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传波
虽说大家都在向浙江学习,但不少地方只学了圈地开发的皮,没学到产业建镇、改革创新和市场主导的骨、魂。因此,在特色小镇的建设方面,切勿“照猫画虎”。
近年来,在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许多地方出现了概念不清、定位不准、急于求成、盲目发展以及市场化不足等问题,有些地区甚至存在政府债务风险加剧和房地产化的苗头。虽然说大家都在向浙江学习,但很明显,许多地方只学了圈地开发的皮,没学到产业建镇、改革创新和市场主导的骨、魂;还有些地方,根据有关部委文件要求,根本达不到发展特色小镇的基本条件。例如一些中西部地区县级人民政府债务率已达到或超过100%的紅线,或投资主体的投融资实力根本不足,或缺乏具有特色的资源禀赋;有些地方在规划和运营中水平不足,出现定位混乱、盲目跟风、破坏自身特色文化风格、后续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在特色小镇的建设方面,切勿“照猫画虎”,并需要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因地制宜学浙江。浙江特色小镇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性、典型意义,但不可盲目照搬照抄,应因地制宜,综合借鉴,制定符合本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的相应标准和工作体系。这是因为浙江的成功经验中包含了许多浙江独有的先天条件和需求限制,如浙江的“七山一水两分田”地理条件限制了浙江的用地空间,不得不集中在几个平方公里范围内建设。而像我国华北平原地区的多数城市,一马平川,则并无必要死抠3个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要求。而像我国西南山地地区,则又较难达到1个平方公里集中建设用地的要求。而且,浙江发达的民营经济和社会资本、创新创业主体的成熟度,也是许多地方一时很难达到的。如果忽略这些特殊条件,盲目发展所谓高端产业小镇,其结果往往是筑了巢引不来凤凰。
虽然浙江在发展特色小镇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特殊性,是其他地方不具备或者无法比拟的,但浙江特色小镇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可以供其他地区学习和借鉴。
2019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湖州市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召开了2019年全国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会上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典型案例。展望未来,或将出现两大发展趋势:
灵活运用多部委政策工具。特色小镇依产业建镇,产业是核心。所以,未来有含金量的行业专项申报,以及行业主管部委配套的专项资金、补贴、奖励,将成为特色小镇夯实产业基础、提高生存能力的助燃剂、助推器。
助力“十四五”新兴产业战略。2019年9月,杭州市已正式提出实施“新制造业计划”,形成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双引擎”,将大力发展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作为两个新抓手、一个新平台的特色小镇,必将作为“十四五”时期先进制造业转型创新的重要载体,助力国家战略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信只要因地制宜,综合借鉴,制定符合本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的相应标准和工作体系,特色小镇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