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座敏
(四川省阿坝州金川县人民医院,四川 阿坝 624100)
肝胆外科的疾病比较复杂,且手术治疗后的并发症较多;因此,给予肝胆外科患者必要的护理,对于促进患者的康复尤为关键。本文主要研究分级护理管理模式在肝胆外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并进行如下报道。
数字随机法的方式抽取我院2016年6月~2018年5月这一时间段肝胆外科收治的患者80例,根据不同护理模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为25~57岁,平均(33±1.62)岁;手术类型:胆囊切除术17例、肝脏切除术15例、其他8例;施予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为24~56岁,平均(32±0.95)岁;手术类型:胆囊切除术18例、肝脏切除术16例、其他6例;施予分级护理管理模式。对比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其结果显示(P>0.05),可深入对比和研究。
本次研究病例均符合相关疾病诊断标准,研究均与患者及家属签署“本院知情同意书”;且均无合并严重心肾等功能不全者,无合并严重恶性肿瘤者,无处于妊娠或哺乳期女性患者,无精神障碍或意识障碍患者。
对照组施予常规护理模式,包括:①健康教育:患者入院以后,护理人员应详细为其讲解相关疾病知识、手术治疗原则、围术期应注意事项等等,以提升患者对疾病、治疗的认知度;②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缓解或消除患者不良心理情绪;同时,护理人员还应适时给予患者安慰和指导,以提升患者治疗的信心。③药物护理: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各项药物使用的剂量、用法、用量等。
研究组则施予分级护理管理模式,由护士长将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分组,并从中选取一位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作为小组组长,并由其负责小组内护理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再在指派一名护理人员复杂进行围术期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最后由小组组长汇总本周护理工作,并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提升各小组护理的效率。
参考《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评价两组护理的质量,具体包括:护理质量指标(基础护理质量评分、危重护理质量评分)以及护理相关的项目指标(护理操作、健康宣教、护理记录、病房等评分),评分越高,护理质量越高[1]。
采用本院自行设计、拟定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护理后的满意度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分数在90分及以上为非常满意;分数在70-89分之间为满意;分数不足7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组例数×100%。
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且P值<0.05将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计意义。其中,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描述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并行x2检验。
研究组基础护理质量(96.63±1.25)分、危重护理质量(95.68±2.61)分、护理操作(95.46±1.08)分、健康宣教(96.38±2.17)分、护理记录(286.96±11.52)分、病房(95.47±1.08)分,对照组分别为(89.47±2.54)分、(89.58±2.79)分、(87.69±2.35)分、(91.46±1.25)分、(274.19±12.58)分、(90.29±2.68)分,各项护理质量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研究组护理后非常满意25例、满意13例、不满意2例,总满意度95.00%;对照组护理后非常满意17例、满意14例、不满意9例,总满意度77.5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肝胆外科疾病的病情比较复杂且严重,手术是临床治疗肝胆外科疾病最为理想的方案,但术后给予患者优质的护理对于提升治疗疗效、提高护理质量十分必要[2]。分组护理管理模式是临床新型的护理服务模式,此种护理管理模式将科室的护理人员划分为多组,并平均分配本科室护理的力量,进而给予患者针对性、个体化的护理方案,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并提升护理的质量[3-4]。本次研究中,施予分级护理管理模式的研究组,其护理后的各项护理质量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与潘茹萍等[5]研究中的“观察组基础护理质量及危重护理质量的评分指标、宣教评分、护理的操作评分、查病房评分和护理记录评分都明显的高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基本一致,由此证实,肝胆外科护理中施行分级护理管理模式,有利于提升护理的质量;且研究结果还显示,且研究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表明,分级护理管理模式还有利于提升肝胆外科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综上所述,肝胆外科护理中应用分级护理管理模式的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