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明超 汪学明 张其坤 杜雪林 李鸿钰/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本试验采用3种不同规格的生物降解地膜A、B、C与普通PE地膜,在玉米生育期内对其降解速度、土壤水分、土壤温度、收获后的降解情况进行比较。
3种类型的生物降解地膜和一种普通PE地膜,由四川犍为忠烈塑料厂提供。A:宽度1 400 mm,厚度1.2丝,规格GN600F-D,生物降解地膜;B:宽度1 400 mm,厚度1.2丝,规格GN600F-U,生物降解地膜;C:宽度1 400 mm,厚度1.0丝,规格GN600F-D,生物降解地膜;D:宽度1 400 mm,厚度1.0丝,普通PE地膜。
试验点设在乐山市市中区平兴乡陈坝村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基地,小区试验设5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共15个小区,小区面积20 m2。处理分别为:3个生物降解地膜(A、B、C)、1个普通PE地膜(D)、1个露地对照(CK)。
试验作物玉米。播期参照当地生产习惯,行距80 cm,株距50cm,每穴2株。施肥方案:播种前,先施底肥尿素180 kg/hm2、过磷酸钙465 kg/hm2、钾肥150 kg/hm2;播种后覆膜;拔节期前,追施尿素360 kg/hm2。灌溉、杀虫、除草等农田管理措施与当地其他农田一致。
表 1 不同地膜降解速度
覆膜后每隔10 d观察记录1次地膜降解情况,记录地膜参考指标。0级:未出现裂纹;1级:开始出现裂纹;2级:田间25%地膜出现细小裂纹;3级:地膜出现2.0~2.5 cm裂纹;4级:地膜出现均匀网状裂纹,无大块地膜存在;5级:地膜裂解为4×4 cm2以下碎片;6级:25%地面无肉眼可见地膜;7级:50%地面无肉眼可见地膜;8级:75%地面无肉眼可见地膜;9级:100%地面无肉眼可见地膜。
土壤含水率使用土壤水分速测仪,测定0~10 cm、10~20 cm土层湿度,测定时间为播种、播种后10 d、3叶期、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
土壤温度使用专用地温计,测定0~10 cm、10~20 cm土层温度。从覆膜开始每隔10 d测定1次,在大喇叭口期后结束测定,每次测定时间为9:00、14:00、17:00。
不同地膜降解速度见表1。由表1可知,最先出现裂纹的是生物降解地膜B,在覆膜后50 d开始出现裂纹;在70 d时田间25%地膜出现细小裂纹;80 d时地膜出现2.0~2.5 cm裂纹;到90 d地膜出现均匀网状裂纹,无大块地膜存在;到130 d地膜裂解为4×4 cm2以下碎片。生物降解地膜A和C的降解速度基本一致,在覆膜后60 d开始出现裂纹;在70 d时田间25%地膜出现细小裂纹;80 d时地膜出现2.0~2.5 cm裂纹;到100 d地膜出现均匀网状裂纹,无大块地膜存在;到130 d地膜裂解为4×4 cm2以下碎片。普通地膜不具有降解性,在整个观测期内,保持完整,未出现裂纹。A、C两种地膜的规格相同,厚度不同,B地膜的规格与A、C不同,说明B地膜降解略快是由于其规格不同。
不同地膜覆盖下土壤含水率变化见表2。由表2结果可知,播种时覆盖地膜和露地对照0~10 cm、10~20 cm土壤含水率基本一致,播种后10 d、3叶期(播种后30 d)、拔节期(播种后50 d)和大喇叭口期(播种后70 d)在0~10 cm覆盖地膜的土层土壤含水率明显高于露地对照,在10~20 cm覆盖地膜的土层土壤含水率也均高于露地对照;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生物降解地膜A、B、C的土壤含水率与普通PE地膜D基本相同。表明覆盖地膜对保持土壤水分作用明显,生物降解地膜与普通PE地膜的保水作用相当。
不同地膜覆盖下土壤温度变化见表3。由表3可知,在播种10 d后,0~10 cm、10~20 cm土层覆盖地膜在9:00、14:00、17:00这3个时段,土壤温度均明显高于露地对照,生物降解地膜A、B、C的土壤温度与普通PE地膜D基本相同,这表明地膜覆盖起到了保温作用,生物降解地膜和普通PE地膜的保温作用相当。
收获后的近一年内对田间地膜降解情况的调查显示:生物降解地膜A、B、C在收获后两个月均完全降解,田间未见地膜残留;普通PE地膜在收获后的近1年内有部分破损,但未有大幅度的降解出现。
表 2 不同地膜覆盖下土壤质量含水率变化单位:%
表 3 不同地膜覆盖下土壤温度变化 单位:℃
本试验结果表明:铺设的生物降解地膜A、B、C田间降解明显,降解情况基本相似,对土壤水分和温度保持的作用与普通PE地膜相当。
根据生物降解地膜A、B、C的保温、保湿及降解特性,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普通地膜应用于生产有着极其重要的环保意义。本试验中的3种生物降解地膜与普通PE地膜应用于生产的经济效益,可做进一步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