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综合与融合
——赵曦艺术歌曲《对她说》的音高组织及其风格特色

2019-02-07 12:02:20刘涓涓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人声调性和弦

刘涓涓

70后作曲家赵曦的艺术歌曲《对她说》(张执浩①张执浩:中国当代诗人、作家,《汉诗》执行主编。他的诗歌作品及其成就包括:诗歌《美声》获中国年度诗歌奖(2002)、组诗《覆盖》获人民文学奖(2004)、组诗《反向》获《十月》年度诗歌奖(2011)、诗集《宽阔》获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奖(2013)、诗集《撞身取暖》获首届中国屈原诗歌奖金奖(2014)、组诗《释怀》获第二届《扬子江》诗刊奖(2015—2016)、诗集《给你看样东西》获《诗刊》2016年度陈子昂诗歌奖、诗集《高原上的野花》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2018)。另有小说集和随笔集若干部。诗)是为男中音与钢琴而作,于2017年完成并首演,乐谱亦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在2019年出版。赵曦在曲目简介中这样写道:“艺术歌曲《对她说》选自声乐套曲《青春的黄昏》。整部作品以湖北诗人——曾卓、张执浩、小引和余秀华创作的‘汉诗’为文本,连缀成一组带有叙事意味的声乐套曲,以期表达对青春和爱情的感怀与感悟。《对她说》中穿插引用了电影《对她说》(西班牙导演阿莫多瓦作品)中的《鸽子之歌》,试图表现出‘诗人’与‘曲作者’不同个体情感空间的交错与共鸣。”这样的创作题材和引用手法是赵曦第一次涉及,歌曲呈现的浪漫气质也有别于他以往的作品,从而引发了笔者的研究兴趣。关于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赵曦近来补充说:“虽然套曲的最后一首尚未完成,但我已把《对她说》设计为第四首,并且最先动笔。这首歌曲中的一些思路和手法也启发和影响了整部套曲的写作。”

由此看来,《对她说》在这部以“青春”为主旨、以五首湖北当代诗歌为文本的声乐套曲中,不仅是曲目布局上名副其实的“压轴戏”,也是整部套曲创作构思的源头,具有相当重要的分量。因此,本文就以这首歌曲为研究对象,了解其创作立意的内涵、分析其音高组织的规律,提炼其音乐风格的特色,观察它与套曲《青春的黄昏》中其它歌曲之间的关联。

一、诗歌意象的转化

张执浩的诗歌《对她说》写于2014年,收录于2017年出版的诗集《高原上的野花》。《对她说》采用生活化的语言和陈述性的语调,表达了对爱情的回望、对生活的抗拒与顺从。诗歌中第一句“我想过你”与诗歌末尾“最终适应了没有彼此的人生”遥相呼应,暗示“她”和“我”已有着时间和空间上不可逾越的距离。距离产生了美,也成就了诗歌——“我想过你”,是想重温美好的事物来获得抵御时间侵蚀的勇气和力量。中间部分的“我想过摆脱……”,象征着在尘世生活中的挣扎,这是生命力的体现,也赋予这首诗歌以张力,与前面的伤感情绪形成对比。最后部分出现的“我想过你也会这样……”,是劝慰自己去适应生活,去淬炼“韧性”,是一种更为睿智的“顺从”。②张执浩在第二届《扬子江》诗刊奖的颁奖词中说:“我已经过了依靠外在的刺激来激活自我的年纪,就像我在一首诗歌中所写到的那样,顺从命运并从这样的顺从中获取智慧,可能是我现在最明智的选择。在我看来,如果我的写作不能唤醒我内心深处的那片越来越幽暗晦明的情感世界,不能赋予我对眼下生活的热情和韧性,那将是一钱不值的。因此,我希望写出具有召唤之力、发出召唤之音的作品,使自己的情感世界永远丰沛,生机盎然。”引自《第二届“紫金·江苏文学期刊优秀作品奖”颁奖》,“北京文艺网”,2017年8月18日,http://www.artsbj.com/show-18-554899-1.html。笔者把《对她说》中“最终适应了没有彼此的人生”的诗句,理解为张执浩以上创作观念的具体体现。诗歌中三次出现诗句“我想过……”,这样的形式特征为音乐结构做三部性处理奠定了基础;长短错落的句式和“抑-扬-抑”的语势变化,也呈现出音乐化的节奏及其强弱特征。张执浩诗歌中蕴含音乐性的创作特点,与他的个人经历直接相关,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说道:“在音乐学院十年的工作经历,以及长期居住在音乐学院里,对我的写作,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存在的。诗歌艺术实际上就落实到词语和词语之间的咬合力,语音的强弱之间,转换之间,节奏之间,语气,这中间所发生的个人的书写记忆。所以我强调,诗歌是一种声音的艺术。”③白雁:《鲁奖诗人张执浩:被词语找到的人》,“现代快报网”,2018年8月19日,http://www.xdkb.net/index/article/2018-08/19/content_1108007.htm

(一)音乐结构

赵曦选择诗歌《对她说》进行艺术歌曲创作,首先是基于自我表达的艺术冲动,也出于和张执浩在艺术创作上的共识,还因为诗歌本身具备了音乐创作的基础条件。他依据诗句的重复特点,将歌曲结构处理为三段曲式,把诗歌内容设计成歌曲的主体部分,另外还增添了附加结构:曲首的引子、到达再现段的连接、乐曲结束前的尾声(见表1)。

(二)主题句特征

歌曲主题句呈现出深沉、宽广和忧伤的浪漫气质,这体现在声部类型、人声旋律的音调与节奏、钢琴织体等多个方面的设计上。人声旋律从男中音声部的高音区开始,在e2到e1的音域范围内形成前高后低的瀑布状旋律外形,具有强烈的感叹意味。节奏感总体是舒展松弛的,与钢琴声部密集的六连音音型构成律动的互补。同时,钢琴高声部中隐伏着对人声声部主题句音调的模仿或重叠,既强化了主题特征,也巩固了音乐意象,还突出了重奏的体裁性质(见谱1)。特别是对人声旋律中核心材料b’的技术处理:一方面,先级进后跳进的音程关系大体吻合歌词“我想过你”的普通话声调下行趋势;另一方面,它还统一于歌曲的核心材料b(见谱2)。这种严格的声调对应与材料处理同样体现在展开中段歌词“我想过摆脱”的旋律写作上(见谱8)。

表1 诗歌《对她说》的特征在艺术歌曲中的转化

谱1 《对她说》主题句

(三)其他音乐要素

《对她说》的力度、表情与速度术语丰富多变,这种细腻是赵曦一贯的写作特色,也使歌曲的气质与浪漫主义风格有了更多的共通之处。全曲速度分布在每分钟50-72个四分音符的慢速和中速区间,变化幅度不大但波动频繁,准确量化的速度值共出现了12次。其中,展开中段第Ⅱ阶段是歌曲的高潮,情绪起伏较大,速度值在20个小节内呈锯齿状变化了4次。音乐情绪通过表情术语也在不断调整,诗歌中“感怀-挣扎-顺从”的内容和“抑-扬-抑”的语势变化,在呈示段、展开中段和再现段中都对应着不同的表情术语。力度的总体特点是温和的,但布局同样精细。因篇幅所限,下表仅列举出人声声部的力度变化过程(见表2)。

表2 艺术歌曲《对她说》的表情与速度术语、人声声部的力度布局

二、音高材料的引用

《对她说》在音高材料处理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了引用(quotation)手法。引用在西方传统音乐中时有见到,20世纪60年代更加普遍,特点也更加鲜明:引用材料及其变形有可能被贯穿使用,通常在作品中造成时空错位的风格特点,引用的范围也从专业音乐扩展到了更加多元的外来音乐④[美]罗伯特·摩根:《二十世纪音乐——现代欧美音乐风格史》,陈鸿铎等译、杨燕迪等校,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年版,第433页。。

《对她说》采用直接和改编的方式引用了受众广泛的流行歌曲《鸽子之歌》(Cucurrucucú Paloma)。《鸽子之歌》的词曲均是由墨西哥人汤玛斯·曼德兹(Tomas Mendez)在1956年创作⑤《Cucurrucucú Paloma——著名的〈鸽子歌〉追本溯源》,“虾米音乐网”(https://www.xiami.com/collect/8183966)。,歌曲结构是对比二段曲式:在吉他和大提琴组成的持续音和弦背景上,呈示段以朗诵调唱述了一位痴情的男子死后化身鸽子,仍守候他深爱的女孩归来。对比段具有歌谣特征,歌词以抒情性的虚词为主,人声旋律在高音区用悠长的重复句法抒怀这个伤感的爱情传奇,辅助式音调(见谱2的核心材料a)和跳进式音调(核心材料b)分别传递出吟唱和叹息的表达效果。在爱情主题的西班牙电影《对她说》(Hable con ella,2002)⑥该片导演和编剧是佩德罗·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对她说》在2003年荣获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和第56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的“最佳原创剧本”奖,同时还入围该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导演提名”。中,《鸽子之歌》由老年歌手在恬静的夏夜聚会上唱出,成熟沧桑的演唱风格呼应着剧中男主角贝尼诺悲剧性的爱情和命运,给观众留下了唯美难忘的视觉、听觉和情绪记忆。

(一)直接引用

赵曦直接引用了《鸽子之歌》的对比段作为自己作品的尾声。总体处理是基本保留原有的织体样式与和声轮廓,完整地引用了原始段落的旋律音调,并沿用原有的西班牙语来演唱。在人声声部的处理上,合并了两段歌词中不同的虚词,实词内容仅保留了“唱着歌啊,逝去的热情……已死了啊”,其中蕴含的无奈之情不仅点明了“告别青春”的歌曲主旨,它唤起的音乐记忆还和歌曲《对她说》的现实语境形成时空的交错。在音乐要素的处理上,《鸽子之歌》原有的C大调被移到bE大调,以对接和适应歌曲的整体音高关系,并要求演唱者用弱力度(p)“面对钢琴琴箱演唱”。这种带有回声效果的吟唱加上低沉空旷的主、属持续音和声,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始歌曲沧桑空灵的歌谣特点(见谱2)。值得一提的是,带有弹拨乐器音响特征的持续音织体在套曲第一首《青春》(曾卓诗)中以放慢一倍的律动出现,使整套作品不但服从于统一的题材,音乐要素也形成有效的联系。

谱2 《对她说》尾声局部:直接引用《鸽子之歌》

(二)改编引用

《对她说》中还采用了改编引用的手法,将《鸽子之歌》的两种核心材料变形重组后,遍布歌曲的人声旋律与钢琴声部,起到统一材料的作用。

引子的音高材料摘自《鸽子之歌》对比段,并进行了改编。人声旋律的音高材料由核心材料a’构成(见谱2),它被改编发展之后还保持着原始材料的音乐风格。钢琴声部主要由核心材料b’构成,它在这里已经完全抹去了《鸽子之歌》本身包含小二度音程的自然大调特征,而演变成为五声化风格(见谱3)。

同样,歌曲主题句“我想过你”的人声旋律也是《鸽子之歌》中核心材料b的改编。但由于它建立在混合交替大小调的变音体系之上,呈现出来的则是大小调体系风格(见谱1)。

谱3 《对她说》引子:改编引用《鸽子之歌》

展开中段第Ⅱ阶段的扩充句是歌曲的高潮所在,人声旋律仍然引自《鸽子之歌》对比段,是原材料保留相对完整的改编引用片段。出于音乐发展的需要,它采用移位手法在D自然大调内展开,乐句内部、乐句之间的音程关系都有所改变。与《鸽子之歌》的原始曲调对照,扩充句虽然与它材料一致,但音响却是蜕变的(见谱4)。

《对她说》的音高材料集中来自外国流行民谣《鸽子之歌》,通过直接和改编的引用方式,横向遍布歌曲结构的主体部分与附加结构,也纵向贯穿人声旋律和钢琴声部,音高材料被高度统一起来。这样的取材方式,直接源自诗歌引发作曲家对同名电影的记忆,两者共同的爱情主题又进一步触发了他在音乐创作中的联想,从而将电影中的《鸽子之歌》作为见证过自己“彼时”的象征符号,与代表自己“当下”的乐思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赵曦在完成《对她说》之后,又在套曲第二首《我想要的爱情》(余秀华诗)中引用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中国的美国流行歌曲《爱情故事》(出自美国电影《爱情故事》,1971),使整套作品在创作手法上也形成有效的联系。

谱4 《对她说》展开中段第Ⅱ阶段的扩充句:改编引用《鸽子之歌》

三、音高组织的综合

《对她说》虽仍是调性音乐,但建调方式相对传统调性音乐而言已经大为扩展,调性布局也相当复杂。就材料风格来说,既有五声化的音高片段遍布歌曲,也有多处运用大小调体系材料的段落。从组织手法来看,既有将旋律立体化与和声层次复合化的处理,也有将关系密切的多种调式混合交替的处理。从而,全曲的音高组织也呈现出多元综合的特征。

(一)建调方式

在这首歌曲中,建立调性的方式不再依赖传统的“属七—主”终止式,而更多使用了20世纪以来出现的一些新方法:在乐段甚至乐句等结构衔接的位置改变调号来提示新的调性领域、将旋律片段移位来建立新的调中心、通过明确的根音进行来建立调中心、用固定低音和持续音和弦来强调重要音级形成主音。同时,调性的转移非常频繁,有时甚至以小节为单位建立不同的调中心,并多处使用了近现代音乐中常见的多调性手法,还混合了不同类型的调式风格。可见,《对她说》的调性特征有别于传统音乐手法,呈现出的是一种“新调性(neotonality)”⑦[美]库斯特卡:《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宋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84页。(见表3)。

表3 《对她说》的调性布局

(二)和声材料

在如此复杂的调性布局中,和声材料的形态如何、又怎样对建立调性起作用呢?引子往往是先现作曲家对全曲乐思运筹帷幄的关键部位,在《对她说》中,引子又是运用和声材料最密集的地方,因此就以它为代表来观察歌曲的和声材料特征(和声分析见谱5,乐谱见谱3)。

先看根音特点:9个小节的引子可划分出19个三度叠置和弦,其中有15个和弦是原位结构,明确的根音在和声进行中指明了调性的方向。以第1小节为例,它的两个和弦分别是根音为be的原位三和弦和根音为ba的原位七和弦。虽然这并非“属七—主”的和声进行,但仍能从中看到bE大调“主—下属七”的和声进行特征;加之第2小节对它进行变化移位而巩固了这样的建调规律,由此可推导出引子共包含5个调域。

再看和弦结构:19个和弦分别是2个十三和弦、5个九和弦、4个大七和弦与8个三和弦。高叠和弦与大七和弦的数量占到一半以上,它们是旋律立体化与和声层次复合化的结果,其音响风格有别于传统和声的功能化进行。如:第1小节钢琴高声部的旋律音调具有明显的五声化c羽调式特征,下方的和声进行则在bE大调领域,多调性的特征一目了然,而它正是歌曲主要的音高组织手法之一。第2小节从钢琴高声部的旋律音调可看到明确的C大调特征,但下方的和声进行中显然引入了同主音c小调的调性因素,这可看作是对歌曲中另一重要的组织手法——交替调式的暗示。

(三)调式手法

《对她说》在呈示段和再现段的主题句集中运用了交替调式的手法。这种手法最初是将同主音关系或平行关系的大调式和小调式特征音相互渗透,结合成更有调式色彩与音乐表现力的和声手段。因此,也有教科书依据这种手法特点,形象地称之为“综合调式”⑧谢功成、马国华、童忠良、赵德义:《和声学基础教程(下)》,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版,第125页。。在这首歌曲中,交替调式的运用不是单一的,而是将直接或间接的同主音关系和平行关系的大小调式混合交替使用。

呈示段的调性以c小调为主体,出现了“c小调+C大调+bE大调+be小调”的混合。它可分为三个阶段:第①阶段在c自然小调和C自然大调的调域,低声部流动的分解和弦建立在g小三和弦的和声基础上,变音a带来的不协和因素冲淡了三和弦的协和性与重复造成的单一,加之它有规律地出现在单位拍而成为了特征化的音响。第②阶段转为bE自然大调和be自然小调的调域,七和弦的出现更加频繁,和声紧张度增高。第③阶段又回到c自然小调和C自然大调的调域,以小属和弦为主要和声,这是在为人声声部进入做准备(见谱6)。

将再现段与呈示段相应的结构位置对比,开始的调性是以a小调为主体,为歌曲带来新的调式色彩,交替调式手法的运用也更加细致。“a小调+C大调+c小调”的混合可分为四个阶段:第①阶段在a自然小调和C自然大调的调域,低声部流动的分解和弦建立在a小三和弦的和声基础上,变音在#f和f之间切换,带来明暗的色彩变化。第②阶段在C大调和c小调的调域,但这个阶段较为短小,只有两小节;第③、④阶段仍是以上两种类型的调式交替,但音乐内容并不是重复关系。人声进入后,调性与和声的处理逐渐同呈示段走向一致,转向以c小调为主体(见谱7)。

谱5 《对她说》引子的调性与和声材料分析

谱6 《对她说》呈示段主题句的调式手法与和声分析

谱7 《对她说》再现段主题句的调式手法与和声分析

从音乐体裁的角度来观察,歌曲《对她说》仍然保持调性风格是为了协调对应诗歌具象的生活化语言特点;同时,诗歌的哲学深意又促使作曲家去运用非传统的调性风格,以上两点正是这首歌曲的调性布局如此复杂多变的原因。根音明确的高叠与复合和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支撑调性,另一方面,也将不同的调式风格自然地糅合在一起。混合运用的交替调式手法固然凸显了歌曲的可唱性和可听性,而集中运用在呈示段和再现段的主题句,则与它具体的歌词内容“我想过你”“我想过你也会这样”密切相关——因为丰富的调式、细腻的和声色彩与流动的钢琴织体结合,衬托着悠长又略带忧郁的人声旋律,可以传达出诗句的浪漫气质。

四、音乐风格的融合

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在创作中接纳多元化风格,将专业音乐与流行音乐元素结合。这是“第三潮流”(third stream)的延续与扩展,英国音乐家李·兰迪(Leigh Landy)用了“融合音乐”(fusion music)这个更加直观的概念来称呼这种风格类型⑨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411页。。《对她说》由于引用了流行民谣《鸽子之歌》而出现了音乐风格的融合,它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实现。

(一)多调性

风格融合的第一种类型,是由改编引用后的主题句音调和直接引用的原始材料以不同的调性纵向叠置,形成多调性。进入展开中段后,歌曲表达的内容和采用的手法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以主题展开与声部对位的手法分两个阶段表现“挣扎”的意象。谱8是展开中段第Ⅱ阶段,主题材料的展开不仅使中段和呈示段之间形成有效的逻辑,结合速度、音区和力度的增长、织体密度的增大、特别是调性的处理,为音乐带来了张力。采用主题句音调材料的人声声部是#a自然小调,采用核心材料a’的钢琴高声部是#C自然大调,两者以不同的调性、音调和形态对峙着,象征着“现实”和“过去”的纠缠(见谱8)。

谱8 《对她说》展开中段第Ⅱ阶段

(二)复风格

风格融合的第二种类型,是仍由直接和改编的引用材料纵向叠置,它们不但是不同的调式,两者之间的风格也不同。谱9是引向再现段的连接部分,此时音乐情绪经过高潮之后已平息下来,人声声部在中-低音区以弱力度(pp)吟唱引用的《鸽子之歌》,调性为E自然大调。钢琴高声部已回归到引子中核心材料b’的形态和五声化风格,为五声#c羽调式(见谱3)。钢琴低声部是核心材料a’的织体化,以E自然大调主持续和声为骨架。因此,这个片段的风格融合不但是多调式的,而且是复风格的(见谱9)。

(三)多意象

风格融合的第三种类型,是不同外形、情绪和风格的织体在连续的结构和不长的篇幅中依次出现。谱10截取的是呈示段后半部到展开中段第Ⅰ阶段首部,在这个9小节的片段里,依次出现了三种织体。第①种是在低-中音区快速流动的分解和弦,它属于呈示段第一乐句,烘托着“歌唱”意象的人声旋律。第②种是在高-中音区波动的分解和弦,它属于“叙述”意象的第二乐句,从五声d羽调式开始,整个乐句保持着五声化风格,但调性却很不稳定。第③阶段是低音区力度很弱(pp)的持续音和弦,它烘托着同样弱力度(半声唱法)的a自然小调人声旋律,自己的调性却是C自然大调。这里是展开中段的开始,缺乏动力的持续音织体和安静的力度对应诗歌内容中的“虚无”意象。综上所述,这个篇幅不长的片段连续出现了三种意象的织体,不仅是结构变化的体现,也是音乐由“感怀”转向“挣扎”的表现需要(见谱10,由于本文篇幅所限,谱例中省略了第②种织体重复的4个小节)。

《对她说》中不同的风格元素纵向叠置或横向并置的融合现象,从作品内容和艺术表现的角度观察,与诗歌中“摆脱”与“妥协”、“否定”与“赞美”这样矛盾交织的意象是贴合的。类似的表现意图在套曲第三首《蝴蝶尖叫》(小引诗)中也有所体现:歌曲的结尾有两个版本可供表演者自由选择,其中第二版本特别用了调性色彩的对比处理,来象征“浪漫憧憬”与“无奈现实”的交替。如果将风格融合的现象从作曲家这一部作品扩展到他整体的音乐创作去看待,赵曦在个人简历中的表述“……去探索中国化、国际性和个性音乐语言的共融,追求作曲技法与音响性和音乐性的结合”⑩赵曦简介,“武汉音乐学院”官网,2018年10月19日(http://zqx.whcm.edu.cn/info/1027/1293.htm)。,说明“风格融合”已经根植于他的艺术观念中,并通过创作实践传达出来。

谱10 《对她说》呈示段后部到展开中段前部

结 语

在《对她说》的诗歌与歌曲之间,诗人和作曲家的处理确实既有“共鸣”,也有“交错”。从歌曲对于诗歌的意象转化,能看到两者在整体上是一致的。而从诗歌与歌曲的气质来看,对于第三部分“我想过你也会这样……”,诗歌的表达更显理性和隐忍,歌曲的处理则更趋向于洒脱尽情。张执浩在一篇名为《诗说》的文章中写道:“阅读的趣味性及其意义,体现在诗歌所能提供的可解读性上,一首优秀的诗歌总能因其丰富性而让它的读者徜徉其中,信步游走。”诗歌解读的丰富性来源于读者在阅历、思想和审美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音乐创作呈现的结果也必将带有个性化的理解。

引用手法是歌曲《对她说》最重要的技术特征。流行风格元素出现在中国七零后作曲家的创作中不以为奇,因为这一代人受益于中国社会逐步开放的思潮,不但体验了电子科技的兴盛,流行音乐也一直伴随他们的成长过程,从而得以潜移默化地吸收这些外来文化,又在音乐创作中水到渠成地释放。赵曦以引用手法在歌曲《对她说》中定格了自己独有的情绪记忆和情感体验,这种音乐表达原本是个人化的,也是抽象的。有意思的是,引用却能够产生奇妙的反作用,令听者在歌曲中重温《鸽子之歌》时完成联觉与联想活动,与作曲家产生情感的共鸣。

《对她说》用“新调性”的音乐语言转化了具象的诗歌内容,用调式手段给予歌曲可听性及色彩,用不同风格元素的并置去塑造时空交错和矛盾交织的意象,又用统一的音高材料将它们融合在一起。这些或传统或现代的手法,因转化诗歌意象、表达歌曲创意而被组织在一起。就像舒曼用《诗人之恋》、马勒用《青年漫游之歌》真诚地表达内心世界一样,《对她说》是赵曦年逾不惑、仍以赤子之心向青春告别的一首浪漫曲。

猜你喜欢
人声调性和弦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艺术品鉴(2021年26期)2021-10-25 09:49:56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乐器(2021年9期)2021-09-18 02:00:04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乐器(2021年7期)2021-09-10 07:22:44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黄河之声(2021年13期)2021-08-15 00:52:01
阿卡贝拉人声合唱团的基本训练研究
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 07:21:24
苦练和弦勇闯难关
趣味(语文)(2019年4期)2019-08-20 05:37:02
单子论与调性原理
梦呓——贝尔格艺术歌曲(Op.2)调性与无调性“一体化”创作技法解密
乐府新声(2017年1期)2017-05-17 06:06:40
爱乐之城
民主(2017年3期)2017-05-12 09:48:52
调性音乐中“非结构因素”的延长与扩张——以所选的李斯特作品为例
乐府新声(2016年4期)2016-06-22 13: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