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上升、传统制造业竞争力削弱、产业发展遭遇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强力阻击,这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巨大挑战。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处于两难处境,引起国内外质疑:中国制造业能否成功应对挑战,开辟新天地?中国经济能否步入可持续发展新轨道?中国会不会重蹈众多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起飞后长期停滞于平台期的覆辙?
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人口红利释放空间被大大压缩,已是不争的事实。全球产业链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正在发生新的迁移或重构。这更加剧了人们的疑虑。防止制造企业可能的外流,中国制造有没有实质有效的“护城河”?
首当其冲的应该是现有的产业配套能力。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具有全球競争力的主导产业,都是由众多相关产业围绕核心产业组成的产业集群。核心产业中生产要素投入所产生的溢出效应,会辐射孕育相关产业或辅助产业,而后者高级生产要素的投入也会惠及支撑核心产业,核心产业与辅助产业相互配套,共同构成健康的产业生态,从而维护和强化核心产业的竞争优势。区域形成的产业集群,犹如护城“堡垒”,构成复杂供应链的网络节点,使得产业链上下游“配套成龙”,有利于改善区域创新条件,促进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新企业成长和新产业发展。虽然集群内部也彼此竞争,但相对于外部企业却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最近屡屡听闻已经转移到东南亚的制造企业,出于产业配套的需要又将产能移回中国,证明产业配套能力的稀缺性和产业集群的吸引力仍是中国制造的优势之一。
其次是潜在的“工程师红利”。在制造业就业市场,接受高等教育、具备创新能力的中高端人才正在迅速增加,有望取代过去依赖低成本的劳动竞争模式。“工程师红利”是适应高端制造和科技行业发展的新型人口红利。中国工程师数量已经达到日本的5倍左右,这种制造业高端人力资源的潜在优势一旦得以发挥,助力传统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先进制造的辉煌前景仍然是可以预期的。
最后,也许是最重要的,有待开发的企业科技创新,才是加深“护城河”的关键。巴菲特说:“伟大的公司,就是长期拥有宽广护城河的公司。” 也就是说,伟大的公司,就是拥有全球竞争优势的公司。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要取得全球竞争优势,绝非易事。只有“技术立企”、埋头苦干、持续研发的科技创新企业,才能不断拓深“护城河”。大量拥有宽广“护城河”的伟大企业的不断涌现和持续发展,是中国制造“护城河”的最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