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绿色课程构建探索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

2019-02-04 16:07刘婉芬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41期
关键词:绿色幼儿园幼儿

刘婉芬

摘 要:课程文化是一个对课程全方位透析和关注的视觉,是在课程实践中产生的。本文提出的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是基于绿色教育理念指引下构建绿色课程中逐步完善的,以立体式的课程架构为指引,以主题式的课程设计为核心,以生态式的课程环境与师幼互动为支持,形成富有生机的课程体系,以课程实践的总结为提升,使课程文化得以生长。

关键词:课程构建 幼儿园课程文化

幼儿园课程文化是指特定的团体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认同和践行的,能影响课程建设进程和水平的知识、理念、信仰及处事方式等精神特质。虞永平教授提出:课程文化是一个对课程全方位透析和关注的视觉,也是一个浸润于整个课程之中的关键元素,是在课程实践中产生的。本文提出的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是基于绿色教育理念指引下构建绿色课程中逐步完善的,以立体式的课程架构为指引,以主题式的课程设计为核心,以生态式的课程环境与师幼互动为支持,形成富有生机的课程体系,以课程实践的总结为提升,使课程文化得以生长。

一、以立体式的课程架构为指引,彰显课程文化

幼儿园课程作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核心手段,也是幼儿园保教质量的重要标准。制定符合主体文化的课程架构,能给予课程实施者清晰的目标方向,有利于建设课程文化。

1.梳理教育理念,确立课程文化主题

课程文化建设的意义在于促进积极向上的良好课程建设和实践环境的形成,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实施者形成关于核心理念和实践取向,不再使自己的思想飘忽不定,不再为跟风逐异所累。依据绿色教育的内涵:遵循人的自然成长规律,尊重幼儿的天性、个性和主体性,通过创造一种自然、自由、平衡、和谐的绿色教育环境,使幼儿园充满胜利的活力,饱含人文的气息,使孩子能积极主动、健康和谐地成长,为孩子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幼儿园领导者根据幼儿园主体文化的内在要求以及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完善顶层设计,梳理与主体文化相符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文化主题。如教育目标:尚自然,展个性;健体魄,显聪慧。教育观:在环境中浸润绿色教育,在教育中踐行绿色生活。根据以上的一些理念,结合《指南》精神,确立课程文化建设主题:绿色自然,快乐自主。事实证明,让全体教师深入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及课程文化主题的基础上更有利于进行课程构建。[1]

2.依据文件指导,完善绿色课程架构

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广东省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引》的精神,以“绿色环境,绿色生活”为基本内容,以“生活活动、体育活动、学习活动、自主游戏”四个活动版块为载体,构建绿色课程架构,让课程目标、内容彰显课程文化。

二、以主题式的课程设计为核心,彰显课程文化

1.来源于幼儿自身和生活经验的环境教育内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利用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而实践证明,若要激发幼儿真正的兴趣,课程主题必须来源于幼儿自己的想法或经验,教师要根据幼儿经验预设课程,使学习发生在真实和现实的情景中,主题活动应将幼儿自身相关经验和幼儿密切相关的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真实事件纳入课程内容的选择中,体现幼儿与自己、他人、自然和社会的联系,如:身边的植物、动物、水、交通工具等体现环保行为形象。

2.由教师和幼儿共同确定主题内容。《指南》指出:应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特点。在主题预设时应提前设计幼儿经验调查表了解幼儿的经验及感兴趣的内容,基于孩子已有经验,再从主题的切入点、环境创设、家长工作、区域活动等多方面开展预设。在实施过程中站在“儿童视觉”观察幼儿生活发生的事情和体验,倾听幼儿的声音,将幼儿即时生成的课程纳入进去主题设计,予以支持和指导。如在小班主题“小鸟,你好!”的实施过程中,孩子们对小鸟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情感,在某一个下午的早上,孩子们在观察雨的时候,突然说:下大雨了,小鸟怎么办?在大家的热烈讨论下达成要为小鸟造一个“家”,于是,即时生成的活动“做鸟窝”便纳入了主题中,在主题构建中给教师和孩子予以足够的自主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快乐地提升经验。[2]

3.关注内容、情景的联系。在课程文化的影响下进行主题构建时,注意内容的关联性和交互性,内容应围绕环境教育来展开。同一年龄阶段不同班级可在同一大主题下按不同方向探究,在主题结束前进行跨班学习,有利于幼儿对知识探究的深度与广度的挖掘,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拓宽知识面。如小班“可爱的动物”主题中可以从“小鸟,你好!”“小鱼游泳”“虫虫总动员”三个方向进行构建主题,中班“身边的植物”主题中可以“好吃的蔬果”“花园的秘密”“身边的树”三个方向构建主题,大班“水”的主题可以从“水资源的利用”“健康从水开始”“北江文化”三个方面构建主题。

4.与家长互动的课程内容。孩子是在家庭、学校、社会三种环境影响下成长的,家园教育观念一致,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到课程时间中来,不仅有利于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还有利于培养孩子与家长的绿色生活习惯。家长与幼儿园互动的课程内容包括:在主题探究活动中,获取家庭成员提供的主题信息,如在主题“花的秘密”中,为了观察、了解各种花,家长在周末带孩子去公园或花卉小镇寻找各种花,并把过程用照片和孩子的语言记录下来,或购买一些孩子喜欢的花回幼儿园摆放,提供一些相应的图书等;与担当“助教”的家长互动,邀请其与老师一起设计活动或进课堂;组织与绿色生活相关的亲子活动。

5.在实践活动丰富课程内容。《指南》指出:幼儿是在实践操作与亲身体验中获取经验的。活动是课程文化建设的载体,在绿色课程构建中,实践活动是最直接的体现。绿色生活的活动,如幼儿园既定的全体教职工、孩子、家长齐参与的每月绿色出行日;每月有家长义工前来协助的绿色践行日;世界环保日活动包括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植树节、地球一小时、光盘行动等;传承的大型活动如新年践行义卖、千人共绘环保画等,让幼儿身体力行,在课程中践行绿色生活。

三、以生态式的课程环境与师幼互动为支持,彰显课程文化

1.生态式的课程环境。环境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绿色教育理念指引下,给幼儿创设生态式的课程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户外整体环境的生态自然, 鸟语花香,满足幼儿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及体验;二是户外区域的科学合理规划、材料的自然环保,室内外环境一体化,满足孩子自主游戏的需要;三是保教目标、内容渗透在主题环境中,潜移默化影响幼儿的行为与习惯,实现幼儿和谐发展,如根据主题活动和幼儿特点共同创设的主题墙、饮水记录墙、环保公约、晨谈墙等,力求视觉空间、文化空间与主题内容和谐、浑然一体、形成完整的体系;四是为幼儿拓展多样形态的学习环境,引导幼儿进入大自然、社区,允许幼儿用自己的触觉、视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与真实的生活直接交流,以自己獨立的方式探索环境的价值。[3]

2.生态式的师幼互动。绿色课程的主体文化力求改变传统教育中封闭、高控的师幼关系,倡导“快乐自主”的学习及平等自由的师幼互动。一是“平等—尊重”,在课程中,坚持从幼儿的立场出发,科学地进行主题构建,力图给幼儿更多真实的经验,与幼儿互动中降低教师的权威意识,给予幼儿大胆探索的机会,蹲下来倾听幼儿的自由表达,努力做到与幼儿心灵相通、情感互融;尊重幼儿的兴趣和自然成长的规律,不拔苗助长,与幼儿共同探索有益、有趣的主题,共同成长。二是“支持—引导”,教师一方面跟随幼儿的步伐,根据幼儿的兴趣、发展水平,通过细致地观察分析,发现幼儿内在的潜力,给幼儿提供“跳一跳可摘果子”的机会,引导幼儿进一步发展,同时鼓励幼儿自主探索、自我教育,提升幼儿自我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接纳幼儿的表现,等待幼儿成长,在幼儿努力仍“够不着果子”的情况下,做一个“支架”在合适的时机,利用一定的方式支持幼儿。

四、以课程实践的总结为提升,发展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是伴随着课程实践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不是外在赋予和强加的;任何强加的、没有被教师等人员认同的要求,也许能变成他们的行为,但不是自觉的行为,更不是自觉的意志,最终不能真正进入课程文化。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阶段进行反思、以主题分享或汇报的形式进行交流,与不同层次的教师对话,将课程实践中积极的成分加以总结和提升,使之成为大家认同的课程观念和自觉行为,使课程文化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

[2]虞永平.试论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J].教育导刊,2008(1).

[3]甑丽娜.我国幼儿园主题式教育组合课程实践模式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4(6).

猜你喜欢
绿色幼儿园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绿色低碳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我爱幼儿园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欢乐的幼儿园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爱“上”幼儿园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