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召红 李雯容 李蜀红 王帅 孙永江 李志谦
【摘要】目的 观察并评价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7年2月~2019年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17例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予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研究组患者予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与研究组比较,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红细胞压积、血浆比粘度以及全血粘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治疗过程中,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更高,且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值得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28..02
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多见于老年人群,是患者颈椎退行性病变和脑动脉硬化导致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会出现呕吐恶心、发作性眩晕等临床症状,且病情反复发作,严重者甚至发展为脑卒中[1]。所以在患者治疗中尽早改善患者椎一基底动脉供血情况。本文以117例患者为例,详细分析了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患者的影响,详细分析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2月~2019年2月本院接受治疗的117例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9例)中女23例,男36例;年龄36~75岁,平均(61.38±2.61)岁。研究组(58例)中女22例,男36例;年龄34~75岁,平均(61.41±2.56)岁。两组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基本资料可以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经头颅多普勒(TCD)检查符合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诊断标准;②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②因药物及其他原因引发的眩晕;③治疗依从性较差。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每天睡前口服10 mg,连续治疗14天,研究组患者予以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即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其中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用量用法与对照组患者保持一致,半夏白术天麻汤药方组成包括6 g甘草、10 g积实、10 g白术、10 g陈皮、10 g茯苓、10 g钩藤、12 g半夏、12 g川芎、12 g当归以及15 g天麻。如果患者合并肝肾亏虚则加15 g菟丝子和15 g山萸肉;如患者合并气血不足,则加用10 g阿胶和15 g熟地。用水煎服,每天1剂,连续治疗14天。
1.3 评价标准
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红细胞压积、血浆比粘度以及全血粘度;治疗有效率: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4级疗效评判标准:患者治疗后经TCD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与治疗前相比无变化,眩晕的临床症状加重或无改善视为无效;患者治疗后经TCD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与治疗前相比有所改善,且眩晕等症状有所减轻视为好转;患者治疗后经TCD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与治疗前相比显著改善,且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视为显效;患者治疗后经TCD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处于正常状态,且眩晕等症状基本或完全消失视为痊愈。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均予以x2检验,病程、年龄等比较均予以t检验,全部数据均经由SPSS 25.0处理分析,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条件为P<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84.74%(50/59)比较,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6.55%(56/58)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比较,研究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善程度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3 讨 论
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多发于老年人,机体椎基底动脉系统循环不全,导致其大腦半球后部机能障碍和小脑、脑干等供血区域功能障碍,从而致使患者出现呕吐恶心、眩晕等症状。目前临床大多认为此病症大多是因为脊椎骨源性压迫导致闭塞或狭窄、动脉形成斑块或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等对椎基底动脉循环造成影响引发的[3]。
盐酸氟桂利嗪可以选择性的阻止病理损伤过多的钙离子进入细胞内,但是并不影响正常细胞钙离子,此药物还可以增强脑部供氧和供血,抑制钙离子诱导血管收缩,改善前庭器官微循环,扩张耳蜗内辐射小动脉,从而缓解眩晕症状[4]。但是因为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因复杂,单一用药疗效并不理想,通常进行联合用药。
从中医学角度对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因进行分析,认为痰、瘀、火、风为常见病理因素,治疗中以“祛瘀通络、祛风化痰”为主要目的。本次研究中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其中积实、陈皮可理气化痰;茯苓可利水宁神、健脾渗湿;天麻可镇肝熄风;半夏可以降逆止呕,燥湿化痰;当归可养血活血;川芎可化瘀通络,活血行气,主要联用可实现活血通络、祛风化痰效果[5]。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更高,且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程度更加明显。
综上所述,在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治疗过程中,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更高,且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值得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郭晓鹤.平肝益肾汤联合尼麦角林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9,35(03):304-305.
[2] 肖 卫.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尼莫地平治疗5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04):115-116.
[3] 潘 如.高压氧联合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31):39-40.
[4] 董新苗.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强力定眩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17):3189-3190.
[5] 孟祥峰.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及对患者血清CRP、ET-1及CGRP水平的影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11):1572-1575.
本文编辑:赵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