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吾 吴清晖
[提 要]中华民族有着丰厚的民俗文化,这种文化孕育出不少底蕴深厚的民族传统节日。但我国一些重大的传统节日曾一度被排挤在国家法定节假日体系外,其深远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往往被忽视。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情感维系的纽带,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印记与符号。新时代呼吁社会有必要加强对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功能与其社会功能的联系研究,并为传统节日的法定化提供充分的立法依据,从而提高对传统节日的保护力度。
[关键词]民俗文化;传统节日;法定化
[作者简介]刘立吾(1968—),男,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与文学; 吴清晖(1999—),女,湖南师范大学学生,研究方向为法学。(湖南长沙 410081)
一、传统节日的法定化
(一)民俗文化与传统节日的法定化
民俗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联系传统与现实、反映民间社区和集体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1]。传统节日作为一个国家的年节体系,因其显著的民族性、集体性、传承性与稳定性,被视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又通过传统节日这一形式不断传承,其中部分传统节日经由国家立法的方式固定下来,在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之间加入了“法定化”这一因素。基于民俗文化的视角分析我国传统节日的法定化,并从新的角度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扬进行探讨与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传统节日法定化的表现
传统节日法定化是指国家或地区将传统节日以立法的形式对传统节日进行的法律保障。我国传统节日法定化主要体现为三种形式:一是将部分传统节日列入法定节假日,给予其法定节假日的地位。笔者认为将传统节日列为法定节日是保护传统节日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其直接调动了民众参与感受民俗文化的兴趣,更以法定的形式加强了传统节日的稳定性与传承性。
二是将部分传统节日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传统节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进行保障。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傣族泼水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5月,文化部将“中元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端午节被审议并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
三是以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等行政立法形式对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保障。此类文件多从发展传统文化、节日的角度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并对发展传统文化、节日的具体措施进行规范。
二、传统节日法定化的目的与意义
(一)传统节日法定化有利于傳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提高民族凝聚力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人哲学、美学、伦理、朴素科学思想与饮食文化习惯的集成体,其不仅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还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节日作为一种公共文化,能够稳定社会与伦理关系,在高节奏的现代社会,传统节日营造的团圆氛围让大家相聚,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中华民族不仅体现了对小家的维护与亲友关系的固定,更表达了对文化的传承的态度。
民族文化及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以及维系民族和国家的重要纽带,也是国民凝聚力之所在[6]。传统节日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的象征意涵、内涵价值作为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支撑。传统节日以其群众喜闻乐见、非强制性的节日活动潜移默化地增强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民族性显著的传统节日能借助于各种庆祝活动,超越民族、时间、年龄、空间和阶级的限制,增强各民族、各地区、各年龄阶段人民的联系与交流,从而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二)传统节日法定化有利于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理解、培养与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节日,其部分内核实质是相互吻合的,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与端午节中“爱国主义情怀”不谋而合。传统节日具有丰厚的群众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借助传统节日的特性与群众基础,使民众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
此外,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实践形式,形式多样的特色节日活动能使民众在喜闻乐见的群众活动中提高道德修养,涵养心理情感,特别是能够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各种节日习俗在一定程度影响人们日常的公共行为。传统节日可凭借丰富的实践形式潜移默化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从弘扬民俗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角度来看,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传统节日的立法保护,在中国文化海纳百川的同时保证传统的精粹特色文化不被流失。
三、我国传统节日法定化的历史趋势及现状
传统节日法定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在我国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节日不受重视,直至2007年我国法定节假日中传统节日由1个增为4个,我国法定节日才开始正式回归传统。2007年11月15日至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委托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就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有关内容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成网友支持增加将“五一”国际劳动节调整出的2天和新增加的1天用于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之后每年“两会”期间关于新增法定节假日的提案也是层出不穷,如2019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重庆机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谭平川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延长和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特色节假日的建议》,呼吁增设重阳节、七夕节为法定节假日。由调查问卷和关于节假日的提案可知,人们实际十分希望法定节日回归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充分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
四、传统节日法定化之思考
(一)增设传统节日作为法定节假日
结合历史发展趋势与民众意愿,笔者认为有必要增设1-2个传统节日作为法定节假日。原因有三:一是我国法定节假日中真正的公众节日有11天,依然有进一步上升空间。根据人民网记者2013年收集的资料显示,全球62个国家和地区法定节假日平均为11.7天,而我国以11天排在并列33位,属中等水平。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节假日水平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宜,可适当增加法定节假日总数,增加传统节日种类。二是减轻与分散现有节假日出行压力。以2019年“五一”小长假(4月30日至5月4日)为例,全国铁路发送旅客7270万人次,同比增加1120万人次,增长18.2%,日均发送旅客1453万人次[3]。交通拥堵,景区人满为患。华山原本5小时的路程,游客爬10小时才登顶[4]。若能增设1-2个传统节日假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压力,也能进一步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三是提高文化自信。传统节日如重阳节经过千年传承,积累了大量的丰富有趣的传统文化活动,如登高祈福、观赏菊花等。若增设重阳节为法定节假日,让孩子从小感受传统文化氛围,更有利于我国民俗文化的传承。
(二)加强传统节日保护方面的立法
2005年11月24日,韩国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发源于我国的“端午节”被抢注,说明我国传统文化流失严重,对于传统节日的保护并不到位。2006年西南大学学生以问卷形式针对重庆市中学生的传统节日进行考察,调查结果74.81%的中学生不能准确地说出我国的五大传统节日,95.81%的中学生不知道腊八节、下元节、中元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82.95%的学生不知端午节时间[5]。
以上现状足以说明我国传统节日保护措施的缺失,但目前我国并无传统节日保护的专门立法,仅有部分传统节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保护,相关对传统节日进行的特别保护多体现在行政性法规。在北大法宝法律法规数据库输入关键词“传统节日”得到的行政性法规共有193篇,其中大体可分为四类:一是结合节日特点或文化内涵加强工作强度或对特定群体进行关怀;二是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相关活动,借此提高活动的参与度;三是根据传统节日特色,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借此实现活动的特色性;四是以弘扬或保护传统节日为目的,开展特色活动,扩大节日影响力,提高公众认同感。这四类文件中仅有第四类文件真正以保护传统节日为出发点,内容具体细致到如何开展相关节日活动,但其中从1992年至2019年仅有16份文件明确提出弘扬或保护传统节日。就以上立法现状而言,我国目前关于传统节日特别保护的法律法规数量较少,且针对性不强,未来有必要加强关于传统节日特别保护的法律法规,将更多的传统节日纳入法律保护的范围。
[参考文献]
[1]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问卷调查[EB/OL].http://survey.news.sina.com.cn/vo-teresult.php?pid=19785.
[3]樊曦.“五一”鐵路发客量上海居首[EB/OL].https://www.jfdaily.com/journal/2019-05-06/getArticle.htm?id=270814.
[4]犁视频.挤到心凉!近万名游客夜爬华山10小时观日出[EB/OL].https://news.163.com/19/050215/EE6 C4H3P0001875P.html.
[5]王静.论传统节日在重庆市中学生中的失落及解决对策[D].重庆:西南大学,2006.
[6](英)厄内斯特.盖尔纳,韩红译.民族与民族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熊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