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芳,张应琼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湖北 恩施 445000)
心理弹性主要指的是个体在面对逆境、困难及丧失是良好的适应性与有效应对方式,这也是个体在自我保护方面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因此其实心理学关研究的热点。ICU是一个复杂紧张的特殊工作环境,护理工作极富挑战性,ICU护士发生心理问题的风险增加,工作倦怠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患病率升高,工作压力和ICU护士所经历的创伤事件的累计暴露可导致心理困扰以及怠倦综合征和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发展,心理弹性的恢复能力可缓解与这些病症相关的症状[1]。对于ICU护士来说,其心理弹性水平的高低会对个体对工作的胜任能力、适应度产生直接的影响。
ICU护士心理弹性的机制研究多为国外文献的报道。研究[2]报道,在相关研究中开展与心理弹性在预防ICU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方面的研究,显示14名低心理弹性且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13名高心理弹性且没有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在于世界观,社交网络,认知灵活性和自我保健/平衡等领域有差异。高心理弹性的护士具有灵活、社交网络支持性高、乐观、善于应用弹性的模具应对工作环境压力的特点,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ICU护士具有以下几种不健康的特征,包括社交网络差,缺乏对榜样的认同,破坏性思维,遗憾和不乐观。高心理弹性的ICU护士利用积极的应对技巧和心理特征,使他们能后继续在压力大的ICU环境中工作,这些特征和技能可用于开发目标疗法以预防ICU护士发生创伤后应激综合征。研究[3]结果表明,在开展儿科专业护理人员心理弹性培训工作的过程中,可将应对儿童与青少年死亡过程与心理弹性的关系作为一项重要策略,构建个人工作路径、事业路径、提升社交支持网络、对话支持、技术培训、集体建设等方面提升儿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弹性路径。
我国继心理弹性调查研究之后,也开展与心理弹性干预相关的研究,通过为手术室护士开展包含了适时自我调节、强化临床工作实践、强化护理人员情感管理等方面的心理弹性培养,有利于护士对于护理职业内涵领悟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护理满意度与护理质量的提升。对新护士转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工作 1 年内新护士面临较大的转型冲击体验,通过建立起规范化、针对性、系统性的岗前培训与职后教育体系,并且不管是科室还是医院都为护理人员提供社会、心理及生理方面的支持[4],以此提升新护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较快适应护理专业特征,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转型冲击体验感。研究结果显示,护士心理韧性水平与之前相比得到提升。
对急诊科护士心理弹性与工作应激的最新研究中也得出结论,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与护理工作应激之间为正相关,两者均处于较高水平[5]。医院和护理管理者可通过开展压力管理培训,促进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的持续发展,以塑造其优秀护理职业素养。
国外关于心理炎性的研究是比较早的,我国起步较早的就有香港与台湾地区,大陆当前与护士心理弹性有关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存在明显的局限性[6]。
在对护士心理弹性的发生机制研究中,主要集中在ICU,儿科,烧伤科,助产士等特殊岗位,缺乏对临床护士的整体探讨,难以将护士心理弹性的基本规律很好的体现出来,我国一些地区与护士心理弹性有关的研究还处于空白阶段,在最新的与护士心理弹性干预相关研究当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干预集中于特殊岗位,关于普通临床科室的研究还非常少,不管是干预剂量还是模式都缺乏系统性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尤其是一些个别的训练研究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此外,由于在护士心理弹性的研究中,与人口学资料心理弹性差异有关的研究还没有统一定论,只是开展与心理弹性和少数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总的来说研究对象具有局限性,不能反应护士心理弹性的全貌,在未来有关研究当中,可以将护士看做一个整体,通过大量的样本调查研究,对于护士心理弹性有关的因素开展调查,以以便于得到与护士心理弹性特点有关的全面数据。
基于以上,今后的研究可以重点从将护士作为整体,探讨我国护士心理弹性的发生机制,从而使得这方面的空白得到填补,将心理弹性发生机制作为参考依据,探究与我国护士心理特点相符的干预方法,不断提升我国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进一步减低护士离职率,以便于维护整个护理队伍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