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国怡,高 鑫
(1.中日友好医院北区,北京 100029;2.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北京 100048)
慢阻肺患者的呼吸功能,因换气功的功能障碍,会造成患者吸入的氧气缺乏,而二氧化碳呼不出去,进而引起机体的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进而发展为II型呼吸衰竭。
郑俊兰等[1]选择COPD稳定期的病人48例(男31例女17例平均78.23岁)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呼吸功能锻炼(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呼吸操)的训练,并对训练前后肺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了观察对比。其中36例患者完成了试验,根据林江涛等[2]报道,选择与COPD有关且敏感的指标(最大肺活量VCmax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一秒量用比用力肺活量FEV1/FVC呼气峰值流速PEF)进行了对比观察,发现以上指标均有改善。
冯利君等[3]将COPD稳定期60名病人进行分组(训练组常规组)进行对比,其中训练组病人根据实际病情,年龄,体质,自理能力增加了呼吸与运动锻炼,经过两个月训练,两组病人根据德国Jeager肺功能仪器(测定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一秒量用比用力肺活量FEV1/FVC)及蔡国映[4]介绍的生活质量评分表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训练组的肺功能及生活质量均比常规组有明显改善。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指导患者进行呼吸锻炼。(1)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放松,使呼吸肌群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放松,从而减少呼吸肌的耗氧量,使呼吸困难这一症状得到一定的缓解。方法:可指导患者采用前倾依靠位,椅后依靠位,前倾站位等放松呼吸肌群。(2)将双手置于上腹部,呼吸时,可感觉到腹部起伏,通过触觉诱导腹式呼吸。(3)呼吸:告知患者需缓慢呼吸。通过缓慢呼吸,使腹肌的张力得到增加,使得呼吸肌肌力得到锻炼[6]。
患者只用鼻子进行吸气,嘴进行呼气。呼气时,嘴唇呈吹口哨样,腹部收紧,同时缓慢呼气。呼气与吸气的时间比为1:2或1:3。缩唇大小程度及呼气量的判断标准为:距口唇15~20 cm,蜡烛位置与口唇等高水平,蜡烛的火焰在吹气的时候,随着气流而倾斜,但不至于熄灭。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每天训练3~4次,每次重复8~10次。
分卧,立和坐三种姿势。(1)卧式呼吸操:仰卧于床上双手紧握肘关节屈伸4~8次,屈肘时吸气,伸肘时呼气(屈吸伸呼);平静深呼吸4~8次;两臂交替平伸4~8次,伸举时吸气,复原时呼气(伸吸复呼);双腿屈膝,双臂上举外展并深吸气,复原时呼气,4~8次;缩唇深呼吸4~8次。(展吸复呼)(2)坐式呼吸操:患者坐于椅上或床边,双手握拳,肘关节屈伸4~8次,伸肘吸气屈肘呼气;双臂抱单膝时吸气,压胸时呼气,左右交替4~8次;双手分别搭同侧肩,上身左右旋转4~8次,旋转时吸气复位呼气。(3)立式呼吸操:患者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叉腰,进行4~8次的呼吸;将双手放于肋缘,并进行吸气,手放胸部时呼气4~8次;双手做叉腰动作,交单腿交替抬高4~8次,注意抬高时,吸气。反之亦是;患者双手搭肩,上身旋转4~8次,同时进行呼气;相反,展臂吸气。
呼吸肌训练器可使吸气肌和呼气肌同时得到锻炼,同时吸入的气体经过充分的湿化,起到人工鼻的作用,从呼吸生理角度讲,更适合患者长期锻炼使用,此装置可外接吸氧管,患者可边吸氧边锻炼,此外,在吸气室内加入挥发性止咳祛痰药物,可有治疗作用。其工作原理:呼气室内液平面的高低直接反应了呼气负荷的大小。
慢阻肺是人类四大杀手之一,与脑血管病、心脏病、艾滋病齐名。以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著称。患者由于气道阻塞,需克服的气道阻力大。呼吸肌的耗氧量也会这样,就会导致机体的耗氧量增加,也会增加基础能力的消耗。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呼吸功能的锻炼,促使患者吸气和呼气的时间相对延长,使得支气管内压增加,减少了肺泡内残存的气体含量,加大了肺部组织的空气流通量[5]。呼吸功能锻炼简单易操作,可指导患者如何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改变浅而快的呼吸为深而慢的有效呼吸,同时在训练过程中也应适度,避免过度换气综合征及呼吸困难。此外,COPD患者病程长,长期受慢性疾病折磨,多体质较差,心理焦虑沮丧,应多鼓励患者,肯定患者的进步及症状的改善的地方,提高患者的自信心,进而使患者能够坚持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提高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