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琪
摘要: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月亮以其多种意义和丰富的感情色彩为作品增添了一种神秘意境和诗意的美好,而且已经成为了一个蕴含丰富的艺术符号,一个具有情感色彩和丰富思想内涵的文化载体,月亮在中国文学中是浪漫而美丽的,体现了一种神秘、宁静、孤独、思念,而在西方文学中月亮被赋予了更多的现实感。
关键词:文学作品;月亮;意象;相似性
一、中国文学中的月亮意象
(一)月亮是寂寥的意象
月亮在许多中国失意文人的笔下代表着失意、寂寞、孤独、迷茫和哀愁,虽然月亮本身具有静谧和安宁的情韵,但是在这种安宁下产生了另一种情感,促使着许多文人凭借月亮将自己的忧愁和惆怅抒发出来,例如,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期盼;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寂寞等,无论是利用怎样的表达方式,都是对一种孤独、一种寂寞的衬托[1]。月亮不仅仅存在于古代诗歌中,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也有许多内容涉及到了月亮,嫦娥奔月已经成为了失意情感的一种象征,此时的月亮被人们赋予了味道、冠上了温度,例如:寒月、冷月、孤月。
(二)月亮是思乡的意象
在中国人心中,月亮代表着“祖国、故乡和家”,当人们在外漂泊思念家乡时,月亮就成为了人们精神上的寄托,缩短着时空的距离,牵系着相思的心灵,从而成为了人们思念家乡的见证。诗人思念亲人、家乡的情思,常常通过月亮来表达。圆月象征着家人团聚,即便中秋佳节不能够团聚,也要“千里共婵娟”。月夜思乡是美丽的,美到让人静默不语,美到让人潸然泪下、美到让人难以名状,始终都透漏着美,虽然这种美是不同的,卢纶“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的壮美;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优美。
二、文学中的月亮意象
(一)月亮是神秘的意象
月亮在西方人笔下更加具有现实感,而且在西方文学中,月亮通常代表着孤独:在喧嚣散尽之后的夜晚,唯有一轮孤单的明月在夜空中遥望着大地。通过阅读各种爱情作品,我们能够见到单恋的小伙子把心爱的人比作天上的明月,孤单的女子向月亮诉说自己的寂寞,同样的“可望而不可即”,而且正是由于这样的孤高也让月亮具备了一种神秘的力量。月亮相比于太阳,其代表着一种负面的力量,也代表着隐藏着的危险和无法预知的茫然,例如西方神话中在月夜中行走的吸血鬼、月圆之夜蜕变的狼人等。
(二)月亮是对人占有的意象
对人的永远占有是月亮在西方文学中所表达的意象,其主要表现在希腊文学,月亮体现了西方“索取”、“自私”的价值观,而这与中国文学中的月亮在意象方面有着实质性的区别。不过也存在相同点,比如中国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和希腊神话中对月亮的描述是相同的,虽然希腊月亮女神的神话故事和嫦娥奔月的故事所表现的主题都是孤独,但是它们“孤独”的背后存在着差异:嫦娥的孤独背后充满的爱和思念,而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的孤独背后充满了强烈的占有欲和自私。希腊月亮女神是向往着追求人间永恒的爱与幸福,而中国嫦娥是向往着仙人的生活但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
(三)月亮是永恒的意象
在中国文学中,对月亮的描述非常多,相比于西方文学,月亮在中国文学中代表着一种永恒。多年以来,月亮始终是中国文人们的精神家园,月亮引发了文人们对人生的感慨,领悟着世界中的哲理。李白曾“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东坡也曾“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古代文学中,月亮是一种永恒宁静的主题,并且也蕴含着雄浑阔达的气质。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抒发了诗人对永恒的江月和短暂的人生的感慨,人的生命在这浩瀚的宇宙中是多么的短暂,人生又是多么的稍纵即逝啊!
三、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的相似性
(一)月亮的褒义
第一,月亮象征着贞洁。元代施君美的“贞心一片如明月,映入清波到底圆。”和杜甫的“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久秋。”都是写月的贞洁[2]。第二,月亮不仅是贞洁的化身,还不乏凡人的爱与情。如曾瑞卿的“有口难言,月里嫦娥爱少年。”和白居易的“谁谓月无情!千里远相逐。”以及乔吉的“想着他锦心绣腹那才能,怎教我月下花前不动情。”第三,月亮常常用作美女、美丽的代名词。如波德莱尔的“今夜月亮懒洋洋地进入梦乡,就像一个美女挡在坐垫上。”和李商隐的“姮娥无粉黛,只是逞婵娟。”以及《红楼梦》中林黛玉见贾宝玉时“面若中秋之月”。第四,月亮的忠贞不变。如《呼啸山庄》中的“十八年前,他是这里的客人,跟随着主任走进了这房间。但是,月亮也跟今天一样从窗口照射进来,外面的风景也跟现在没有任何差别。”李白的“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工勘明月皆如此。”
(二)月亮的贬义
第一,月亮的可望而不可得。《红楼梦》中“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李白的“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釋道原的“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第二,月亮会使人联想到孤独、寂寞,使人情绪悲哀。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月落西山时,啾啾夜猿起。”第三,一些作品或作家赋予月亮丑陋的贬义[3]。曹勋的“落月如老妇,苍苍无颜色,稍觉林影疏,已见东方白。”李白的“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四、总结
总而言之,月亮在中西方文学中的意象都是一种情感的慰藉和寄托,不过在文化、政治、社会以及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使月亮在中西方文学中的意象存在着区别。但是不管是西方的月亮意象,还是中国的月亮意象,都将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给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琳.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差异比较[J].语文建设,2015 (14):16-17.
[2]吴中文.“月亮”意象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J].长城,2014 (04):8-9.
[3]刘怀荣,宋巧芸.20世纪以来古典诗词月亮意象研究综述[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03):67-72+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