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雪婷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2)
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病情较严重,且复杂,若采用单纯的常规护理,可能导致护理工作不到位,进而影响治疗效果[1]。优质护理与个性化护理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治疗,在临床护理中得到广泛应用[2]。本文针对优质护理联合个性化护理在急诊科重症疾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自2014年11月-2017年11月的168例急诊科重症疾病患者做为此次研究对象,排除重症心血管疾病者、精神病者及其重症肝肾功能障碍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84例,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43例;年龄21-71岁,平均年龄(53.23±14.23)岁;内科患者51例,外科患者33例。对照组:84例,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46例;年龄20-69岁,平均年龄(54.12±13.43)岁;内科患者45例,外科患者39例。两组的临床资料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方法:遵循医嘱,给予外伤伤口护理、静脉药物护理及其口服用药指导等。
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与个性化护理。护理方法如下:(1)营造温馨的病房环境。在病房配备电话、电视、饮水机及健康知识宣传手册,在病区走廊张贴护理服务项目,实现分级护理,并张贴提示标识,如:小心滑倒等,以优质的服务,让患者体会到住院如家的感觉。在护士站可提供便民服务台,提供免费纸笔、针线、轮椅及老花镜等,方便患者及其家属。(2)评估重症患者疾病情况,实现分级及彩色手环管理,佩戴黑色手环,给予专人管理;开展绿色通道,尽快给予检查及治疗措施。实现分开管理,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一旦发生异常情况,给予及时治疗。告知患者家属病情,了解病情的严重性,进而理解患者,鼓励及安慰患者,从而配合相关检查与治疗。(3)每间隔2小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对于呼吸困难者可采用呼吸机,实现精细化管理;监测患者输液过程,检查电解质;定期检查肝肾功能,确定患者进食状态;对于肠内营养无法摄取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做好引流管的固定,每日记录及检查引流物的性质、流量,做好引流管的冲洗,确保其干净。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分为护理文书、消毒隔离、健康教育、基础护理及病房管理的合格率;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级。
采用SPSS19.0分析,计数资料(护理满意度)以例和%表示,用x2检验;计数资料(年龄、护理质量)采用(±s)表示,用t检验,若P<0.05时,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
观察组的护理文书、消毒隔离、健康教育、基础护理及病房管理分别为(91.02±10.23)、(92.34±10.45)、(92.35±10.98)、(91.24±11.56)和(92.34±19.67),对照组分别为(76.12±12.23)、(72.12±11.56)、(76.34±11.90)、(71.23±10.34)和(71.98±21.23),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护理非常满意36例,满意44例,不满意4例,满意度为95.24%,观察组护理非常满意11例,满意49例,不满意24例,满意度为71.4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急诊科重症患者治疗中护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有着重要意义。根据急症科重症患者的病情特点,实现优质护理及个性化护理。在原有的护理服务中,充分体现了疾病的特殊性,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护理。相关研究表明[3]:优质护理与个性化护理联合应用于急诊科重症患者中,不仅能够更好的配合临床急救措施的实施,而且还能够增强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及责任感,同时重视及关注重症患者,可给予优先护理,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使得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与护理[4]。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与个性化护理,其护理质量各项合格率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与相关报道相一致[5]。
综上所述,急诊科重症患者采用优质护理与个性化护理,可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