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爱玲小说中不可缺失的悲剧意识
——以电视剧《金锁记》中长安的命运走向为例

2019-02-10 15:39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曹七巧金锁记影视剧

(1.太原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小说创作是作家以文字为媒介对创作对象进行描述、进行造境,从而达到读者、作品和世界的连通。也可以说,作品是创作主体自身意识的一种反映,把作家的情绪、期待、思想和感官投射到文章中的人物身上去。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张爱玲笔下的悲情小说,有她自身情感的影射和寄托,作为一名生存在男权社会里的新女性,作品中还有她的抗争和呐喊。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无可比拟的地位。《金锁记》不断地被改编成话剧、影视剧,甚至被夏志清评价说是“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短篇小说”。作品不仅讲述了旧社会女性的悲哀命运,而且有力地控诉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残忍,是张爱玲悲剧意识和悲剧情怀的典型代表作。其中,长安的悲剧体现在挣扎于没有光的原生家庭,最终走向毁灭的命运。

一、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小说创作中的悲剧意识,是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以悲剧作为创作的整体基调,通过曲折离奇的人物命运和复杂矛盾的爱恨纠葛,历经一次次冲突事件把悲剧气氛推向高潮,最终使人物命运走向不可挽回的道路。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突出表现在人不能够和命运相抗争,在与命运挣扎的过程中,人的任何努力其实都是徒劳无功的。

年少时的成长环境和家庭生活对张爱玲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她的童年幸福时光屈指可数,正如她所言“生命就是一袭华美的长袍,上面爬满了虱子”。父母的离异以及继母的出现,使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发展到了和家庭决裂,被监禁而离家出走,后期去香港求学,历经劫难和生死,而这些经历在她的书中都曲折的表现了出来。

作为“最后的贵族”家庭里出来的女子,张爱玲身上既有贵族的高傲,也有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窘迫和人情的悲凉。张爱玲身上的孤僻和高冷以及对人情世故一眼看透的能力,体现在她的小说中不知者绝对会怀疑这是一个经历沧桑的老者之言,而不是出自花样年华之手。成年之后,张爱玲的感情生活也并不如意。遇到了胡兰成,这个说要给她一世安稳的人,恰恰给她带来了最大的痛苦和不安稳,在这段感情路上坎坷不平,颠沛流离。

在张爱玲的众多小说中,有头有尾、有完美结局的毕竟是少数,即使是团圆结局的《倾城之恋》背后也笼罩着浓厚的悲剧色彩,需要有整座城的颠覆而使得这一对所谓的有情人终成眷属。悲剧意识不但从头到尾贯彻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而且也深深地烙印在张爱玲的人生当中。这个才华横溢的女子,这个不可一世、睥睨一切的女子,下笔是如此的老辣、世故。她笔下的爱情不是因为爱情本身的存在而存在,而是因为塑造主人公刻画人物形象和人物心理的需要而存在。同样,他笔下的悲剧不是因为悲剧本身而存在,而是因为悲剧就是基调,苍凉是挥之不去的底色。脱离悲剧,这个故事就不存在,也无从谈起。

作为一个社会个体,生活离不开外力因素。在成长过程中的性格塑造、心理现象以及所做所为都有其根源。人们常说环境影响人生,性格注定命运。小说中,长安的人物性格形成就值得我们探究,她的悲剧命运并不是简单堆积起来的,而是在漫长的时光和岁月当中,通过显性的存在和隐性的因素,慢慢累积形成了最后的悲剧。

二、长安人物性格形成及其悲剧命运

文学经典一直是影视人争相拍摄的宠儿,张爱玲的小说更是几经改编,2004年导演穆德远拍摄的电视连续剧《金锁记》一经播出争议颇丰,剧中长安的命运走向与原著中大相径庭,原本充满震撼力的悲剧力量以大团圆的结局满足了世俗观众的大众审美。

(一)影视剧中长安的人物形象塑造及悲剧命运

从表现手法上看,影视剧为了整个剧情的需要,为了能够吸引观众,对长安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偏离于原著的。演员在表现人物形象上可以直观的、明显的与观众互动交流,观众们在观看影视剧的时候,可以直接通过荧幕当中演员的表现、动作、神态和语言知道当时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在原著中,长安的人物形象塑造主要是通过外貌、心理和语言描写来展现在读者面前,相对于小说文本,影视剧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影视剧的着力打造,长安的人物形象显得更加丰满,思想以及性格发展也更加生动形象。对于需要通过文本来自己想象人物形象的读者,影视剧所展现出的长安,以一种全新的、饱满的性格特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在电视剧中,长安的两次人生转机是展现人物形象的重头戏。一次是上学,另一次是恋爱。充满希望的学校生活对于长期禁锢在封建家庭里的长安来说,是一次难得的解放机会,当得知母亲同意她去沪范女中的消息,长安脸上流露出来的喜悦神色,即使迫于母亲的压力使劲地遮掩,观众依旧能感受得到。但美好的校园生活却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担心母亲曹七巧会去学校吵闹使她颜面扫地,所以干脆主动提出了退学,夜深人静的时候寂落的长安轻轻吹响心爱的口琴:

旁白:这半年多的生活,能让我回忆一辈子。多好的同学、多好的老师,我却只是一个影子,苍白的影子,飘进你们的生活,又无缘无故的走掉,走得干干净净,也许这样好一点、虚幻一点、完美一点。

再加上母亲后面果真去学校撒泼吵闹,导致长安跟以前的同学和朋友也断了联系,彻底把自己隔绝起来。因为沾染上痢疾,在母亲的引诱下吸食鸦片,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整日里和母亲躺在床榻上以鸦片为食。当遇到童世舫后,恋爱的美好让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幸福,她尽力戒除鸦片,渴望爱情和婚姻成为命运的转折点,如果说十四岁被迫辍学的长安尚且没有挣脱命运枷锁的能力,那么与童世舫相恋时已经三十而立的她,却依旧没能抵过母亲的百般阻挠。夜里,伴随着不舍的泪水和颤抖的嘴角,长安又一次默默地拿出枕头下的口琴:上次,给我的学校生活划上了一个美丽的句号,这次给童世舫也划一个吧。

经过两次命运转机的主动放弃,长安在面对抉择时从未主动争取过自由和幸福。在电视剧中,长安的这一段经历演绎地非常到位,演员通过艺术语言和真情感悟把主人公长安身上潜存的隐秘挣扎和不得不割舍的情感,以及最后选择舍弃时的不甘和无奈表演得淋漓尽致。然而,长安与童世舫之间的故事并未就此止步,以温情为主打的电视剧改变了原著中长安的命运走向,面对爱情和满家的“病人”,长安勇敢的选择与童世舫私奔,去追求自由的幸福婚姻。

这样一个以爱为主基调的大团圆结局被众多的文学家和影评人所诟病,认为其彻底违背了张爱玲的创作初衷,弱化了小说中的悲剧意思,作品变得不再“张爱玲”。

(二)原著中长安的人物形象塑造及悲剧命运

相比较于影视剧而言,小说中的长安是除去曹七巧和季三爷以外作家所用笔墨最多的第三人,因为长安是这个封建大家庭中最后一个可见的牺牲品,然而不曾见的故事仍将继续上演。张爱玲说:“传统的本身增强了力量,因为它不停地被引用到新的人,新的事物与局面上。”原生家庭对人的成长和命运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童年时期经历的一些事情,往往在人成长以后,都会留下深深的烙印,有意识或者是无意识地在今后的人生经历当中体现出来。孩子们的身上总是会留着父母的痕迹,会在不自觉中原原本本甚至是变本加厉地展现出来。长安就是一个典型的被原生家庭摧毁的人物,她的悲剧在于其实可以逃脱,其实可以有新的人生,她却甘于做一名男权社会下的附属品,习惯于被封建奴役的命运。这种复制粘贴式的生活轨迹在长安身上充分地被证明。她甚至学会了母亲身上的那一套,一步一步慢慢变成了自己曾经最不喜欢的模样。

小说中,长安的悲剧命运最主要的根源来自封建大家庭。正是因为封建大家庭里面的封建思想桎梏,七巧才会从一个原本纯朴的农村女孩,在婚后变得尖酸刻薄,变得追求金钱利润,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这个封建大家庭,不仅仅吞噬了曹七巧,更加吞噬了长安和长白。他们本来有希望从这个牢笼里面解脱出来,分家后过上属于自己的生活,但是曹七巧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烙印和严重扭曲的心态,以至于即便他们一家三口在经济上独立出来,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依然难以摆脱这种封建思想的枷锁和禁锢。

原著中长安与童世舫的恋情却是不同于电视剧那般圆满。其中有关她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是非常出彩的,特别是长安在认识童世舫之后内心泛起涟漪的一段:长安带了点星光下的乱梦回家来,人变得异常沉默了,时时微笑着。真切地写出了长安情窦初开时的单纯和美好。但却因为母亲的反对以及四处散播的谣言,最后“不如她自己早早结束了它”,让这段感情能保持着最初的美好。面对爱人离去的背影她的脸上甚至“显出稀有的柔和”,没有反抗和挣扎,只有退缩和忍让,她已经习惯了思想上的禁锢和心理上的奴役。终其一生,难以逃离原生家庭的阴影和噩梦,一次次企图挣脱却一次次发现徒劳无功。

(三)长安悲剧命运的原因分析

什么是悲剧美?借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所以在人们心里悲剧才会有那么震撼人心的效果。长安一生的悲剧在于她是一名女性,一名生活在封建家族里的女性,一名生活在男权时代中的女性。其实长安何尝不是张爱玲的缩影,幼时父亲的拳脚相加,半年的病痛折磨没有亲人的关爱和体贴,只有冷漠和自生自灭的命运,她把自己内心的伤痛全部折射在了同样悲情的长安身上。在命运的齿轮下,谁能逃得过无情的拨弄,世人以认命的态度接受命运的安排。

1.内部因素。追其根源,一个人的命运选择始终还是由其自身决定。如果说外力因素,就像那一千根稻草的话,那么,心里的潜意识就是那最后一根稻草。我们很难把个人的思想灌输到别人的脑袋里,同样别人也很难把他们的思想灌输给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只有当自己主动愿意接受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得到思想上的沟通与交流,安之若命的长安正是如此。从书中、从影视剧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一开始的长安是抗拒自己母亲的生活模式和所作所为的。长安向往学校的教育,希望有自己的朋友,渴望能够有自己的人生,所以她尽力在学校里面生存。当她把残存的希望寄托于找寻真爱的道路上,虽然二人之间只是不说话,走在寂寂无边的回廊,但是对她来说,这是新的希望。然而她的母亲,却亲手把这一点希望给掐灭了。于是,长安不再寻求自我救赎,因为在她的潜意识里她无法挣脱眼前的牢笼,无法摆脱封建的家庭。她“放弃了一切上进的思想,安分起来”,“她学会了挑事非,使小坏”。 到后来,通过第三者的视角发现“言谈举止越来越像她母亲了”,毫无意外的演变成母亲曹七巧的翻版。

2.外界因素。影响长安悲剧一生的外界因素,第一是封建社会,第二是封建家庭,第三是母亲和兄长。因为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期社会民主、社会进步还没有出现,文明程度远不如现在,所以社会陋习普遍存在,女性地位还是非常的低下和岌岌可危。当时的女性是作为附属品而依附于男性,这可以从七巧在家中的地位看出。最主要的是那时候女性的地位完全取决于经济价值,用金钱来衡量,而不是看女性本身自有的品貌、德行和才华。在这种经济观念和思想观念的作用下,七巧本以为从一个农商女儿高嫁到季家为媳,可以获得地位和尊重。但是,季家却是一个封建的牢笼,是一座行走的坟墓,里面的人道貌岸然,借着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幌子做一些龌龊卑鄙之事。

长安因为父亲早逝,跟着自己的母亲和哥哥一起生活,物质上必须依赖于母亲的支持,而母亲曹七巧是张爱玲笔下集复杂性格于一身的“最彻底的人物”。一方面,曹七巧对于自己命运的不甘,对于自己人生遭遇的不甘,她想要逃脱出这种生活却又无能为力;另一方面,曹七巧随着时间的打磨、生活压力的洗刷,对金钱控制的欲望一再升级。长安在这样的生活环境当中耳濡目染,受到母亲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种畸形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作为女儿,她毫无独立人格,活在母亲喋喋不休的抱怨声和怨恨的变态心理下,生活压抑而苦闷;作为贵族大小姐,她毫无自由和人权,活在以父权、夫权为中心的封建大家庭中,习惯了顺从与被支配,即使分家后依旧被悲凉的宿命所笼罩。

三、结论

张爱玲命运多舛的人生经历和悲悯苍凉的创作基调,体现在小说创作中以直面“丑陋”的勇气,用悲剧的手法揭示人世间的苦难与艰辛、挣扎与无奈,用以鞭挞批判人性的丑恶,倡导积极向善的人性本质。文中“一个苍凉的手势”留给读者无尽的遐想和反思,感叹世间的无情,控诉命运的不公,一部伟大的悲剧作品所带来的震撼效果和影响力远比转瞬即逝的歌功颂德来得更加迅猛。

猜你喜欢
曹七巧金锁记影视剧
半辈子抱金如命,空荡荡饮恨而终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解读《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香港舞台剧女王”焦媛和她的《金锁记》
试论《金锁记》对《狂人日记》的继承
论张爱玲《金锁记》的思想艺术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
翻拍影视剧是一种文化
《金锁记》中曹七巧的人物形象
影视剧教育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