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娜
(包头市肿瘤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乳腺癌是女性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对于女性患者的身体健康存在严重危害。目前,临床对于乳腺癌的治疗多采用手术、化疗、化疗以及内分泌治疗等方式,治疗效果较佳。由于放射线性质、剂量、面积以及个体差异均会导致患者的皮肤损伤程度存在较大差异[1]。因此,本次研究选取我院于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放射治疗期间出现皮肤损伤的乳腺癌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时段皮肤损伤护理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放射科于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乳腺癌放射治疗出现皮肤损伤患者80例作为本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且自愿条件下签署知情同意书参与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7~71岁,平均年龄为(47.25±4.29)岁,接受手术治疗者25例,未接受手术治疗者15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为(45.71±4.95)岁,其中接受手术治疗者22例,未接受手术治疗者18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纳入本次研究的乳腺癌患者均接受相同的放射治疗方案,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皮肤损伤护理,首先,给予患者常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治疗成功的自信心,使患者可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配合临床放射治疗;其次,嘱咐患者穿着纯棉、宽松衣服,避免穿套头、纹理粗糙衣服,同时不能穿戴胸罩;照射后需将照射野皮肤充分暴露,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避免对照射区进行瘙抓、擦拭以及热敷等动作,避免对局部皮肤造成刺激出现皮肤损伤。
观察组给予不同时段皮肤损伤预防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放疗初期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指导患者对照射野皮肤及周围皮肤应用清洁,并用手掌大鱼际轻柔,早晚各1次,每日2次,每次10min,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对放射性皮炎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2]。患者照射剂量累计到1000~2000cGy时,易出现局部潮红及发热症状,需告知患者此为正常现象,无需过度紧张,指导患者进行局部皮肤清洁,保持干燥,用指腹按压局部皮肤,接受放射治疗后平躺30分钟,用芦荟胶涂抹于照射局部每日1次。当照射剂量达到3000~4000cGy时,患者会出现水泡、水肿等症状[3],在米粒大小的水泡时需预防破溃,使其可自然吸收,针对较大水泡需及时进行消毒、抽液并尽量避免皮肤破溃,保持局部通风良好。放射治疗末尾时,照射剂量可趋近于5000cGy时,照射区皮肤易出现破溃,因此,此时禁止异物对局部皮肤造成刺激,应充分暴露,保持干燥清洁,同时给予患者皮肤局部消毒,并喷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早晚各1次,每日两次,患者出院后20d局部皮肤即可逐渐痊愈。
本组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组间数据比较,计数资料以(n,%)进行描述且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s)描述且行t检验,若组间数据P<0.05则具备统计学意义。
当照射剂量<20Gy时,观察组皮肤损伤发生率为2.5%(1/40),对照组皮肤损伤发生率为12.5%(5/4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8829,P>0.05);当照射剂量为20~40Gy时,观察组皮肤损伤发生率为35.0%(14/40),对照组皮肤损伤发生率为95.0%(38/40),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31.6484,P<0.05);当照射剂量>40时,观察组皮肤损伤发生率为62.5%(25/40),对照组皮肤损伤发生率为7.5%(3/40),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26.5934,P<0.05)。
乳腺癌患者接受放疗治疗时,虽然放射性可有效灭杀肿瘤细胞,但是对于机体正常组织细胞也具有一定的损伤性,使得患者正常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损伤,同时也易引发局部反应以及全身反应,其中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肤损伤,患者表现为红斑、干性脱皮、湿性脱皮、溃疡等皮肤损伤。根据相关报道提示[4],湿性脱皮的发生率可达到10%~15%左右,发病机制主要因放疗期间,细胞核DNA吸收辐射能,导致DNA复制合成与分化出现异常,进而导致皮肤反应及皮肤损伤的发生。我科对行放射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应用不同时段皮肤损伤护理,获得较为满意的护理效果。综上,对乳腺癌放射治疗患者给予不同时段皮肤损伤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皮肤损伤程度,推迟损伤发生时间,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