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静,姜 玫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2)
循证护理是护理人员在计划护理活动过程中,审慎地、明确地、明智地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患者愿望相结合,获取证据,作为临床护理决策依据的过程。也是循证医学和循证保健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了进一步发挥循证护理的实质作用,本文特此针对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展开了研究分析,以下为研究分析结果表述。
将2016年11月1日至2017年11月1日入住我院进行心肌梗死治疗的114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依据完全随机方式对患者进行分组,共分为对照组57例以及实验组57例。
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共23例,女性患者共34例;年龄为32至89岁,平均年龄为(63.3±7.8)岁。实验组男性患者共30例,女性患者共27例;年龄为39至88岁,平均年龄为(62.7±7.4)岁。
两组患者其病症、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大致相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纳入标准
(1)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全部为知情状态,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2)符合本次研究需求的患者。
1.2.1 排除标准
(1)拒绝配合研究的患者。
(2)身体状况不满足本次研究的患者。
两组患者依据分组不同给予不同的护理方式,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循证护理,具体内容为:(1)首先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并安排小组成员进行循证护理相关专业知识学习,确定每位成员都熟练掌握循证护理技巧[1]。(2)信息收集。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日常护理后,将护理过程中收集的数据作为分析基础,结合数据对患者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改善对患者的护理方式方法,提升患者的康复效率。(3)护理人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一步强化自身护理水准,学习更为先进的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技巧。(4)预防措施。为了深层次降低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的情况,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明确其发生原因,并根据原因出发为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概率[2]。
统计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后心力衰竭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主要评定标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本文数据均采用SPSS22.0版本处理,使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达两组患者护理后心力衰竭发生情况,采用t检验,使用“%”表示2组的护理满意度,使用卡方检验,若存在P<0.05 ,则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各项指数对比有意义。
对比记录数据可知,实验组患者护理后心力衰竭发生例数共1例占比1.75%相比对照组心力衰竭发生例数共9例占比15.79%要明显低出许多,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可以看出,实验组满意度为98.25%(共47例患者评价非常满意,9例患者评价满意,仅1例患者评价不满意)相比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5.96%(共39例患者评价非常满意,10例患者评价满意,共8例患者评价不满意)要明显高出许多,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是受循证医学的影响而产生的护理观念、在过去的几十年,护理学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3]。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4]。
为了提升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效率,同时为了进一步了解循证护理的作用,本文特别将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作为本次研究的目的,共选取了11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随机分组,统计两组患者护理后数据并进行对比来体现研究结果。
研究显示,循证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的发生情况,护理人员通过对心力衰竭的发生原因进行透彻了解,并根据其发病原因对其作出了针对性护理,有效的降低了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的发生概率,同时更加透彻的掌握了循证护理的精髓。而且循证护理有效的提升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患者康复效率以及医院的良性发展做出了有利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