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新陈代谢思想及其对构建生命共同体的启示

2019-02-10 04:07彭思雯杨志华
关键词:生命共同体生态危机生态文明

彭思雯 杨志华

摘要:概括了马克思新陈代谢概念三个层面的丰富内涵,即自然界内部生物体中生物学意义上的新陈代谢、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学意义上新陈代谢、以及人与人之间经济学意义上的新陈代谢。根据马克恩新陈代谢思想,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导致的新陈代谢循环过程的断裂,而为了克服生态危机,弥合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学意义上的新陈代谢裂缝,需要基于新陈代谢思想牢固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并在其指导下构建健康繁荣稳定的生命共同体。习近平同志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用“生命共同体”来喻指人与自然之间普遍联系和系统整体的关系,是对马克思新陈代谢思想的继承发展,它实现了从“无机的身体”向“生命共同体”的比喻转换,从生物学向生态学的学科视域转换,从有机体整体主义向共同体整体主义的理论视角转换。作为生命共同体思想理论基础的马克思新陈代谢思想,对我国当下构建生命共同体、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新陈代谢思想;生态危机;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

DOI: 10.16397/j.cnki.1671-1165.2019061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从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正式确定了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十九大报告则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对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做出了专门部署。报告特别强调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对于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1]在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的背景下,重温马克思的新陈代谢等生态思想,对于我们在理论上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在实践上顺利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新陈代谢概念的渊源和内涵

“新陈代谢”(metabolism,又译作物质变换,本文采用新陈代谢译法)这个概念并不是由马克思本人提出的,是他借用的自然科学概念,但赋予其丰富的理论内涵。

(一)新陈代谢概念的渊源

“新陈代谢”这个概念,1815年由德国化学家希格瓦特首次提出。当时这个概念意指,动植物为了维持生存,在生命有机体内进行的与呼吸相关的一系列复杂的物质交换的过程,是生命体的主要机能。19世纪40年代,这个概念在德国生理学家之中达成共识,认为是生物体最普遍一般的现象。此时的新陈代谢概念,还仅仅局限于生物学和生理学的层面。

1842年,德国农业化学家李比希在自己的著作《动物化学》中使用了这个概念,而后他在《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等著作中也广泛使用新陈代谢概念,从而使这个概念愈发流行。相比于希格瓦特,李比希对新陈代谢概念的运用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希格瓦特还只是限于生命有机体内来谈论新陈代谢和物质交换的过程,李比希则用新陈代谢概念来阐释自然界无机物质和有机生命物質之间的物质交换,涉及了更加广阔的生物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并且将新陈代谢概念推广应用于农业化学领域。

(二)马克思新陈代谢概念的内涵

马克思的新陈代谢概念,吸收了希格瓦特和李比希新陈代谢概念生物学层面的意涵,与此同时将概念从自然层面进一步扩展到社会层面,丰富了新陈代谢概念的层次,扩充了新陈代谢概念的含义,使之具有了更加丰富深刻的意蕴,实现了对新陈代谢概念的继承和发展。对马克思新陈代谢概念的理解,主要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

1.生物体中生物学意义上的新陈代谢

马克思的新陈代谢概念,首先指的是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客观的新陈代谢过程。“如果一个化学家不去研究物质变换的现实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解决一定的问题,却要按照‘自然性和‘亲合性这些‘永恒观念来改造物质变换,那对于这样的化学家,人们该怎样想呢?”[2]自然界的新陈代谢自有其客观规律性,在人们不涉及不干预的领域里,自然界自身会为维持整个自然界的运转而按照自然的规律进行新陈代谢。这是一种与人类无关的、物理的、化学的或是生理学意义上的过程,可以具体化到自然界每种生物。

在生物学意义上,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生物,也必然遵循这种生物体中生物学意义上新陈代谢规律。“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3]52,人的生命体吸收来自自然界的养分不断成长,而后会将废物排泄出体外,这是与任何其他自然生物都共同具有的普遍现象。“无论我的血液循环,还是我的呼吸过程,就其本身而论,……两者都是以代价昂贵的新陈代谢为前提的,如果完全不需要这种新陈代谢,世界上也就没有穷人了。”[4]如果没有新陈代谢的过程,人将无法维持生命体的存活;没有新陈代谢过程,世界上非但会没有穷人,甚至也不会有人。

2.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学意义上的新陈代谢

在生态学意义上,人是自然界中占有一定生态位的一种生物,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一员,人的自身新陈代谢包含在人与自然相互之间的新陈代谢之中。“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3]48,为了维持自身作为一个自然生命体而存活,人类必须从自然汲取维持生命所需的水和养分,也必须排泄掉身体所不需要的废料。这些生命的必需物不是由人类自己产生的,是从自然界中获取的,与此同时,人体所排泄的废物也会最终回归到自然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一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5],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随着自然的发展一同发展,而连接起人和自然界之间关系的中介,就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劳动。

劳动体现了人对自然的能动性,是人的一种目的性活动。连接起人和自然的新陈代谢过程的劳动,最基本的目的在于维持人的生命体的生存发展。“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6],人通过劳动来调节自己和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而在劳动的过程中,需要有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这另外两种要素的参与。劳动对象一共有两类,一种是没有经过加工的自然界的原生物质;一种是经过加工的原材料,这种原材料也是在未经加工的自然界的物质的基础上生产出的。以农业为例,人的劳动对象就是自然界的土地,种植的庄稼种子来源于自然界,培育庄稼的水、阳光等要素也来自自然界,劳动所得维持人的生存,人排泄的废物可成为农业生产的肥料回归自然界。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新陈代谢的循环。具体的劳动形式是历史地发展着的,而劳动作为人和自然界新陈代谢的中介则是普遍的永恒的。

3.人与人之间经济学意义上的新陈代谢

马克思对于新陈代谢概念的显著发展,主要体现在将这个概念扩展到了社会层面,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自然层面。社会层面的新陈代谢过程,用另一个译法“物质交换”来描述,就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社会层面的新陈代谢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的相互交换,起初是物与物的直接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是以货币为中介的商品交换,这就是一种“社会的物质变换”[7]25。

在最初的人类社会中,人们通过直接的物物交换来获得自己所需物,满足自己的需要。“只是考察为社会的物质变换做媒介的商品形式变换或商品形态变化”[7]125,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背景下,人们用复杂的具体劳动生产出商品,并且根据所有权展开分配,然后人们以货币为媒介交換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最终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这一整套交换行为,从使用价值来看,是物质变换;从价值本身来看,则是形式变换”[8],在这里,马克思将新陈代谢的概念引入了社会层面,用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的循环过程。商品一直处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之中,社会也在这种循环中展开一轮又一轮的再生产,从而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这里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这三个层次的新陈代谢过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重叠、紧密联系的。社会层面新陈代谢的完成以自然层面的新陈代谢为基础,社会层面新陈代谢的进行不仅遵循经济规律,而且也要遵循自然规律才可持续,同时社会层面新陈代谢也会反作用于自然层面新陈代谢。

一、新陈代谢断裂的表现、原因及结果

新陈代谢的断裂是马克思在人地关系日益紧张和城乡差距不断加大的现实状况下提出的。当时正处于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资本主义不断壮大和资本逻辑发挥效力,新陈代谢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已经产生了一些新陈代谢断裂的负面表现。虽然当时还没有出现新陈代谢的完全断裂,但马克思对于新陈代谢断裂的预测,结合今天的时代现实来看,有十分深远的预见性。

(一)新陈代谢断裂的表现

三个层次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相互重叠、紧密联系的,因此,新陈代谢断裂也是相互影响的,并且最终也会在三个层次表现出来。马克思就曾经预测过资本主义的发展会破坏新陈代谢的过程:“大工业和按工业方式经营的大农业一起发生作用。如果说它们原来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多地滥用和破坏劳动力,即人类的自然力,而后者更直接地滥用和破坏土地的自然力。”[9]也就是说,随着资本主义的日益壮大,大工业的发展及其异化劳动形式对劳动力的压榨,破坏人类的自然力,而工业化的大农业对地力的压榨则会破坏土地的自然力,这都是对新陈代谢过程的破坏。人与人之间经济学意义上的新陈代谢断裂突出地表现为经济危机,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学意义上新陈代谢断裂则突出地表现为生态危机,而且二者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

1.人与人之间经济学意义上的新陈代谢断裂与经济危机的出现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家付给雇佣劳动力的工资,并不是对劳动者阶级全部劳动的补偿,因此依靠工资过活的劳动者阶级,并没有足够的购买力来消耗他们自身生产的庞大商品。与此同时,资本家阶层获得了利润之后也不是主要用来消费,而是用来投资并扩大生产规模。这样一来,社会的生产能力越来越大,而消费能力却相对不足,这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必然使得市场中的商品供应大于有效需求,出现周期性的商品相对过剩,即经济危机。商品无法被消费,蕴含在商品中的价值也就无法实现,资本的运转随之出现中断,社会再生产无法顺利进行,经济无法平稳健康循环发展。这就是社会层面的新陈代谢断裂所带来的结果——经济危机。

2.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学意义上新陈代谢断裂与生态危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获得利润为旨归,资本家们也只服膺于资本逻辑。正如有学者归纳的,资本由于其“效用原则”,必然在有用性的意义上看待和理解自然界,使之成为工具;资本由于其“增殖原则”,决定了它对自然界的利用和破坏是无止境的。因此,资本按其本性是反生态的。[10]追求自我增殖的资本及其人格化化身的资本家,为了赚钱必然扩大生产规模,加快生产周期,去发掘并利用自然界更多的资源,另外为了节约成本增加利润,资本家们在监管不力的情况下,就会放任环境污染。诸如此类的无节制的索取和排污,最终必然会超越自然的承载力极限,从而引发生态危机。另外,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还会相互强化。在经济危机爆发以后,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润,往往会加大对自然界的索取和排放,可能爆发更大的生态危机。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资本集团减少了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努力,有些资本主义国家甚至退出了巴黎协定,这都为生态危机埋下了隐患。而生态危机的爆发,必然引起很多商品价格上涨,这反过来又破坏经济形势。

新陈代谢的断裂并不是单个地区的个别现象,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具有全球效应,资本主义对自然的征服最终导致全球范围的危机和灾难。“全球生态危机日渐涵盖所有领域,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全球化所具有的破坏性失控的产物,因为它只关注其自身的几何级扩张。”[11]而当今全球的生态状况,也验证了马克思当初的预测是正确的,全球变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各类全球性生态问题,仿佛是一种诅咒般的宿命,使世界各国都饱受困扰。

(二)产生断裂的原因

新陈代谢断裂的直接原因表现为社会化大生产所造成的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城乡分离以及人与自然的分离,但究其根本,是资本的逐利性破坏了自然界所固有的循环过程及人与自然之间长期协同进化所形成的循环过程。

1.直接原因——三个分离

生态系统始终维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因此才得以生生不息,而资本的诞生和发展使得人类社会出现了三个分离,打断了自然界原有的循环,新陈代谢断裂的直接原因正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因蒸汽机的改良而导致的煤炭等新能源的广泛应用,机器化生产工具的不断革新,手工业生产进步到机器化大生产,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而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工业生产力的显著提升,不仅使得工业独立出来,而且成为优势产业部门,从而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出现了工业与农业的分离。这两者的分离,诚然是社会生产进步的表现,但这却带来两个方面的生态负面效应,一是使得工业生产的新陈代谢不同于农业生产的新陈代谢那般与环境友好,二是使得工业资本和大农业资本分别掠夺自然和人,对自然与劳动者的“自然力”展开双重盘剥。其二是城市和农村的分离。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市场化大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促进城市出现和发展,农村人口和粮食不断向城市涌入,而城市人口的代谢废弃物却不能回到农村的土地上,因此农村和城市的新陈代谢出现了分离。交通工具的发明创新使得世界各地间的距离相对缩短,远距离贸易随之繁荣。远距离的商品贸易将商品贩卖到遥远的其他地区,从而使得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土地营养再也无法回到它的“出生地”,这对商品的原产地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新陈代谢损失和地力贫瘠化,而对于商品的消费地来说又带来了巨大的新陈代谢剩余和环境污染压力。其三是人与自然的分离。一方面,自然界在逐利商人眼中失去了其丰富多彩的内容,成为只具有商业交换价值的一维存在。而疲于生计的穷人,无心领会自然的美丽。“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经营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独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3]87自然界失却其除了功利层面以外的其他价值,当自然界沦为追求利润的工具时,人与自然也就对立起来了。另一方面,工业文明的加速发展使得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马克思曾言辞激烈地抨击当时的社会环境状况:“甚至对新鲜空气的需要在工人那里也不再成其为需要了。人又退回了穴居,不过这穴居现在已被文明的污浊毒气污染。”[3]122资本主义社会的背景下,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非但没有成为人们将自身纳入自然界、推动自然界生态循环过程的条件,反而增强了人们破坏自然的力量。

2.根本原因——资本逐利

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抽象地谈论人与自然关系,而是将其放在客观的社会现实和历史条件下来理解,放在特定的人与人的关系背景下来理解。因为马克思主义认为,没有抽象的人,只有现实的人,没有谁天生就反自然,只有处在某种现实的利益关系下的人才反自然。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的分离,也不是一种主观的愿望,而是一个客观的过程,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受到资本逻辑支配而自然发生的过程。资本的目的就在于获得利润并不断实现利润的资本化,这是一个无休止的自我膨胀过程。资本的逻辑在于用较短的生产周期和较少的成本牟取巨大的利润,这与自然界自我修复的长期性和外在修复的高成本完全背道而驰。因此,新陈代谢断裂的发生,生态危机的爆发,究其根本在于资本逻辑,即资本主义的逐利性。

资本的逐利不但会破坏人与自然的新陈代谢循环,也会导致人类自身的新陈代谢断裂。为了实现资本的逐利性,在资本主义早期阶段,资本家们发起了圈地运动,将大片土地占为已有,割裂了广大农民与土地之间的联系。当人们没有土地资料来从事农业生产,就只能通过廉价让渡出自己的活劳动来获取生活资料维持生计,于是,资本家们对无产阶级剩余价值的无情压榨也由此拉开了序幕。也正因为资本逐利性的驱使,资本家们无视劳动者们的利益,而是一味地无情索取,在高强度的劳动下,劳动者们自身的新陈代谢也会受到影响。而因盘剥劳动者的自然力或不断增殖的社会财富,最后并不会为劳动人民所共有,恰恰相反,这些财富只会聚集在少数资本家的手中,因此,社会层面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换最后也必然会断裂。

三、“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对新陈代谢思想的继承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新陈代谢断裂并且克服生态危机呢?那就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关系,不但要超越资本逻辑并且要以生命共同体的共同福祉为最高原则,遵循人与自然之间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促进生命共同体的和谐共生与繁荣美丽。

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命题,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基础上,并结合生态学最新发展和中国共同体文化传统而形成的新的理论结晶。

(一)“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产生和发展

2013年11月9日,习近平同志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12]习近平同志在这次讲话中首次提出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和原则,并且指出人也与田、水、山、土、树等自然要素构成了一个生命共同体。在其后的几年时间里,习近平同志先后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在云南考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2]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明确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13]在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等六大原则,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14]。将“草”纳入和山水林田湖共同组成的一个生命共同体之中,使“生命共同体”的内涵更加广泛、完整,生命共同体论点也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二)新陈代谢意义上的生命共同体

生命共同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人加以理解。从新陈代谢思想的视角来看,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生命共同体,人类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员,以劳动为中介参与自然界的新陈代谢,并且在人与自然之间新陈代谢的基础上形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1.自然界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的生命共同体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在进行着新陈代谢的有机的生态系统,甚至我们可以称之为生命体,正如马克思将自然称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本身就具有必然性和规律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存在。在人们不加干预的领域里,自然界自身会为了维持整个自然界的运转而按照自然规律进行新陈代谢。这是一种与人类无关的,物理的、化学的或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循环过程,并且可以具体化至自然界的每种无机物以及每种生物。正因为进行着循环往复的新陈代谢,自然界才能永葆生机。

2.人与自然是以劳动为中介而实现新陈代谢的生命共同体

人作为自然界的一份子,是构成整个大自然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人正是通过劳动,成为了自然界本身新陈代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通过劳动,人与自然成为了一个生命共同体。

首先,人类因自然而诞生。人是自然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类人猿经过劳动而进化成为智人。其次,人因自然而存活。“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15]正是通過劳动,人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生活所需劳动对象和资料,并将生产生活废料排泄到自然中,这种排泄是自然界物质循环过程中的一环。排泄的物质在自然中会进行一轮消解并变为新一轮的新陈代谢过程的有用物。自然界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生存所依赖的物质环境,而且提供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对象和材料。再次,自然因人类劳动而变化。人通过劳动生产食物以及制造衣物、住所和工具等等,将自然界的客观存在的物质资料变换成自己生活所需的形态。正是通过劳动所实现的物质变换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才成为一种现实关系。

马克思基于以劳动为中介而实现人与自然之间新陈代谢的理由,在生物学视域下,坚持有机体整体主义(organism-holism)理解人与自然之间普遍联系和系统整体的关系,将自然比喻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因为自然毕竟不是人的“有机的身体”)。习近平同志的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同样基于以劳动为中介而实现人与自然之间新陈代谢的理由,这是对马克思新陈代谢思想的继承;但另一方面,他在当今新发展的生彭思雯,杨志华:马克思新陈代谢思想及其对构建生命共同体的启示态学的视域下,明确坚持共同体整体主义(community-holism),将人与自然比喻为“生命共同体”,来理解人与自然之间普遍联系和系统整体的关系。从生物学向生态学的视域转换,从有机体整体主义向共同体整体主义的视角转换,从“无机的身体”向“生命共同体”的比喻转换,则是习近平“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对马克思新陈代谢思想的新发展。

四、新陈代谢思想对构建生命共同体的启示

新陈代谢思想不仅为理解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了理论视角,而且为我们在实践上指导促进构建生命共同体、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多重启示。

(一)遵循劳动双重属性,维持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

劳动同时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马克思曾经将劳动定义为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中介。从自然性的角度来看,人的劳动在自然界中进行,劳动的资料从自然中获取,劳动所产生的废料也将回归自然,因此,人对自然的生产劳动改造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使得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可持续地顺利进行。“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16]人类在通过劳动与自然发生联系的时候,必须尊重自然的客观实在性,遵循自然界自行运转的客观规律。从社会性的角度来看,人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展开生产劳动,并以之为基础建立人类社会。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虽然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各自具有不同的发展规律,但二者也是以劳动为中介相互关联的,特别是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因此,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彻底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17]。构建生命共同体,要求在进行生产劳动的过程中,既遵循自然规律,又重视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的反作用,使得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可持续地顺利进行,以维持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永续发展。

(二)承认并实现自然价值,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

在生命共同体里,人和自然共同处于新陈代谢的循环过程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自然界为人的生命活动提供资料、对象和工具,对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具有积极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中,作为客体的自然不仅仅是被认识、被利用、被改造的被动对象,而且自然也反作用于人类社会,体现人类的主体性,参与构成人类身份认同。自然环境具有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18]。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質环境,人类从自然界获得物质资料,由此人类的生产生活才得以维持。自然界的独特性在于它是唯一的,不能够被创造出来,如果人类不断破坏自然界,那么人类也终将被毁灭。自然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价值,为人类的文化发展提供了精神资料,是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宝贵源地。习近平同志曾通过引用古代诗文强调过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我到海南去时,就对海南的同志说,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九百多年前,苏东坡被贬海南儋州时,就写下不少描绘海南风景的诗句,如‘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19]和谐美丽的自然界,不但为人类提供了惬意栖息的环境,也是文学艺术作品的素材宝库,对于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承认自然的价值,并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尊重自然的价值,有利于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三)构建绿色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

在平衡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不能坚持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为了所谓的人类利益而不顾自然,但另一方面,也不能为了克服生态危机就不发展经济不开发自然,走自然中心主义的道路。保护自然和开发自然,这两者是可以同时实瑚的。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生产力的关系,习近平曾指出:“经济发展不能对资源和环境搞竭泽而渔,生态保护也不能舍弃经济发展,缘木求鱼。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刻认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20]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生产力并不是顾此失彼的关系,而是共存共荣、共同促进的关系。如前所述,生态危机的产生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发展经济时以追求利润为最高目的而无视自然承载力、破坏自然界新陈代谢导致的。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发展经济,而是如何以合乎新陈代谢规律的方式正确地发展经济。在当今生态环境状况和高科技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正确的选择是发展绿色经济,走可持续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道路。发展绿色经济是当今时代潮流,关键是要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在这方面,社会主义中国具有巨大优势。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应该追求绿色发展繁荣。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我一直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口”习近平同志同时也强调:“循环利用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全国都应该走这样的路。”[22]对环境的保护就是保护生产力,对环境的改善就是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坚持着绿色底色,遵循自然的新陈代谢规律,在保护自然的同时开发自然,使得自然维持自身生态循环的同时发展生产力,在保有其生态价值的同时不断迸发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四)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生态危机的出现是新陈代谢断裂的表现,而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的逐利性,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在,资本的逐利性就无法被规避和消除,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就会无情地破坏人类和自然,因此只有彻底消除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只有到了那时,才能真正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仍然处在初级阶段,但在超越资本逻辑克服生态危机方面已经具有了独特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正如小约翰·柯布先生所说:“比起欧美国家,中国实现生态文明的前景更令人乐观。”[23]柯布先生的判断,建立在中国所具有的三大优势上,一是“天人合一”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二是共产党执政从而不受资本逻辑强制的优势,三是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还可以探索新型现代化道路的优势。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与实现现代化并行不悖的,关键是要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经典现代化和生态现代化的新型道路,即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开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我们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24]。事实上,中国已经将生态文明上升到国家战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方略,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法制化,已经取得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明显成效,为人类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杨志华,刘薇,彭思雯.为什么说生态文明建设站在了新起点[J].领导之友,2017(24):27-2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02.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3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8.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43.

[9]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17.

[10]陈学明.资本逻辑与生态危机[J].中国社会科学,2012(11):4-23,203.

[11]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革命——与地球和平相处[M].刘仁胜,李晶,董慧,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7-38.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17-10-28( 01).

[14]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生态兴则文明兴[EB/OL].(2018-05-21).http: //env.people.com.cn/n 1/2018/052l/c1 010-3000213 5.html.

[15] John Bellamy Foster, Brett Clark. Marxism and the dialectics of ecology[J]. Monthly Re-vlew,2016,68(5):3.

[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7:394.

[17]習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EB/OL].(2019-01-31) .http://j hsjk.people.cn/article/30603656.

[18]习近平.在青海省考察工作时的讲话[EB/OL]. (2016-08-24).https://www.xuexi.cn/e4081212402c47f6034fe5cbOb2b8e58/b026785c5043851a5dfcOae65a4749c5.html?p1=04.

[19]习近平,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2014:683.

[20]学习习总书记重要论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EB/OL].(2018-09-21).http://p olitics.people.com.cn/n 1/2018/092l/c1001—30307963.html? form=rect.

[21]习近平.在二O-九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EB/OL].(2019-04-29).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055863.

[22]习近平,在青海考察的讲话[EB/OL].(2016-08-24). http://news.cctv.com/201 6/0 8/24/AR-TI2ZIJoBhin-RXCb5vcqic1160824.shtml.

[23]小约翰·柯布.发展生态文明的中国优势[N].人民日报,2015-08-21(003版).

[24]习近平.在参加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EB/OL].(2015-09-29).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09/29/c_1116703645.htm.

(责任编辑 朱凯)Marx's Metabolism Thought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theConstruction of Life CommunityPeng Siwen ,Yang Zhihua(School of Marxism,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Abstract :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notation of Marx's metabolism concept from three levels, i.e., biologicalmetabolism of living organism, ecological metabolism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interpersonal economicmetabolism. According to Marx's metabolism thought, ecological crisis is rooted in the metabolic rift caused bycapitalist system, and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heal the rift in order to solve ecological crisis. Furthermore, itis necessary to firmly establish the mentality that man and nature constitute a life community based onmetabolism thought and build a healthy, prosperous and slable life community under the guidance ofmetabolism thought. Xi Jinping proposed that man and nature constitute the life community, understanding theuniversal connection and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community, which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s metabolism thought. Xi jinping has transformedthe metaphor from the "inorganic body" to the "life community", the disciplinary angles from biology toecology, and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from organism-holism to community-holism.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Xi Jinping's life community thought, Marx's metabolism thought is of great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to theconstruction oflife community and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Key words : metabolism thought ; ecological crisis ; life community ;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收稿日期:2019-10-20

基金項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创新成果及意义研究”(17KDB00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生态文明哲学”(RW2015-22)

作者简介:彭思雯,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杨志华,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环境哲学。

猜你喜欢
生命共同体生态危机生态文明
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看习近平对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
我国网络生态危机治理路径探析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消费理论光芒与缺陷并存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反乌托邦观照
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