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国际传播研究

2019-02-10 20:36
关键词:聊斋蒲松龄聊斋志异

王 英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科研处,山东 淄博 255130)

一、引言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山东淄川蒲家庄人。他一生位卑家贫,但天资聪慧,又勤于攻读,于19岁考中秀才。尔后他每每科考,屡试不中,直到年逾古稀才中得一岁贡生。他在科举路上挣扎了大半生。为了养家糊口,他曾受聘南游做幕,于缙绅之家做童蒙师,之后在周村西铺毕家坐馆30余年,直到70岁才撤帐归家,终其余年。蒲松龄在穷困潦例的一生中,倾其毕生精力撰写的《聊斋志异》为世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关于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的研究一直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领域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晚清时期,名列前茅的三部畅销书分别是:《红楼梦》《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这三部小说是名著中的名著、经典中的经典。而《聊斋志异》的作者,伟大的蒲松龄,为中国文学树立了一座高耸入云的纪念碑。聊斋文化是以“故里、故居、故事”为主线,以“古村、名人、巨著”为历史文脉,以蒲松龄、蒲家庄及其《聊斋志异》等作品为核心的综合文化。

二、《聊斋志异》国际传播的意义

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来自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国家软实力需要语言和文化的传播来提升。《聊斋志异》成于西方古典文学兴盛时期,有很好的传播历史背景,在国内家喻户晓,却始终没有达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这部宏著的国际传播工作值得深入推进。

(一)跨越国界世人共享

中西方文化的传播、推广、交融往往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历史背景下“悄然”发生的。《聊斋志异》是世界古典文学的一朵奇葩。这本巨著问世的同时,西方17、18世纪的古典主义文学迎来它的兴盛时期。古典主义思潮17世纪源于法国,后波及欧洲诸国。古典主义文学以模仿古代文学为特点,主要仿照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作品。在这一点上,《聊斋志异》与之非常类似,它也是继承了魏晋时代的传统,且最终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但不同的是,西方古典主义文学崇尚理性,而蒲松龄却注重情感的自由表达和情绪的畅快宣泄。

《聊斋志异》的文学成就以及对后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聊斋志异》刊行后,风行天下,曾经一度造成志怪传奇小说的再次繁荣。《聊斋志异》许多章节被改编成戏曲、电影、电视剧。多年来,人们对《聊斋志异》的研究从没有间断过,许多地区成立了“蒲学”研究会,许多外国专家也纷纷加入研究行列;由蒲松龄纪念馆牵头的国际聊斋文化研究会每五年举办一次。《聊斋志异》很早就走向了世界,在英语世界的介绍与传播至今已进行了一百六十多年。但是,蒲松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身份在世界上并未得到公认,《聊斋志异》也并未真正达到与《红楼梦》齐名的境界[1]98。

(二)齐鲁大地鬼魅奇葩

《聊斋志异》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尽管《聊斋志异》讲述的都是民间故事和传说,但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和上流社会却争相传阅。它的流行没有界限,这种情况全世界未必有双。文字狱的黑色恐吓使得蒲松龄等清代文人无法直抒胸臆,必须经由其他方式抒怀。蒲松龄选择了说狐话鬼的志怪小说。蒲松龄的家乡淄川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儒家的伦理及“学而优则仕”的思想都深深烙印在作者脑海中,所以,我们在《聊斋志异》中能清晰地发现儒家思想的印痕,如对科举的追逐、对贞操的肯定和赞扬。

同时蒲松龄身处齐文化的局域氛围中,作品中也洋溢着齐文化的异彩。蒲松龄的家乡距离齐国故都临淄仅数十里。齐文化灵活开放、注重实用的特色在他的笔端铺开、呈现。齐地人的豁达心胸和奇幻思想形成于半岛海洋和连绵山脉的地理环境;古代大量方术发源于此;“海市蜃楼”“八仙过海”等传说家喻户晓并世代传承。

蒲松龄家乡的齐文化氛围成就了他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同时鲁文化的博大深远让他的作品深入浅出,老少皆宜。《聊斋志异》这部惊世之作弥漫着“仙气”。灵动、包容、开放的齐文化和最具有中华文化代表性的儒文化也必然伴随《聊斋志异》的传播,在海外绽放出灿烂文明之花。

三、《聊斋志异》国际传播情况

《聊斋志异》的西传评论体系大约在19世纪构建起来。西传的第一人,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德国传教士郭实蜡。后经卫三畏再次向英语国家翻译推介了《聊斋志异》故事,《聊斋志异》英语文本旅行已经历了一百七十余年,出现了很多译本。而海外欢迎度和接受度较高的当属翟理斯的《聊斋志异选》(StrangestoriesfromaChinesestudio,1880),一部经典的文学著作,一次经典的翻译,使这本在国内脍炙人口的著作迅速在海外开始传播。蒲松龄故居西屋的橱窗内陈列着1880年翟理斯的英文版,当然还有1908、1916、1926年各个版本。后经过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背景和文化的翻译家及汉学家的代代努力,《聊斋志异》在英语国家的传播从单一到丰富,从稚嫩到专业,逐步以成熟的姿态走向世界。从传播时间上说,它首先在18世纪中期传入东方国家,然后在19世纪中期传入西方国家。

从20世纪90年代的删节本译著到近几年全译本的面世,《聊斋志异》的成功“出走”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做了很好的示范。文化出走是现在时代的大背景,文化传播研究随之被更多地关注。文学作品的外译不同于引进,文学作品的对外翻译和传播相比引进要困难得多。文学作品译介的规律“总是由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译介,而且总是由弱势文化语境里的译者主动地把强势文化译入自己的文化语境”[2]8。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不仅仅要考虑翻译的是否“信、达、雅”,还要考虑翻译组织机构的策略及营销手段。翻译向来不只是简单的语言转换,翻译者要考虑接受方的文化背景、民族喜好、宗教习惯等。

四、《聊斋志异》的国际传播策略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实现与海外出版社的合作

《聊斋志异》的传播得益于几代汉学家和翻译家不遗余力、孜孜不倦的贡献,尤其是华人汉学家有天然的优势:他们热爱祖国,家国情怀是其译著作品中的独特魅力。他们语言功底扎实,最能理解母语文化作品中不可言说的微妙之处,让不可言说的情愫也可以跃然纸上。在跨文化翻译的过程中,他们也是思想、语言关卡的把关者。但是,这是重要的一环,也是起始的一步,要在以后传播推介的路上走得更广阔和坚定,离不开出版环节对出版社的精确筛选。就像中西方译者的合作一样,在译作的出版上同样也应该与国外出版机构进行合作。以前很多英译作品常由国内的外文出版社担任出版发行的工作,而英语国家的图书市场认的是英语国家知名或熟悉的出版社,这样的译著书籍很难占据国外主流市场。因此,推广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中国的文学作品要进入海外的图书市场,最好借助海外的知名出版机构。莫言、余华和阎连科等取得较大国际影响的当代作家,他们作品的外语译本除了实现合作翻译之外,一般都指定外国出版机构出版。所以,我们要走出去,不能闭门造车,除了充分利用中西方翻译的合作优势之外,与国外出版社,尤其是目标语国家知名出版社的合作也是至关重要的。

1949年之后的《聊斋志异》在海外世界的译介和传播更加的经典,趋于成熟。这离不开国外汉学家的文化自觉和不懈的努力,也离不开致力于传播的各类政府和机构。但是,海外读者对《聊斋志异》的需求还远没有达到强烈要求的程度。《聊斋志异》及其代表的灿烂文化的外译之路还很长,除了译著书籍积极的文本传播,探寻其他方式的聊斋文化传播亦任重道远。

(二)多头并进,着力加大《聊斋志异》及聊斋文化的非文本传播研究

文本文学的传播在跨文化翻译中有一定限制性,那么,在视觉文化时代下我们就必须探索新的文化传播载体,并使其在新的文化语境下焕发青春,成为聊斋文化复兴和再构的动力。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探索《聊斋志异》及其聊斋文化传播的新策略,以最大的可能努力做到不消解传统文学经典中的丰富内涵和“灵韵”。

1.以活动促品牌,将《聊斋志异》国际化

近年来,蒲松龄纪念馆、研究会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了一系列特色主题活动。这些活动对《聊斋志异》以及聊斋文化的对外传播影响是直观却又深远的。举办了于守万、田根承等名家聊斋专题画展,开办了聊斋故事青花瓷文化项目,举办了 “聊斋文化巡回展”活动。在台北华山文创园区红馆成功举办了“鬼唱诗——蒲松龄聊斋文化展览”,共接待台湾各界观众近20000人次,引起岛内强烈反响。近几年还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如:发行纪念邮票及纪念邮册,在蒲松龄诞辰之日向社会免费开放蒲松龄纪念馆,复制选印《聊斋图说》工笔重彩画册,编辑出版《蒲松龄诗词论集》。这些系列主题活动无疑极大地宣传了《聊斋志异》,推广了聊斋文化,但是,范围还可以更广些,受众还可以更多些,力度还可以更大些,如:永久免费开放蒲松龄纪念馆、蒲松龄故居,让更多的中外游客走进蒲松龄,走进聊斋;用更灵活积极的方式,大力宣传聊斋俚曲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纪念馆展览改陈。纪念馆的陈列是1995年时的陈列,现在来看与聊斋文化的地位,与当今观众的游览欣赏要求已很不适应。相关单位在保护好故居的同时,在专家的指导下,对蒲松龄著作展厅进行改陈,东厢房恢复蒲松龄当年的居家生活场景,新上了聊斋影视厅,使聊斋影视剧、戏曲作品也成为展品,让人们更直接感受聊斋文化,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教育效果。开展了旅游环境优化工作。坚持“修旧如旧”和整体保护的原则,对故居院落外墙进行修补粉刷,房顶茅草进行修补更换;对院外5棵古槐树进行防水加固处理,并设置了石质围栏;对蒲家庄的东西村门进行了修缮粉刷等,优化了聊斋旅游的外部环境。

2.借助文化名城建设,推介《聊斋志异》,发扬光大聊斋文化

蒲松龄是当地唯一一位产生世界级影响的文化名人,如何进一步弘扬聊斋文化,发挥蒲松龄出生地这张重要文化名片的作用,是一项重大责任。聊斋文化的国际传播成为宣传作者出生地,建设文化名城的重要途径。

(1)打造聊斋文化品牌。首先,提升蒲松龄纪念馆陈设展览。纪念馆目前拥有七个院落、八个展室,展览不仅全方位呈现了蒲松龄的一生,更为聊斋文化展示提供了生动场景。应当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推动改陈II期工程实施,对书画展厅、彩塑展厅和回顾展厅进行改陈提升,使纪念馆展览陈列再上一个新水平。其次,加强蒲松龄研究会建设。调动蒲松龄研究会会员开展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发挥好会员和理事会的作用,开门办会,有针对性地吸收有关大专院校以及外地学者入会。从各方面争取支持,筹备召开好每届聊斋学国际讨论会。

(2)优化聊斋旅游资源。蒲松龄故居及其内部的蒲松龄纪念馆是多年建设保护而积淀下来的文化地标,之所以能吸引中外众多游客,是因为它具备了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再造基因、产业开发空间等诸多旅游优势。在聊斋文化越来越为人所知晓的今天,保护好蒲松龄故居,对提升整个地域文化品质有着特别的意义。蒲松龄纪念馆如果联合王士禛纪念馆、赵执信纪念馆等打造孝妇河文化带旅游线路,联合周村古商城、蒲松龄书馆等整合两日游线路,探讨开展夜游聊斋、体验魅力的做法,将更好地发挥国保单位的带动辐射作用。

(3)产业发展促文化传播。积极谋求与有关文化企业合作,结合当地陶瓷、丝绸、刻纸、动漫等优势,以聊斋文化为主题,进行书画艺术创作、书刊影视发行、动漫产品制作、旅游纪念品开发等,使聊斋文化不断融入文化产品生产、文学艺术创作、群众文化生活,提升聊斋文化产业发展能力。

五、《聊斋志异》译介及其国际传播的启示

“当下中国文学文化尚处于对外翻译的初级阶段”[3]115,《聊斋志异》的国际传播给了我们许多启发。《聊斋志异》的英译历史演进轨迹:译者经历了由传教士、外交官到翻译家和汉学家的转变,越来越专业;译本的载体从外文期刊杂志到单行本,出版装帧越来越正规,《聊斋志异》的译介成为其国际传播的主要阵地和形式。作为最早被译介到其他国家的中国古典小说之一,《聊斋志异》的译介实践对其国际传播影响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明确翻译目的和目标读者

有需求才有市场,有市场就要对号产生商品。翻译和推介也是一样,不能脱离市场规律谈传播和推广。英语国家的读者一般也分为几种类别:第一,最庞大的群体无非是普通读者,他们喜欢通俗、有趣,能产生共情的文学作品。第二,学习汉语的读者。他们追求标准、简易、有注释的译著。第三,比较小众的一部分读者,即汉语文学研究者。他们需要对文学作品的背景、内涵、社会性进行挖掘,自然需要最忠于原著作者思想的高水平译著。所以,翻译策略是翻译工作之前要做的重要功课,根据不同的目标读者,创作适应市场的译著作品。是突出学术性、专业性还是展现趣味性抑或实现工具性,不一而足。翻译行为需要明确隐性市场的目标读者,进行清晰的市场定位,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接收和接受。有些译本翻译水平一流,极其用心,但是流传度不尽人意,就与翻译界定的目标读者不明确有关。如果译本不能呈现全书的样貌,再没有注释和解答,加之缺乏娱乐性和普适性,自然很难达到期待的传播推介效果。

(二)中西方译者深入合作,跨文化翻译走向共赢

单向的翻译国内译者在语言细微处的处理不及英语国家译者,思维方式、审美角度、民族习性上的微妙差异往往是国内汉语翻译者的一大障碍。“我们不仅需要把文本翻译成不错的英文,也要考虑译成英文后的作品如何才能在英语国家传播,被英语国家的读者接受”[4]12。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翻译由目标语翻译家执笔或由国内外双方的合作翻译更有优势,更能达到好的翻译和推介效果,霍理斯成功译介《聊斋志异选》便是最生动的写照。早在1965年,英国汉学家葛瑞汉就曾对中国作者进行的文学作品外译作出评价。他批评中国文学者的译诗“呆滞”“不像诗歌”“既破坏了英语文法,又没有让读者领略到汉语语法的独到之处”,因此,他认为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宜交给中国学者来做,因为按照一般的规律,翻译都是从汉语译为母语,而非从母语译为汉语,鲜能有例外者”[5]37。葛瑞汉的结论有些绝对,也不全面。中国本土的汉学家翻译当然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这是海外译者不能取代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的不仅是知识、故事,还有整个五千年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和这片土地孕育的特有的人民气质,这是无与伦比的个性。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有跨越国家的界限、文化的壁垒,才能实现最忠实于原文和原作的经典再现,中西方译者的合作,跨文化翻译的落地,将会让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硕果累累,生生不息。

总之,宣传古代文学经典《聊斋志异》,传扬聊斋文化,打造聊斋国际文化品牌,把聊斋文化推向海外,既需要文学翻译阵地,也需要非文本传播阵地。蒲松龄的文言,是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文言,极富表现力。它的魔幻、它的通俗、它的讽刺让它风靡古今、雅俗共赏、老少皆宜。本研究通过分析《聊斋志异》在海内外的传播现状、途径和启示,从跨文化翻译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两方面对《聊斋志异》与其承载的聊斋文化如何“走出去”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猜你喜欢
聊斋蒲松龄聊斋志异
聊斋书介
聊斋书介
聊斋书介
“聊斋杯”精品石选登
《聊斋志异》:不一样的魑魅魍魉
『别人家的孩子』蒲松龄
蒲松龄
论《聊斋志异》的悲剧意蕴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