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文红,肖 斌,何春峰,杜 华,成 秀,亢 婷
患者,男,47 岁。全身多处皮肤反复出现增生性红斑20 年,加重1 个月,于2018 年3 月11 日就诊。20 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右侧臀部出现一核桃大小红斑,表面粗糙、脱屑伴瘙痒。之后20 年间皮损逐渐由臀部向躯干、四肢顺序蔓延,出现大量条索状或斑块状增生,因经济条件限制,未系统治疗。1 年前,患者自行间段外用非处方药物(具体不详)6 个月,自诉皮损较前稍有好转。1 个月前,颈部出现条索状增生性斑块,表面溃烂、渗出、挛缩伴疼痛。近期睡眠欠佳,无咳嗽、咳痰、胸闷气短、恶心、呕吐等症状。既往体健,无其他系统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系统查体:入院次日出现弛张热,体温最高38.3℃,一般情况尚可,心肺腹及直肠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颈部、右侧腰部大量条索状斑块,斑块基础上见黄褐色疣状增生,项部约4 cm×2 cm 大小增生性瘢痕、表面破溃、渗出,周围组织挛缩致颈部活动受限;下腹部、臀部及双下肢可大面积浸润性暗红色肥厚性斑块,压之不褪色,表面有疣状增生,边缘隆起,局部皮温不高;双侧腘窝见对称性、挛缩性瘢痕,膝关节活动受限(图1a-1d)。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白细胞计数12.07×109/L[正常值(3.97~9.1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4.4%(50.0%~70.0%);降钙素原0.076 ng/ml(0.000~0.046 ng/ml),白细胞介素6(IL-6)53.4 pg/ml(0~7 pg/ml);动态红细胞沉降率71.0 mm/h(0~15 mm/h)。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 of tuberculin,PPD)试验弱阳性,金标法结核抗体IgG 阴性,结核杆菌特异性γ 干扰素释放试验分析试验(tuberculosis-Interferon gamma release assay,TB-IGRA)阳性。痰涂片镜检未找到抗酸杆菌。颈部皮损分泌物培养见金黄色葡萄球菌(中量)、肺炎克雷伯菌(少量)。胸部X 线检查示:双中上肺陈旧性病变。腹部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真皮浅层上皮样细胞增生,可见数个多核巨细胞及朗格汉斯巨细胞、周围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抗酸染色阴性(图2)。诊断:疣状皮肤结核。
图1 疣状皮肤结核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皮损
图2 疣状皮肤结核患者腹部皮损组织病理
治疗及随访:异烟肼300 mg 每日1 次顿服;利福平450 mg 每日1 次口服(早饭前);吡嗪酰胺 500 mg每日3 次口服;1:5 000 高锰酸钾溶液及0.05%醋酸氯已定溶液每日3 次湿敷创面;凡士林纱布半暴露外用保护创面;红霉素软膏每日2 次外用;红光照射治疗每日2 次。治疗3 d 后体温恢复正常,1 周后皮损渗出减少、创面变干燥,1 个月后增生性斑块逐渐变平,3 个月后破溃愈合、红斑消退、增生性皮损变平,遗留色素沉着斑及瘢痕(图1e-1g)。
疣状皮肤结核(tuberculosis verrucosa cutis,TVC)是发生于免疫功能良好的个体由外来结核杆菌所致的局部皮肤感染[1],多见于外伤、手术或其他皮肤损伤后,属于典型的外源性接种性皮肤结核[2],好发于臀部。皮损损害也可由内脏结核病灶内的结核杆菌经血行、淋巴系传播或腔道排泄至皮肤组织引起。
TVC 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及部位须与多种疾病相鉴别,如狼疮、蕈样肉芽肿、深部真菌感染、股癣甚至瘢痕等。因此在诊断时,应多方位结合病原学检查、皮肤组织病理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等,以防误诊误治。应用TB-IGRA 技术检测皮损内结核分支杆菌相关γ干扰素,具有敏感性强、特异性高、早期诊断的优点,已成为诊断结核病的重要检查手段[3,4]。对抗结核治疗的显著反应也有助于诊断结核病[5]。本例患者的TB-IGRA 阳性,PPD 弱阳性,且临床表现、组织病理、以及对抗痨治疗反应均支持疣状皮肤结核的诊断。
本例患者项部破溃皮损,脓性渗液量较少、黏稠无臭味,皮温不高,考虑是由于结核感染引起的冷脓肿破溃,分泌物培养虽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生长,但考虑为继发感染。患者在就诊前曾长期、大量外用非处方药,用药期间皮损一度好转但又突然加重,是否因糖皮质激素作用不得而知,但这种做法确可引起病灶扩散,引发结核菌中毒症状。截止发稿时,该例患者仍在规律服用抗结核药物,皮损无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