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利飞
重庆三峡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重庆 404000
近几年,国家在大力倡导安全生产和管理,国民的安全意识和要求也逐渐提高,但是各种安全问题仍然频繁发生。因此,开展如何在工作中保证安全状态、达到安全生产的研究十分有必要。
《安全人机工程学》是以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以安全为前提、以工效为目标,探讨如何使人-机-环境相协调,创造舒适、高效、安全的劳动条件的一门交叉学科。对于安全专业的学生,较好地掌握安全人机工程的知识可以为其今后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保证安全高效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需要开展《安全人机工程》课程教学创新设计,提高学习和教学效果。
《安全人机工程》课程涉及生理学、心理学、安全工程学等多学科知识,内容量较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定要求。课程是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大三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
(1)学生进入大三阶段,学习的积极性比之大一大二时有所下降。由于该课程内容量大、记忆背诵的知识点较多,而教师传统授课单纯以讲授为主,部分学生学习效果不佳,表现为:①平时被动接受知识、浅层认识,②考试前突击重点、硬性记背,③考完试后资料尘封、知识迅速遗忘。
(2)该阶段的学生,已经从公共课程逐渐进入专业课程范畴的学习。意识到自己参加工作时间的悄然接近,学生对专业的期许相对较高。然而,真正接触专业课程时,发现文字表述性的理论知识(记背)较多,和工作直接相关的实践及案例相对较少,盲从性增加,落差也随之产生。
所以,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学生互动性较差,课堂气氛沉闷的特征。因此,有必要开展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提升课堂氛围的创新课堂教学研究。
根据学情分析,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最迫切需要提升的是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学习的引导。因此,在开展课题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寓于学、学寓于乐”的创新理念,积极开展互动交流,从“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学生相互作用为主”的模式。
(1)“提问-引导”式教学。以《安全人机工程》第三章第一节“人的生理因素与安全”为例。在讲到“人的视错觉”这部分内容时,通过语言来表述“人的视觉常常会产生诸如长短错觉、形状错觉、运动错觉等现象”,往往学生的印象不深。学生容易将之当作记忆型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但是采用一些视错觉图片(图1),让学生自主去亲身实验、感受视觉错觉的产生,一方面会让学生产生兴趣,形成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理解视错觉的分类(长短、形状、运动错觉);同时,可以通过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视错觉下的安全问题,既拓展了课程内容,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能力。
(2)信息化教学。教学信息化,是指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信息化教育改革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使用多媒体电化教学,随着无线网络和便携式移动设备的不断发展,更多的移动互联手段应运而生。
例如,在《安全人机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目前的一些教学平台(如速课网、学习通等),开展点名签到、线上布置作业、随堂测试、课堂提问、课件推送等多种教学功能,实现师生零距离跨空间互动,并帮助教师合理利用课堂时间,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互动性与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图1 “视错觉”教学图片案例
相比于传统讲授教学,采用信息化课程教学在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注意力、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1-5]。教师应当学会利用新技术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并引导学生合理和高效的使用这些技术,提高学习兴趣,开阔思维。
《安全人机工程》课程涉及的交叉学科较多,内容范围广,受课程性质限时,传统教学过程以讲授为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佳。通过运用“提问-引导”式教学、信息化教学等,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主动性和学习效果。高校教师应不断探索课堂教学创新,利用现代化和互联网技术,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专业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