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进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四川省康复医院/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四川 成都 611100)
本组选取了44例患者且深入分析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采用预见性护理联合颅内压监测的应用效果。
在我院随机选取4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选取时间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均知情同意,22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0岁至83岁,中位年龄57.4岁,男女比例12:10;22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1岁至84岁,中位年龄57.5岁,男女比例11:11。入组时,对比2组患者临床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
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遵医嘱,给予患者实施输液、止血及降低颅压处理。
22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细致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做好患者术前准备等。
22例观察组患者行预见性护理联合颅内压监测:(1)心理疏导。护士需要主动沟通患者并充分了解患者内心状态,详细为患者疾病相关性知识,告知患者颅内压升高表现并促使患者保证情绪稳定,促使患者内心情绪稳定并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包括焦虑情绪、担忧情绪、紧张情绪等[1]。(2)确保患者维持理想脑灌注压。护士需要给予患者实施体位护理并将床头抬高15~30°,将患者头部放置正中以避免压迫到颈部、扭曲,给予患者实施颈部静脉引流通畅,促使患者颅内压降低。(3)对机械通气时呼吸末正压进行密切观察。若机械通气呼吸末正压在10cmH2O,促使患者显著升高脑灌注压[2],给予患者实施镇静剂以避免患者对抗呼吸机。(4)给予患者呼吸护理。护士需要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并给予患者实施按需吸痰处理,调节呼吸机湿化强度时需要参考痰液粘稠度[3]。(5)实施轻度过度通气。护士需要对患者血气分析情况进行监测并给予患者实施轻度过度通气,将PaCO2控制在32mmHg~36mmHg。(6)使用脱水药物。护士在使用脱水药物时,需要对患者颅内压上升进行确认,给予患者合理使用脱水药物,若重复使用甘露醇,需要将渗透压维持在300mmol/L及320mmol/L。(7)给予患者实施冬眠低温疗法,物理降温办法是头戴冰帽、降温毯或者将室温降低[4],将降温速度控制在1℃/h,将患者腋温控制在31至33℃,目的是促使患者脑水肿降低并促使患者脑耗氧量明显降低、代谢率明显降低。(8)给予患者实施早期营养支持治疗,促使患者抵抗力增加并促使患者内环境改善,可有效恢复患者神经功能及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9)给予患者实施血糖有效控制。低血糖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每隔4h监测1次患者血糖值,将患者血糖控制在5mmol/L~8.3mmol/L。
GCS评分:根据格拉斯哥评分统计。
对比分析数据时使用SPSS19.0软件,计量资料行t检验(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行x2检验(率),统计学意义存在的标准是P<0.05。
分析得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GCS评分(12.0±1.4)分、住院时间(5.1±2.2)d、并发症发生率13.63%(3/22)、病死率9.09%(2/22)均获得了明显改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干预后GCS评分(9.1±0.8)分、住院时间(10.5±1.6)d、并发症发生率40.90%(9/22)、病死率36.36%(8/22),差异明显,t=8.4357,9.3108,x2=4.1250,4.6588,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前GCS评分(4.2±0.2)分对比对照组患者干预前GCS评分(4.0±0.2)分,t=3.3166,差异不明显,P>0.05。
重型颅脑损伤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病情危重,可导致患者死亡,需要给予患者实施早期治疗、针对性护理,有效改善患者因颅脑损伤导致的脑内缺氧情况。临床研究发现,导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继发损伤的因素是颅内压升高、脑部感染及脑水肿、脑灌注量减少,因此,护士需要给予患者实施颅内压监测,同时需要给予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及时处理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促使患者预后明显转良。
本组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G C S评分(12.0±1.4)分、住院时间(5.1±2.2)d、并发症发生率13.63%(3/22)、病死率9.09%(2/22)均获得了明显改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患者。
综上,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采用预见性护理联合颅内压监测的应用效果较为理想,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值得临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