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化本位 注重文言并行
——中职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

2019-02-01 06:32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22期
关键词:主线词句文言

(丽水市职业高级中学)

2017年9月新学期,全国小学和初中语文教材统一使用“部编”教材,文言篇目比例大幅增加,2017年语文高考命题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这意味着未来的语文教育将更加关注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而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丰富和发展现代汉语,培养审美趣味和文学追求,形成传统文化底蕴,构建优秀文化人格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支持。因此,加强中职文言文的教学,有着更为现实和积极的意义。

一、文言分离——中职文言文教学现状的分析

上海二中的张君平老师曾在自己的文章《关注文体特征感受文言之美》中指出当下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公开课则多重‘文’轻‘言’,执教者抛却烦琐的各类文言现象,知人论世,着重分析情感主旨,与现代文讲解并无区别,其目标重在好看与热闹;家常课多重‘言’轻‘文’,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特点等一一道来,‘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教法目标直指考试与分数。”可见,教学中“言”“文”分离现象可见一斑。

在中职文言文教学中,上述现状如出一辙。一方面,学生谈文言色变,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较为薄弱,缺乏学习主动性,缺乏文言语料的积累,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缺乏自主学习能力,难以掌握文言文的词句用法,对意寓深刻的内容更无法理解。另一方面,中职语文教师文言文教学教法单一,大多采用的是传统模式,即解题——背景介绍——串讲翻译——字句探析——背诵记忆——做题巩固,最多是将各个环节顺序调换一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学内容只注重“言”的学习,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知识的积累,与专业知识和现实生活严重脱节。整个教学过程如同流水线一般,缺乏创新,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兴趣索然。由于教师没有考虑中职生的特性和专业特点,仍旧沿袭了普高文言文单一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导致中职文言文教学陷入了“学生不愿学,教师无法教”的两难境地。

二、文言并行——中职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设定

要走出文言文教学的怪圈,必须兼顾“言”和“文”,做到文言并行。本文谈及的“言”是指掌握文言词句的相关知识,如按照大纲要求掌握和积累一定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语言形式,而“文”指的文章和文化,如文意的理解、篇章的分析、文化的品读等。在这一点上,《中职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设定为“培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初步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了解主要文言句式,熟练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句名篇,扩大积累,增进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形成一定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课程标准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风向标,它从“言”和“文”两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相关文言词句知识,大体上能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感受文章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意识到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前者为“言”,后者为“文”,两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结合,相融相生。

三、文言兼顾——中职文言文教学策略的实施

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选文,特别是像《兰亭集序》《阿房宫赋》《劝学》这些文笔优美、内容易懂且富有哲思的文章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时文言不可偏废其一。那么,在具体教学中我们怎么才能做到文言兼顾,实现“文”和“言”的统一呢?

(一)立足“文化本位”,转变教学理念

“文化本位”的教学观立足于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从字词句入手,有机整合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既要注重“言”即语言形式,又要关注“文”即文本内容和文化,做到文言并行,有效地解除文言文教学中“言”与“文”分离的境地。

例如,特级教师杨仕威在执教《寡人之于国也》时,引导学生思考孟子心中的“民”与梁惠王心中的“民”的内涵是一样的吗?通过对“民”这个词语的解读,抓住梁惠王与孟子对“民”的不同理解,进一步把握二者执政理念上的差别和分歧,在对比中明确孟子“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体悟“言”“文”背后的文化内涵是本文学习的关键,杨老师的教学设计很好地体现了文言的融合,抓住“民”这个词的辨析和解读,得出结论:梁惠王心中的“民”只是适合行军作战的“壮民”,概念是模糊的,是“小民”“寡民”;孟子心中的“民”涵盖了所有的老百姓,是“黎民”“全民”。通过“民”的字词辨析,进一步理解孟子“经世济民”的政治主张。

由上述教学案例可知,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言”的部分,以关键词句为突破口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并注意把字词的文化内涵和整部作品的思想文化意蕴有机结合起来分析,可以改变传统“字字疏通、句句落实”零散化、枯燥的教学模式,因“言”释“文”,既可以增加对词句的深入理解,又可以窥测中华文化的奥秘,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把握教学主线,改变教学方式

好的主线就是一把沟通“言”与“文”的金钥匙,在主线的牵引下,教师引导学生将文言文看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去感悟。这样,文言语词的讲授脱离了单调的古汉语知识的翻译讲解,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鲜活起来,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思路清晰,兴趣盎然。

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艺术初探》中介绍了一种以线串珠法,就是找到一根主线把很多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这条线如何确定呢?他指出这条线可以是课文的思想内容,可以是文章的写作手法,也可以是课文的中心事件或者是人物关系,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做不同的调整。这条线要能带动全篇,体现文章的特点,有利于知识和能力的结合。

例如,林忠港老师在执教《季氏将伐颛臾》时,围绕“过”字这条主线设计了三个环节,串联起了全篇内容。教学简案例如下:

1.请一位同学扮演冉有。假设在回去的路上,子路问:“师弟,先生说‘无是过与’你当时是怎样想的?”冉有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2.请一位同学扮演子路。假设在回去的路上,冉有问:“师兄,先生说‘且尔言过矣’,你说先生有没有道理?”子路会怎么看呢?

3.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季路、冉有。假设在路上,季路问:“师弟,先生说得对,虎毁我们有过错,我们一定要说服季氏。”他们准备知何说服季氏呢?

这三个环节中,第一个环节对应课文第一段,重在梳理孔子反对攻打颛臾的三个理由;第二个环节对应第二段,侧重评价孔子反驳冉有的三个层次;第三个环节指向第三段,点明儒家经世济民的思想。三个环节用“过”字串起了文章的主线,都围绕“过”字做文章,学生在回答三个环节的问题时就需要结合背景知识完成对文言字词的理解和探究。比如“冉有、季路见于孔子”中这个“于”字是表被动还是主动?“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中的“虎兕”有何之意?“萧墙之内”又是指什么?这些字词句就是散落在文本中的珍珠,通过主线的串联,最终指向对孔子经世济民情怀的理解。

通过以上案例可知,为避免出现重“言”轻“文”的现象,文言文解读需要从整体着眼,把握文章主线,可以根据文章的不同特点来确定不同的主线,用主线来贯穿课堂教学,精心设计问题环节,以分析篇章内容为主线,对词汇、句法等文言基础知识的讲解则在分析过程中自然带出,从而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因“文”悟“言”,达到“牵一线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融入专业元素,突显职业特色

中职院校除了一部分学生要参加高考以外,大部分学生以就业为导向,学生只重视专业课学习而忽视文化课,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学习文言文毫无价值。针对这一状况,我们要将重心放在如何激发中职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意愿上来,让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专业元素,把文言文的知识和专业特点有机融合,以突显职业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方面,一批中职语文老师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将文言文的文学手法或表现出来的内容与学生专业技能的操作能力结合起来。《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的宏伟壮阔的景象,可以与影视艺术专业的影视制作结合起来,通过镜头语言的表达展示阿房宫的气势恢宏;《劝学》中的比喻说理和对比论证思路可以让汽车营销专业或会展营销专业学生学习劝说技巧,沟通技巧。

中职语文教师如能选择一些合适的文言篇目,结合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巧妙地跨越语言文字的难关,从汉语的词句理解与表达、道德素养、职业性情、专业技能等方面入手,做到文言文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那么中职文言文教学的面貌就会焕然一新。

总之,中职文言文教学质量提升之路漫漫,需要从多方面加以完善,在吸收借鉴普高优秀的教学方式以外,还需要挖掘自身的优势,突显职业特色。中职学校专业与文言文篇目的纷繁为我们文言文教学的探索和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空间,我们要树立文言并重,文言兼顾的意识,确立文化本位的教学观念,结合中职生的特点,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不断提升中职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主线词句文言
人物报道的多维思考、主线聚焦与故事呈现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更加突出主线 落实四个到位 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