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教育体系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尤为重要的课程,尤其在信息化发展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也越来越受到了重视和关注。信息技术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养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打下基础。信息技术课程对小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而就目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来看,很多学生的操作能力都比较低,虽然掌握了信息理论知识,可是无法将理论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为提高信息技术教育质量,促进小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从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及动手操作能力、课堂留题设悬念,课后继续探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小学生;教学方法
一、 引言
信息技术课程是由国家规定的,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养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打下基础。小学信息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信息识别与获取、存储与管理、加工与表达、发布与交流、算法与程序设计、3D创意设计、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这些教学内容对于理解能力及思维能力较弱的小学生而言,还具有一定的难度性和复杂性。很多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听不懂、不理解的情况。所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体效果不算十分理想,更谈不上小学生操作技能的提升。为了更好地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基于以上所述我在授课过程中将传统单一的授课模式改变成开放模式,以学生为主展开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效果可见一斑。以下就是我对信息技术课程授课中的几点做法。
二、 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成立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活动,巩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开阔眼界,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我授课的三(1)班活泼好动,针对这一特殊群体我在上课的时候主要抓住他们的心理以及当前的注意点,为了让他们能定下心去学习,课前我就布置任务,比如:你能设置新的桌面背景吗?能实现屏幕保护吗?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让学生自主探究,四人一组进行组内讨论。最后选出获胜的小组,获胜的小组可以玩5-10分钟扫雷的游戏(根据当天任务的难易程度来定游戏时间)。玩游戏的过程也是在进行知识的巩固,潜移默化中熟练鼠标的操作。还有授课的三(2)班整体动手能力较强,针对他们班级的这一特征,我在课堂上进行打字比赛。给出一段指定的文字和符号,在规定时间内学生错误率最低的胜出,让其谈谈打字的心得和诀窍。又例如在完成一个大项目后,以小组为单位先展开内部评比,再进行班内评比,说说各组项目的特色和存在的问题,共同监督共同进步。通过一个一个任务的完成,比起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讲解来说这样的方式太人性化了,这种授课方式区别于其他学科,学生感到很新奇,上课积极性特别高。他们自己有疑问时都争着举手向老师提出,真正的从调动兴趣着手,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主展开教学。简单的小方法成功将孩子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想获取知识的转变。
三、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及动手操作能力
由于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有些方面的知識通过理论讲解也不一定能让小学生掌握,所以“精讲多练”在信息技术授课中尤为重要。比如我在讲解认识键盘时,直接出示介绍键盘视频让学生观看,通过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键盘的一些作用和操作,最多讲解几个按键的用法如:回车Enter键,退格Backspace键,字母大小写Caps lock转换键,取消ESC键。剩余大量时间让学生去使用键盘,慢慢去感受每个按键的用途。又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组成的时候,直接拿来一个主机,拆开给学生看,介绍每一个零器件是什么?有什么作用?随后给出趣味连线题目:如何来配置主机?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说一说每个零器件的名称和作用。将十分抽象的理论知识在趣味环境中轻松掌握,并且印象深刻。在打字操作过程中当大部分学生出现类同问题时,及时利用教师机进行实时讲授,边操作边讲解,然后再让学生实时操作;还可以实时监控每位学生的操作情况,有必要时进行一对一实时教学,确保每位学生能真正动手操作。分层教学是我授课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以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制定上课相关内容,一般设置三个层次的内容:容易题,有点难度的题和有难度的题。这样的设计满足于同班不同孩子的需求,授课中不需要满堂灌,留出一定的时间答疑学生。答疑是很关键的,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布置任务后,简单强调操作注意点后就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并练习,最多在一些难懂的地方操作演示一遍给学生看,其他时间全部留给学生去探索和创造,这样的学习效果往往比在教师的监督和安排下学习要显著。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为其在今后的学习中打下基础,增强其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
四、 课堂留题设悬念,课后继续探究
信息课程的内容较多,每周只有一节课,课上只能完成若干小项目,对于一个完整的大项目来说需要学生课后继续深入探索。因此,我往往根据需要出示事先做好的案例让学生观看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故意不进行讲授。这种采用课堂留题设悬念,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带着相当大的疑惑离开教室,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以分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问题的探究,然后回归课堂共同分享探究成果。比如在教授绘制图画这一单元内容时,我围绕《蜗牛与黄鹂鸟》这一故事,先是给出动态的图片给学生看,(利用动画软件flash制作)吸引他们的眼球,吊足胃口。进而布置本次课堂任务:仿照教师案例,先画出故事的主角蜗牛和黄鹂鸟,然后进行适当的修改,再进行合理的美化,最后完成作品的提交。学生认真操作,每个小细节都精益求精,一节课就在不知不觉中度过,往往还没有达到他们自己预期的效果,带着小小的遗憾提交作品。学生离开了课堂,但遗留的问题将伴随着他们一周,感兴趣的学生回到家里自己在电脑上练习,有些问题能解决有些问题还是没有头绪,有时同学在学校里碰见我就堵着问我各种问题……基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信息技术的学习需要学生课后延续探究才能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适当的留疑是很有必要的。在下次上课的时候前半节课是在解决问题中度过的,以小组为单位,先自行内部解决,实在解决不了求助教师,教师也是给出一点提示,其余还是要学生去探究,整个课堂充满积极与活力。我始终围绕以学生为主,教师辅导为主展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五、 突出教学的综合性
为了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全面地理解知识和内容,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就必须注重突出教学的综合性。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所以其理解能力、思维能力都比较弱,对于已经学到的知识难以熟练、灵活的运用,这与小学生大脑中未形成系统的知识模块有直接的关系。而在课堂教学中,也主要是以零散的碎片化教学为主,所以整体教学效果不算十分理想。为了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模块,让知识更加系统、完善,我在开展教学前会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整理,使得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比如我会将相关的知识内容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绘制,让知识更加清晰、有序的形成一个整体,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将其知识进行有效整合,让学生更加系统化的接受计算机知识。而对于小学生而言,只有充分理解、掌握计算机知识,才能够更好地应用知识,最终提高其信息课操作能力。就以PPT幻灯片“超链接”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教材中所有涉及超链接的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在教学时,采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开展教学,使得“超链接”这一教学内容更加有层次、系统的展现给学生。在学生了解了“超链接”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超链接”技能小组比赛,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超链接技能应用,并要求小组将所需的知识和应用技能,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绘制出来。如此一来,就可以让小学生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这对提高小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 结束语
现代社会计算机已经是一个基本生活工具,它的应用无处不在,想要讓信息技术真正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分支,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学习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以上几点就是我在信息技术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小小的举措,要想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基本技能,还是要以人的发展为核心,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制作一些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案例,帮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再到愿学以及乐学这一系列转变,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56.
[2]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编著.信息技术[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42.
[3]黄海琦.浅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9(50):165.
[5]陆文泽.浅谈“探究式”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0(1):72.
[6]陈秀顺.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35):165+167.
[7]施星星.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J].思维与智慧,2016(20):43.
作者简介:陆琴燕,江苏省宜兴市,江苏省宜兴市周铁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