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外科术后汗症48例疗效分析▲

2019-02-10 09:46陈一青倪广生
微创医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心脏外科气虚心脏

陈一青 倪广生

(1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沙市 410007;2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南宁市 530000)

心脏外科手术因风险大、操作难度高,患者术后易出现免疫功能失调、胃肠功能紊乱、术后汗症、失眠、焦虑抑郁等症状,对术后康复产生不利影响。据统计,较大的心脏外科手术后,约有95%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出汗症状。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手术创伤导致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甲状腺素分泌增加,使机体代谢加快,术后疼痛、多种仪器监护等导致的暂时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造成术后汗症的主要机制。目前西医主要通过调节自主神经等疗法治疗术后汗症,但效果欠佳,且停药后极易复发[1]。中医历代医家对汗症的论述颇多,总的机制为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泄而引起出汗异常[2]。现代中医则认为手术后汗症主要是因为手术创伤、耗伤气血、损伤正气、气虚使肌表不固所致[3]。本研究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对48例心脏手术术后出现汗症的患者进行系统中医临床辨证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接受心脏外科手术,术后转出心外科ICU后在康复期出现汗症的90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汗症的诊断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2例)。其中治疗组男22例,女26例;心脏大血管手术1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5例,心脏瓣膜手术21例;肺气虚型13例,心血虚型22例,肺胃热盛型5例,气虚血瘀型8例。对照组男19例,女23例;心脏大血管手术9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4例,心脏瓣膜手术19例;肺气虚型14例,心血虚型19例,肺胃热盛型4例,气虚血瘀型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接受心脏手术后,在心外科ICU加强监护,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转入普通病房给予进一步康复治疗。对于康复期出现汗症的患者未做任何处理,观察并详细记录患者的出汗情况。

1.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对汗症进行系统中医临床辨证治疗,随症加减。(1)肺气虚型:治以益气固表、敛阴止汗为主,方药以玉屏风散加减。处方:黄芪30 g,白术10 g,防风6 g;汗多者,加麻黄根10 g、浮小麦10 g、糯稻根10 g、煅牡蛎30 g,以敛阴止汗。(2)心血虚型:治以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为主,方药以归脾汤加减。处方:太子参10 g,黄芪30 g,白术10 g,茯神15 g,炒枣仁15 g,远志10 g,当归10 g,五味子10 g,炙甘草10 g;汗多者,加生牡蛎30 g、浮小麦30 g、生龙骨30 g,以宁神敛汗;血虚者,加桑椹子15 g、何首乌15 g、鸡血藤20 g,以补血养心;五心烦热者,加地骨皮15 g、胡黄连10 g,以退虚热。(3)肺胃热盛型:治以养阴清肺、益气和胃为主,方药以竹叶石膏汤加减。处方:淡竹叶10 g,生石膏10 g,麦冬15 g,太子参15 g,浮小麦15 g,天花粉10 g,甘草3 g;大便干结者,加玄参15 g、细生地10 g、大黄6 g、芒硝6 g,以滋阴增液,泄热通便;痰黄难咯者,加黄芩10 g、山栀子10 g、桑白皮15 g、知母10 g、竹沥10 g、法半夏10 g,以清肺化痰。(4)气虚血瘀型:治以活血化瘀、益气敛汗为主,方药以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党参20 g,黄芪30 g,当归12 g,川芎12 g,桃仁10 g,赤芍10 g,枳壳10 g,桔梗10 g,红花5 g,麻黄根10 g,糯稻根10 g,炙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

1.3 疗效标准 观察并详细记录患者的出汗情况。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疗效标准:汗止,其他症状消失为治愈;出汗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为好转;出汗及其他症状均无变化为无效。目前对疗效评价时间尚无统一标准,查阅已有文献,一般观察4~8 d评定疗效[4-5]。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例数(n)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938,P=0.003)。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2.2 临床疗效与疗程关系 治疗组患者治疗第1天即开始有效,第3~6天效果明显,观察时限内治愈、好转共43例(89.58%);对照组第2天开始有效,康复期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在观察时限内治愈、好转者27例(64.29%)。

3 讨 论

中医学认为,“汗”为五液之一,是津液代谢的产物。在正常情况下,出汗是人体的一种生理现象。水液代谢的过程中,由于津液被阳气蒸化,从腠理皮肤而出谓之“汗”,其有润泽皮毛、滋养肌肤、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但是在气候炎热、穿衣过暖、过食辛辣、饮食过饱、惊、恐、奔跑、劳动时都可以有一过性的出汗,而这些出汗往往是正常出汗。当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泄太过而引起的与正常生理状态不同的出汗,临床上称之为“异常汗出”,中医学上则统称为“汗症”。研究显示,外科手术术后“异常汗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尤其在创伤较大、失血量多的患者身上较为明显,目前尚无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6-7]。

心脏外科手术相对于现代外科学其他分支,操作及技术层面相对复杂,手术时间一般较长,术中失血量多,尤其是体外循环下使心脏停搏后进行大血管、瓣膜置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等手术,机体在应激及缺血状态下,往往大量出汗。大汗不但导致散热过多而耗气,也会伤及津液而损于心血。手术后及康复过程中患者出现的疼痛、长时间卧床、各种管道(胃管、导尿管、引流管等)引起的不适及监护仪器的影响则进一步导致患者气滞血瘀、气虚津伤、阴虚火炎,迫津外泄,使阳不入阴,而出汗更甚。本研究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对心脏外科术后出现汗症患者的基本症候进行分析,总结出心脏外科术后汗症证型分布主要以肺气虚型、心血虚型、肺胃热盛型、气虚血瘀型为主。临证分别以玉屏风散、归脾汤、竹叶石膏汤及血府逐瘀汤为基本方,随症加减,用以治疗心脏外科术后转出心外重症监护病房康复期出现汗症的患者。术后中药干预组中,在第1天即有病例有效,第3~6天效果明显,观察时限内治愈、好转共43例(89.6%),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心脏术后康复过程中出现的汗症具有自愈性,但是通过中药干预,可提高术后汗症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猜你喜欢
心脏外科气虚心脏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连续护理对心脏外科冠脉搭桥术后患者的影响
观察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在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后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参附注射液在心脏外科围手术期应用研究进展
动脉血乳酸动态监测在心脏外科重症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
了解心脏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心脏移植小史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