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开设研学课程的价值探究

2019-02-06 03:53李劲竹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12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教育

【摘 要】 该文结合国内外教学实践,阐述了职业院校开设研学课程的多方面价值:符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有助于落实“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方针;契合贯通培养项目育人新模式,满足高端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开展生涯教育,培育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工匠精神、人文底蕴的人才。

【关键词】 高职教育;研学课程;职教二十条;贯通培养;产教融合

研学旅行是指“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我国目前正处于研学旅行的发展机遇期。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首次提出了“研学旅行”的设想。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正式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坚持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和公益性等原则。

将研学课程纳入高职院校常规教学是对学期制度的创新性尝试。在学期中单独设置2周小学段研学课程的学期设置,在参考了中小学研学课程安排之外,实际上更是借鉴了欧美等国的小学期制度。在欧美很多国家,学期安排是不固定的。小学期制度在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已成为主流学制。2004年,北京大学率先开设小学期课程。目前,国内已有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60所高校普遍推行小学期制。国内小学期课程以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加强在校大学生的实践训练为目标,以开放性、国际化、服务性为管理目标。

小学期设置对高校及学生是双赢的。对高校来说,设置小学期课程是对常规学期漫长课程的必要补充。小学期有效地整合了企业与高校资源,实现了优秀师资的交流与融合,有助于促进创新型、实践型高校的发展。这解决了常规教学无法完成的任务,具有不可替代性。[1]对学生来说,小学期研究性学习和实践课程,既有利于深入的科研探究学习,又加强了课堂知识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使学生主动自我提升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目前,研学旅行课程在全国中小学开设得如火如荼,研学课程在实践育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正在发挥积极作用,然而目前探讨高等职业院校的研学课程仍然方兴未艾,关于研学课程设计的研究非常有限。因此,将研学课程纳入高职院校常规教学可以辨证地吸收高校的小学期课程设置和中小学小学段研学课程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更应该强调研学课程在坚持产教融合,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贯通培养项目,落实培养目标;开展生涯教育,培育工匠精神过程中发挥的特殊意义。因此本文将围绕以上方面回答高职院校开设研学课程的目标和重要意义。

一、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2006 年,我国正式全面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使得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获得社会认可。2015年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全国共启动建设优质职业学校456所、骨干专业3815个、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1933个,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引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下称“职教二十条”),其总体要求与目标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一新时代背景下,如何精准地把握时代精神,发展完善课程体系,创造性地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是一重要课题。

“职教二十条”中的多项要求对高职院校完善研学课程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也对研学课程设计提供了明确思路。

首先,“职教二十条”提出要健全国家职业教育制度框架,“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这一制度框架的提出,为研学课程指出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训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总体方向。

其次,“职教二十条”特别强调“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这对于高职院校开展研学课程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政策。知行合一是研学课程的设立初衷,开设职业认知主题的研学课程更是契合了工学结合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学校和企业通过共同研究制定课程设计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中,让学生在第一时间了解企业、行业、技术发展的前沿,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紧跟时代,进行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

最后,“职教二十条”指出“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研学课程定期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学习、实践、参观、交流,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搭建长期、稳定的互动平台,建立起学校、学生、企业在教育培养、专业建设、技能提升等各方面直接交流反馈的机制,有助于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并促进彼此调整发展。

二、贯通培养项目育人新模式的探索

高职院校肩负振兴地方的使命,地方职业院校更应当具有服务地区的意识和自觉。北京作为首都,其城市功能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在此背景下,培养适应首都经济产业升级、文化创新,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工匠精神、人文底蕴的职业技术技能人才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急需落地的。

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及《北京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精神,满足首都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2015年起北京市推出贯通培养试验项目。“贯通培养”这一重大改革项目设计了“2+3+2”七年贯通学制,以北京市重点高等职业院校为招生单位,与优质高中、本科高校、国内外企业合作办学,整体开发设计七年贯通的课程体系,强调与职业岗位对接,与高职本科衔接,突出核心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

贯通培养项目的实施为高职院校开设研学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吸收优质高中课程设置,学习一流高校学期制度。此外,贯通培养项目与“职教二十条”中“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的理念不谋而合。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开设研学课程是响应国家政策、集中优质资源、惠及多方的举措。

首先,高职院校推行研学课程具备优良政策条件和优质办学资源。尤其是推行贯通培养项目的高职院校,拥有高中、高职、高校三方合作办学的丰富优质教育资源,配合七年贯通的长学制,非常有利于探索融会贯通、培养高端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研学课程。

然后,研学课程为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深化产教融合搭建了坚实的平台。职业认知主题研学课程坚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可以真正做到将产、教、研、学各个环节融合起来。学生在研学中进入社会行业,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开启职业启蒙认知,尽早建立职业规划。这既契合贯通培养的育人目标,也丰富了我们的研学课程体系,更将企业资源、学生实践、生产研发结合起来。对国家人才培养、高校科研、企业发展是一个三方面良性循环的过程,在促进产教融合方面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最后,动态灵活开展的研学主题课程可以及时瞄准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最新动态,有利于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中,全面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和影响力。与此同时,校企之间通过研学课程稳定互动,有利于高校科研成果的转换,有利于企业调整生产管理结构。

三、开展生涯教育,落实培养目标的有效载体

生涯教育相对于职业规划而言是一个更广博的命题。生涯教育是指能让一个人在未来整个生涯中获得终身发展和幸福的教育。生涯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自我认识、社会理解、生涯规划三个方面。“合理的生涯规划,帮助个体寻找到自我的价值认同、充分理解社会,在快速变化的世界里,学会选择、学会生存、把握幸福。”[2]

一些发达国家的生涯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已经非常完善。美国的生涯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强调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其生涯教育从小学开始,一直持续到个体工作后,是一个系统化、分阶段实施的教育过程,根据人的发展规律,各个阶段又有所侧重。[3]日本在各个教育阶段都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强调课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学校和地方情况。当前在日本推进职业生涯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正在逐步加强与地方、企业之间的联系。[4]

由此可见,生涯教育的实施要从基础教育开始,要整合多种资源从多种途径渗透。尤其应该在课程和活动中,引导学生发掘和发扬自身的兴趣与需求、才干与能力、期望与价值观,对自我进行充分认知。更重要的是对未来发展进行预判与改善,进而做出一个相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涯规划。[5]

就研学课程而言,在高职院校设置丰富多样主题的研学课程是落实职业院校培养目标及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的核心关键。通过把握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贯通培养的育人新模式,我们了解到高端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应当具备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堅定的理想政治信念和大国工匠精神,丰厚的人文底蕴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开设“一带一路”主题、思政教育主题、大国工匠主题、人文古都主题等生涯教育研学课程,对高职院校学生是适合且大有裨益的,具体而言有以下两方面:

首先,生涯教育研学课程对培育工匠精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具有显著效用。高职院校,尤其是贯通培养项目的学生对于未来所学专业有更早、更多的了解。通过组织职业认知主题、大国工匠主题等生涯教育研学课程,以情境体验激发学生成长自觉。

这样做一方面,为学生确认职业需求、发掘职业潜力、提供职业平台、寻找职业途径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并在实践协作中,激励学生学会适应与调剂、平衡与抉择、就业与创业,提高学生未来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寻求就业机会的能力和公民意识,磨砺工匠精神。另一方面,学生在研学实践中,通过自主学习、沟通协作、问题探究、创造创新,认识到自我与他者、与社会的联系,促使学生树立规则意识、礼仪意识、团队意识、自我教育、创新潜能。[6]获得未来人生发展所需要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和职业能力,对学生提高核心素养和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后,生涯教育研学课程在立德树人,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中也能发挥一定作用。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因此,高职院校建设必须要坚定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抓住理想信念铸魂关键,扎实推进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形式,可以有效承载以下六方面的教育:道德养成教育、社会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在研学课程中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既是我国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职业生涯教育本土化的必经之路。[7]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青少年而言是抽象的。研学课程通过沉浸式学习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涯教育相结合,让学生走进历史现场,或深入红色经典,坚定理想信念;或踏上“一带一路”,提升国际理解力;或学习文化遗产,了解文脉经典传承;或重归先贤故里,接受伟大品格洗礼。

四、结论

综上,高职院校开设研学旅行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我国“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开设研学课程符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完善贯通培养项目人才培养模式;更是发展生涯教育、落实培养目标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 张静玲,焦琳.高校小学期现象的分析与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02)211.

[2]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人生没有标准答案”[N].人民政协报,2019-06-26(009).

[3] 孟四清.美、英生涯教育特点及其启示[J].社会心理科学,2010,25(05)120-123.

[4] 谷峪,崔玉洁.日本高中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10.37(12)14-19.

[5] 刘玉升,褚蓉.试论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9(04)66-70.

[6] 李金碧.生涯教育: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领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07)15-18.

[7] 冯瑛,王一帆,史亚丽.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的必要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3)76-78.

【作者简介】

李劲竹(1991—)女,陕西人,硕士,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和研学课程开发.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高职教育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