语大学董洪川教授指出,M.H.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就是人学”,其文学批评在坚持理性思维的同时始终坚持人文导向。中国人民大学曾艳兵教授通过质疑西方文学源头的“两希”启发当下学者关注古典文学,从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挖掘新的前沿问题。北京外国语大学陶家俊教授对比了萨义德、劳伦斯和卡桑诺瓦对跨文化的文学关联性的思考,指出三者的思想虽在学理上有根本不同,却在思考文学关联性问题时的价值和伦理趋向惊人相似。山东财经大学学者丁兆国比较了后殖民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和异同点,指出二者的关系从对抗批评到对话融合。

学者们还运用最新的视角来解读当代外国文学作品。河海大学学者胡碧媛关注《管家》中女性化个体与包含差异性的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南京大学学者王素英解析了《苹果笔记本》中作者以世界主义视角展现的对爱的思考,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者高莉敏通过考察《犹太警察工会》中犹太人对家园的想象与建构,揭示了只有当犹太人“走出去”才可能建构起独立自由的身份。西北师范大学学者杨保林通过分析克里斯托弗·考什的《记忆之屋》等作品发现澳大利亚民族身份中有许多亚洲因素。学者们以鲜活的外国文学题材、理论视角、文本内涵为切入点,构建中外交流的桥梁,进一步拓展了世界文化多样性。

二、跨学科特征显著

除了在方法创新、理论创新等方面探索外国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新时代外国文学研究的另一个前沿特征就是明显的跨学科性。探讨21世纪外国文学蕴含的地域特征、跨国界交融等深刻命题就要延展跨国界理论的批评视野,融合多学科研究方法。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通过数据分析揭示隐藏在文本背后的内在规律能够大大拓展当代外国文学研究的空间。湖南师范大学曾艳钰教授把当代外国文学研究与大数据背景结合起来,运用大数据宏观、精确地分析各类文学作品;上海外国语大学胡开宝教授将语料库运用到文学作品研究、作家研究、文学理论研究和文学史研究等文学研究领域,对深入探讨文学文本特征、作家风格以及文学与社会关系等文学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河北师范大学李正栓教授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了国内莎士比亚研究从1934年到2018年的历年发文量、研究领域、核心作者,通过分析数据找出规律,发现不足,为莎士比亚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启示。

南京大学何宁教授把克劳福德的诗歌与科学进行了跨学科的思考,爱尔兰诗人克劳福德诗歌中的“半导体”、“晶体”等科技词汇的出现体现了科学在现代社会无法忽视的地位。苏州大学朱新福教授介绍了一种新的文学类型——气候变化小说(climate change fiction, cli-fi),这种小说不像传统科幻小说讲的都是“虚幻的科技或遥远的星球”,它阐述的是环境污染、海平面上升和全球变暖等气候灾难对人类的影响。哈尔滨工业大学刘克东教授把文学与职业伦理相结合,通过分析《印第安杀手》(Indian Killer)中高校教师、作家、电台主播都违背其自身职业伦理表明了美国白人与印第安人不断激化的种族矛盾。东北师范大学学者刘赫通过对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获奖作品的探究得出科幻文学从最初对技术想象的狂热已经转变为对技术与人类关联性的辩证思考。济南大学学者申圆聚焦保罗·奥斯特作品中的家庭抗逆力,分析这种力量在家庭应对危机时的止损效能和治愈潜能。

三、族裔文学研究热潮

在全球化背景下,族裔文学在当代外国文学研究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其中非裔文学、华裔文学、犹太文学和印第安文学等都是族裔文学研究的热门。族裔文学研究的范围已经开始由美国非裔文学逐渐扩大到欧洲、大洋洲以及亚非等前殖民地的族群文学,问题聚焦也开始从具体的作家作品扩展至世界族裔文学的普遍问题和根本问题。

南京邮电大学王玉括教授探讨了当代非裔美国小说的特点以及出现的变化,从聚焦种族到淡化族裔特征,为我们思考美国文学本质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照。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指出美国普利策诗歌奖得主泰辛巴·杰斯(Tyehimba Jess)采用一系列激进的诗歌创作手法,记录、补充或重写美国黑人失落的历史,呈现美国非裔文学传统的源头和方向。闽南师范大学张龙海教授从对石黑一雄作品中的童年记忆、战争记忆和民族记忆的分析指出族裔作家应正视历史而不是掩盖记忆,遗忘历史。复旦大学陈靓教授探讨了阿诺德·克鲁帕特(Arnold Crupat)的本土族裔批评思想,指出美國本土裔文学明显带有封闭的部落主义特征,而克鲁帕特的批评思想则带有明显的世界文学色彩。山东师范大学王卓教授聚焦于英国新生代女作家扎迪·史密斯(Zadie Smith)在《摇摆时光》中的全球化困境与跨国书写,认为作者的跨大西洋作家身份和学者型作家身份是在分析作品时不可忽视的要素。临沂大学学者苏鑫关注二战后美国犹太作家的美国以色列跨国书写,总结出美国犹太人身份认知的多维性和矛盾性,湖南师范大学学者刘白探讨莫里森小说《上帝救助孩子》中对消费社会下的女性商品化现象及其对女性自我认知和正常人际关系破坏的批判,曲阜师范大学学者张琳探讨了美国黑人女性剧作家苏珊-洛里·帕克斯《第三王国难以察觉的变化》中照相机意象的暴力隐喻与黑人身体政治。

本次会议共设4场主题发言,4场专题研讨,6场小组发言和3场研究生论坛。专题研讨部分设置了“国家、民族与身份书写”、“文学的共同体想象”、“奇幻文学与技术书写”、“文学空间研究”四个专题,20位与会代表围绕这四个前沿问题进行了专题发言。此外,本次大会还举行了“外国语言文学期刊主编论坛”,由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主编曾艳兵教授、《当代外国文学》主编杨金才教授、《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副主编陈靓教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主编陈勇教授、《外国语文研究》主编罗良功教授、《山东外语教学》主编王卓教授就期刊特点、审稿流程、选题要求、学术体例规范、学术诚信等主题向现场五十余名学者进行了详细说明和交流。

正如杨金才教授在会议闭幕式中指出,本次会议充分展示了当代外国文学研究的当下性和前沿性以及深度和广度。会议讨论涵盖了丰富的创作主题和研究视角,与会学者就共同关心的话题相互切磋,发表各自观点,获益良多。本次会议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为当代外国文学研究搭建了平台,形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学术共同体。

猜你喜欢
外国文学族裔学者
The Land They Lived on: Reading The Bluest Eye
英国少数族裔儿童读物仅占4%
21世纪美国族裔文学发展研究
美版美图秀秀被批种族主义
ThePatriarchalSocietyofChinatowninEataBowlofTea
ContrapuntalReadingofJaneEyreandWildSargassoSea
程门立雪
大学者
《外国文学动态》复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