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西江流域龙母文化的新时代价值与现实进路

2019-02-02 03:55陈锦均
广西民族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文化自信

【摘 要】早在秦汉时代,龙母传说便开始流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此形成的龙母文化至今仍在广西、广东、香港、澳门等地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以西江流域片区为甚。文章基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理念,运用民族学的调查方法对西江流域龙母文化进行考察、梳理,挖掘其在新时代的价值,探析其蕴含的现实进路,以此增强民众对龙母文化的自信。

【关键词】西江流域;龙母文化;文化自信;時代价值;实践路径

【作 者】陈锦均,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后。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9)06-0093-008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35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在多个重要场合反复强调在新时代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步伐。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37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面对全国各地的科研工作者,习总书记特别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实际是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一系列的会议精神表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昌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龙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西江流域乡土社会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外学者对龙母关注度较低,而国内学者对龙母的研究肇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主要集中于岭南地区的龙母文化研究。通过对龙母文化研究成果的梳理,国内关于龙母文化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龙母传说、龙母发源地、龙母信仰、龙母文化旅游开发等四个方面,而从文化自信的视角对龙母文化进行研究的成果至今尚未出现。为了弥补这一研究缺憾,充实这一研究领域的学术理论,文章着力以西江流域的龙母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次对环大明山一带、梧州地区以及广东地区龙母庙及龙母文化的田野调查,试图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理论视角挖掘龙母文化的新时代价值,响应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创新的号召,并对此提出信度与效度较高的实践路径。

一、西江流域龙母文化基因

西江流域是一个特殊的地理单元,西江发源于云南,流经广西,在广东佛山三水与东江、北江交汇。西江流域具有地缘结构、文化习俗、经济结构等多方面的相似性,因而作为一个特殊的地理边界区域,它对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西江流域传统文化土壤非常肥沃,经过几千年农耕文化的浸润,这一区域的传统文化仍然表现出极为强大的生命力。西江流域龙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当地社会最真实的反映,研究西江流域片区龙母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流布,可以较为真实地管窥当地社会的面貌。也可以说,作为一种优秀传统文化现象,龙母文化在西江流域文化发展史上有着极其厚重的分量。

(一)历史维度:龙母故事传说

有关龙母传说,早在南朝年间就已经出现,并在沈怀远的《南越志》中有详细记载,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而据学者推测,龙母传说产生的年代甚至更远,可追溯至秦始皇时代。《南越志》记载:

昔有温氏媪者,端溪人也。居常涧中捕鱼以资日给。忽于水侧遇以卵大如斗,乃将归置器中,经十日许,有一物如守宫,长尺余,穿卵而出,因任其去留。稍长二尺,便能入水捕鱼,日得十余头。稍长五尺许,得鱼渐多。常游波水,潆洄媪侧。媪后治鱼,误断其尾,遂逡巡去,数年乃还。媪见其辉光炳耀,谓曰:“龙子复来耶?”因蟠旋游戏,亲驯如初。秦始皇闻之,曰:“此龙子也,朕德之所致。”乃使元珪之礼聘媪。媪恋土,不以为乐,至始兴江,去端溪千余里,龙辄引船还,不逾夕至本所。如此数四,使者惧而止,卒不能召媪。媪陨,瘗于江阴,龙子常为大波而至墓侧,萦浪转沙以成坟,人谓之掘尾龙。今人谓为龙掘尾,即此也。[3]3

故事中的温氏因豢养龙子而被称为龙母,经过历代民众的不断塑造与完善,龙母传说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肇庆府旧志》记载:

秦时蒲媪者,居悦城之南。一日,浣于江侧,得卵大如斗。怀归数日,出五物,如守宫。豢养渐长,放于江,能入水取鱼。媪往观,辄荐鱼于媪侧而去。媪因治鱼水滨,挥刀中一尾,遂去。数年乃还。媪曰:“龙子复来耶?”始皇闻之,召媪。媪行中流,挟船而还。后媪死,乡人葬之程浦水口左澨。一夕,风雨雷电大作,乃前守宫化为五龙,移于北岸。壅沙成墓,因立孝通庙以祀之。宋元丰赐敕曰“永济夫人”。迨明朝洪武初,诏称“程溪龙母”。永乐间,州判官徐行始赴任,泊舟悦城,夜梦老媪蓬垢褴褛,语曰:“愿乞金。”忽觉,莫晓其故。迟明登岸,见神庙相,俨如梦中。乃制衣而饰其像。[3]5

此故事中除了讲述龙母豢养龙子、秦始皇下召等故事之外,还延伸了两广地区孝通庙的来源、历朝历代敕封龙母等龙母故事内涵,充分说明了龙母故事在两广地区普遍流传。《滕县志》云:

龙母庙在水东街胜概坊,龙母,嬴秦祖龙时之神也。温姓,或曰蒲姓,藤县二十一都筋竹村人。今考粤东《肇庆府旧志》及悦城《孝通祖庙旧志》,咸以为藤县人。则无论毓于何都,其为藤之神,固可考核而无疑者。然其墓独在悦城,何也?父天瑞,取悦城梁氏,生三女,龙母其仲也。少时每若望空,应答言祸福无不奇中。随其母至悦城,心喜其地,欲以为安厝所,因默识之。及归,于溪边得石卵,剖之,出五物,如守宫状,喜水,母豢渐长,放之江,遂去。越数年,麟甲辉煌复来见母,母知龙子之远迎也,别其父母曰:“儿当乘龙至悦城。”遂跨龙,薄暮抵江口,登岸得道,五龙以风雷相互。一夕,地拥成坟,人以为异,因立庙祀。极显应,故至今香火独盛云。[4]505-507

这则故事直接指出了龙母为梧州藤县人,后随母至悦城生活,这也解决了为何龙母坟在悦城的困惑。类似的龙母故事在《德庆州志》《悦城龙母庙志》《广东新语》《悦城龙母庙碑记》《孝通庙旧志》这些地方史志中均有记载。从这些史志可以看出,龙母的故事传说有一定的历史根据,是龙母文化传播至今最有说服力的文字凭证。除此之外,龙母故事在民间也广为流传,如《龙母》《漫话龙母文化》《母仪龙德》《龙母传奇》《龙母娘娘》《龙母娘娘的故事》《悦城龙母》《龙母与五小龙》《龙母升仙》《龙母智斗赖普仪》等,这些故事传说对龙母历史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延伸作用。梧州粤剧团结合龙母故事的原型,编排了大型歌舞粤剧戏曲《西江龙母》,以传唱的方式使得龙母故事更加深入人心。

(二)现实维度:龙母的文化表达

龙母文化是西江流域重要的文化资源,也是西江流域片区重要的民俗文化遗产。发展至今,西江流域龙母文化承载着该片区民众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行为规范,同时也给当地人带来了精神文化层面的追求,而这一切主要体现在各种与龙母相关的习俗展现上。可以说,龙母故事、龙母形象以及龙母精神已经与各种习俗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条内容丰富、意义深远的龙母文化带。

具体而言,龙母的文化表达可以分成西江流域中上游与西江流域下游两个区域,西江流域上游主要是环大明山一带,西江流域下游主要是指梧州与粤港澳地区。环大明山一带的龙母习俗主要以壮族“三月三”这一民族节日为载体。每年农历三月三,武鸣、上林、马山等地的壮族人民都会举行系列活动庆祝属于自己的节日,如扫墓祭祖、举办歌圩会、跳竹竿舞、做五色糯米饭、染彩色蛋等。近几年,武鸣区罗波镇以及上林县石门村龙母所在地在三月三这一天还举行规模较大的龙母出巡活动与山歌比赛,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及山歌爱好者前来观看。两江镇龙英村的村民在这一天会聚集在一起,以家族为单位上山扫墓祭祖。相传之所以每年都举行这一习俗,一是祭拜家族的祖先亡灵,二是祭拜“特掘”(龙子)与“乜掘”(龙母)。梧州及粤港澳地区的龙母习俗比环大明山一带的龙母习俗要丰富很多,辐射范围也相对较广。每年固定的节俗主要有四个,分别是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一的“龙母开金库”、五月初八的“龙母诞”、八月初一的“龙母得道诞”以及十一月初一举行的“朝母节”。每当这些节俗举行之时,广西、广东、香港、澳门等地的信众都会聚集在龙母圣殿前参加龙母祭祀活动,并通过撞钟击鼓、龙母出巡、沐浴更衣、朝拜龙母、焚香点烛、神龙舞庙、摸龙床、照龙母镜等一系列活动来缅怀龙母,向龙母祈福,保佑事事顺心如意。除此之外,近年来,龙母景区为了顺应大众的心理需求,增加游客量,增加了几个节俗活动,分别是农历正月初四的“龙母开金印”、二月初三的“文昌诞”、三月初三的放生节、五月初一的学子祈福会、十二月十五日的“龙母水灯节”等。由这些节俗派生出来的龙母民俗活动还有龙母戏、舞龙舞狮表演等。不难看出,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如今的西江流域龙母文化早已经与地方龙母节俗融为一体,呈现出历史性、集体性、艺术性以及普遍性等特性,龙母文化与龙母精神也正是通过这些节俗活动得到持续繁衍、发展与完善,从而不断流传下来。

二、龙母文化的新时代价值

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有着底蕴深厚的文化根基,在历史发展长河中,虽历经沧桑饱受风霜,却依然长盛不衰历久弥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闪耀着绚丽夺目的光彩。究其根探其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中华文明向前发展的历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是人类文明进步前进的文化基因,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也是华夏精神的根与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龙母文化是一个鲜活的有机整体,不断通过自己的有机生长与繁衍变化超越固定的文化形态,以此推进历史发展演进。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精神内涵与价值取向,深刻并长期影响着片区人民的思维方式、认知旨趣、生产方式以及生活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龙母文化依然焕发着惊人的生命力、凝聚力与创造力。深入挖掘龙母文化的新时代价值,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龙母文化中的尊祖敬宗孝道观

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又曰:“子者受命于父,恩养于母,为子乃敬事父而爱其母。”[5]113~114《孝經》:“教民亲爱,莫善于孝。”[6]20百善孝为先。孝,是血缘关系产生之后形成的对父母亲人的尊重、敬爱之言行,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力推崇的优良品德。孝道观念在西江流域龙母故事传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龙母拾卵而豢,龙子穿卵而出后,龙母精心喂养,龙子长大后帮龙母捕鱼,并将多余的鱼分给贫苦百姓。龙母养龙的事迹被秦始皇得知,要征召龙母进宫,龙子为了保护龙母发起狂风暴雨,令使船无法前行,破坏了秦始皇的阴谋。龙母在悦城仙逝之后,龙子拂沙成坟,并为龙母披麻守孝三年。

如此种种事迹,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观念。从国家的层面来分析,龙母文化之所以被历代统治者极力推崇,龙母信仰之所以获得国家权力的大力支持,成为统治阶级认可的正祀,恰恰是因为龙母这一文化载体所蕴含的孝道观念。历代统治者可以通过支持龙母形象,宣扬孝道观念,顺应广大民众的意愿,从而达到对地方社会掌控的目的,有效保证地方社会的稳定,同时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朱熹在《二程语录》中说到:“凡物知母而不知父,走兽是也;知父而不知祖,飞鸟是也。惟人则能知祖,若不严于祭祀,殆与鸟兽无异矣。”[7]182此话比较了人与走兽飞鸟的区别,意在说明人较之于走兽飞鸟具有更大的主观能动性。西江流域龙母故事中的五龙子知母不知父,是走兽的一种,但是却能够处处为龙母尽孝,体现了宝贵的孝道精神。走兽尚且如此,何况是人。这对于具有主观意识、思辨能力并接受过几千年礼仪教化熏陶的人类来说,更是起到教育感化的作用。在新时代,此种重孝道精神,对于树立人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时代价值。

(二)龙母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自然观

《周易》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吉凶。”[8]15归结起来,天地、日月、四时与鬼神即谓之自然。一直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类重点思考与探讨的永恒主题。如何理解自然,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度,同时决定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定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从现实中的人出发,用辩证的思维深刻地揭示了现实中的人与现实中的自然的对立统一。在人与自然互动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人类社会从一开始的天人不分,发展到天人二分,最后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而人类文明也遵循着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变。这一切的进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的发展。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看,西江流域龙母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天人合一自然观念。通过对龙母故事的解读可知,龙母可以看作是社会人的浓缩,而龙子则可以看作是自然的缩影。具体的表现可以从龙母故事的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方面是龙母拾卵豢养五龙子,这一故事情节在多个版本的龙母传说中都可查阅。龙母与龙子之间并无亲属关系,但却以其伟大的母爱去抚养龙子长大;另一方面是龙子长大后,龙母并没有将龙子据为己有,为自己所用,而是将龙子放生到江河之中,任由龙子自由成长。这两方面的故事原型,充分体现了龙母对圣灵的珍爱。时至今日,龙母放生之习俗仍旧在各种活动中得到体现。梧州龙母太庙与悦城龙母祖庙中为此专门修建了放生池,供前来游玩的信众与游客们将鱼、乌龟等生物放生。每年三月三与水灯节,梧州龙母太庙还会举行大型的放生活动,吸引了大批的市民前来参与,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愿望。近年来,梧州龙母太庙的管理者在龙母广场饲养了一群白鸽,前来观赏的人们可以购买饲料喂食白鸽,这在增加娱乐性的同时也有效地宣扬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观念。天人合一自然观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不断积累沉淀。龙母文化中所蕴含的自然观带给人们的直观感受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由此及彼,人们可以从中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推而广之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才是龙母文化自然观所发挥的重要价值。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尤其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理解社会发展理念,不能单纯地为了追求经济的单方面快速增长而忽视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从而导致更为严峻的自然困境。

(三)龙母文化中的利泽天下家国观

温女拾卵,豢龙成母,这是各种龙母故事版本的母题。作为一种地方性的民族首领与保护神,龙母带给人们的是勤劳能干、善良慈爱、足智多谋的形象。对于上层统治阶级而言,他们可以通过敕封龙母、派官员致祭以及确立龙母的国家正祀地位的方式拉拢民心,稳定民心,以便更好地对他们实施控制;对于下层民众而言,他们可以通过对龙母的祭祀,达到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直接利益诉求相一致的目的。在他们看来,龙母不仅有着利泽天下的伟大理想,同时有着利泽天下的本事。从龙母故事考究可知,龙母可能是母系社会百越族群中生活在西江中游的一个氏族的首领,怀揣一颗“利泽天下”之心,带领族人反抗外族入侵。旧时西江流域一带水患肆虐,河涌密布,行走西江上的船只或渔民时有不测之祸。但是自从将龙母列为水神之后,几乎都能一帆风顺。故人们每逢开始航运或开展渔猎,都会祈求龙母保佑,希望海不扬波、农渔双丰、安居乐业。这一习俗至今在西江流域一带疍民的生产生活中依然可以探窥端倪。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她能耕会织,心灵手巧,为广大民众治病去疾;作为一个氏族首领,她不畏强敌,带领族人英勇抗战,带领民众开垦荒山、疏导江河、整治旱涝、抗击洪水,共同战胜自然灾害。她的这一系列壮举,使得广大民众得以安居乐业、繁衍生息。这也是为何受到民众拥护、朝廷敕封的根本原因。

龙母文化中的利泽天下家国观,是民族精神的凝聚与集中表现,并贯穿于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龙母身上的勤劳勇敢、吃苦耐劳、不畏强敌、体恤民众、热爱家国的优秀品德,与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精神品质一脉相承,也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呼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我们不能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迸发出来的巨大精神力量,要充分利用龙母文化中的家国精神,使之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服务。

三、构建龙母文化自信的现实进路

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历史,孕育了我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為中华民族崛起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智力支持。毫无疑问,在当今社会,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历史源头,这是提升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发展意识的提升,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也逐渐意识到文化的发展对于综合国力提高的重要意义。基于这一时代背景,习总书记就我国的文化现状进一步说到:“站立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9]699。故此,传承、弘扬、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与增强文化自信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与认可,也是对自己文化体系与文化资源的高度评价。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西江流域龙母文化自信的提升,对于传承龙母精神以及建设文化强国起着推动作用。新时代增强龙母文化自信可以从龙母文化创新与路径探讨两方面进行着手。

(一)新时代龙母文化的思路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20,36不难看出,“双创”发展是党中央对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党中央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针。新时代龙母文化的创新,决定着龙母文化以后的发展方向。

笔者认为可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路创新:一方面,要以新时代思想引导龙母文化发展。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并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继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10]313。就龙母而言,新时代龙母文化的发展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思想纲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牢牢把握时代发展的方向,加深对龙母文化内涵的理解,从而达到思想上与行动上的高度一致。另一方面,要理性认知龙母文化,摒弃与新时代发展不适应的因素。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使得龙母文化形成了一系列值得宣扬的优良品质,如勤劳勇敢、善良慈爱、足智多谋、无私奉献、乐善好施、为国为民等。这些优良品质与新时代所崇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呼应,充分体现了龙母文化的精神魅力。但是也要理性对待龙母文化中与新时代发展不适应的因素,如迷信陋习、盲目崇拜等。对此种束缚国人精神枷锁的陋习,我们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进行积极引导,并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正如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会上强调的那样:“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1]

(二)提升龙母文化自信的具体路径

龙母文化的自觉实践,是龙母文化自信形成的直接标识。换句话说,只有广大民众将对龙母文化的认同感、对民族的认同感以及对国家的认同感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自信。对于提升龙母文化自信的具体路径,可从以下两个层面展开探讨。

1. 多形式传播龙母文化

通过调查可知,当前人们对龙母文化的了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文化传播的主体来看,龙母文化传播及其精神的弘扬大部分只停留在官方层面,从民间这一层面传播的主体相对较少。从文化传播的形式来看,存在着传播形式单一的问题。这样的现实困境无疑对龙母文化的传播与文化自信的提升产生很大的阻碍作用。为了增强广大民众对龙母文化的认知,可以通过自上而下、多渠道、广覆盖的教育宣传方式进行龙母文化的传播。所谓的自上而下,指的是通过官方的引导带动,层层往下进行龙母文化传播。文化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文化下乡、文化进校园、文化进社区等活动,将龙母文化融入到各种活动之中,使大众近距离地感受到龙母文化的魅力与影响力,提升民众对龙母文化传播的了解度与参与度,以此达到自上而下的宣传目的。所谓的多渠道,就是除了书籍、报纸等传统传播形式之外,还可以将龙母故事与龙母精神融入到戏曲、小品、歌曲、话剧等表演形式之中,通过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加深人们对龙母文化的了解,以此达到传承龙母文化的目的。所谓的广覆盖,就是除了保持电台、电视这种传统传播媒介之外,文化传播工作者还应顺应科技发展,加强宣传工具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当前,自媒体技术越来越完善,相关部门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博客、贴吧、BBS等网络社区进行龙母文化宣传,使得人们可以用更直观、更便捷、更愉悦的方式去理解龙母文化的核心内容,真正做到全面覆盖。综合以上三种形式的传播方式,可以有效地传播龙母文化,弘扬龙母精神,借此提升龙母文化自信。

2. 以“走出去”的心态促进龙母文化交流

作为一种区域性的文化现象,西江流域龙母文化不应仅仅局限于本地区的传承发展,而应该将发展的眼光拓宽到区域间甚至是国际上。西江流域龙母文化只有“走出去”,加深与其它优秀文化的交往交流,充分展示自身文化魅力的同时,吸收其它文化的精华,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才能更好地保护与传承龙母文化。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得到国际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肯定与认可。为了加深我国与其它国家的交流,让世界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近些年我国在世界各地设立了孔子学院,世界各国也兴起了一股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汉语的热潮。习近平同志强调:“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12]47有鉴于此,西江流域龙母文化也应走出区域,走出国门,让更多人了解龙母文化与龙母精神。

为了让龙母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区域文化的交流。西江流域一带具有丰厚的文化资源,相关部门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地理优势,加强区域间联系,定期开展有关西江文化的研讨会,这对于龙母文化能否“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龙母故里论证会”(岑溪)、“大明山:龙母文化发源地论证会”(南宁)、“德庆龙母文化研讨会”(德庆)以及“西江文化传承与传播论坛”(梧州)等系列研討会的召开,引发了关于龙母文化起源地争论的同时,也使得龙母文化得到了学术界极大的关注,这对区域文化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二是加强国际间的交流。西江流域横跨广西、广东,连接港澳地区,地处中国——东盟经济带、珠江流域经济带、北部湾经济带、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带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西江流域龙母文化可借助这几大经济带的发展契机,讲好龙母故事、传扬龙母精神,以此增加龙母文化对外传输的比重,从而让更多国家了解中国,减少国与国之间的误解。这与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理念高度一致,以此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四、结 语

5000多年的发展历史证明,文化兴,则国运兴。历史悠久的龙母文化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是先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产,它对民族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龙母文化中所蕴含的卓越品质对于新时代的发展仍旧具有积极价值。故此,提升龙母文化自信,必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也只有扬弃地传承、发展、创新龙母文化,继续深入挖掘龙母文化的新时代价值,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才能更好地体现龙母文化的自信,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3] 叶春生.悦城龙母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4] 〔清〕滕县志[M].县衙藏版,嘉庆二十一年(1816)辑.

[5] 王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1960.

[6] 陈富元,译注.孝经[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

[7] 朱熹.二程语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8] 宋祚胤,译.周易[M].长沙:岳麓书社,2000.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0]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1]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12]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NEW ERA VALUE AND REALISTIC APPROACH OF DRAGON MOTHER IN XIJIANG RIVER BAS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Chen Jinjun

Absrtact: As early as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e legend of the dragon mother began to spread. It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2,000 years. The dragon culture thus formed still ha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influence in Guangxi, Guangdong, Hong Kong, Macao and other places. Take the Xijiang River Basin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concepts of promoting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nhancing cultural confidence, the article uses ethnographic survey methods to investigate and sort out the dragon mother culture in the Xijiang River Basin, studies its value in the new era, and explores realistic approach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based on it.

Key words: Xijiang River Basin; dragon mother culture; cultural confidence; time value; practice path

〔責任编辑:袁丽红〕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文化自信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