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生花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极为明显的提升。但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习效率低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围绕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表现语文的魅力和品质,在此基础上“教语文”和“学语文”,这也是“双线统一”的语文教学的思想核心所在。“双线统一”教学理念强调将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起来,将语文特有的人文品质与工具性特质结合起来,将其作为完整的统一体来看待。应该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应当是让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本文正是着眼于此,首先对“双线统一”的教学理念进行深入分析,再就如何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中具体实践的问题展开细致入微的探讨,具体阐述如下。
“双线统一”教学理论是针对当下的教学现状而提出来的,是兼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先进性的理论成果。文章之初,我们应当首先厘清“双线统一”的理论基础,只有掌握了理论的精华与核心精神,才有可能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将其运用得恰如其分。下面从两个方面展开具体说明。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和定位都做了清楚而详细的说明,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且,语文学科兼具“综合性”与“实践性”。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书面文字的感知,更重要是培养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方式、审美能力、文化素质等各个方面。这些看似内容繁多,实则要以恰当的方式容纳入语文教学这一个完整的体系之中的,并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很好地践行。
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是“人的全面发展”,同时,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之一就是“和谐发展”。这两者统一于“双线统一”的理论,形成“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要点。强调学生发展要“全面”,就是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确保学生各个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语文学科来说,人的整体和谐发展就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理论基础。“人文性”注重学生的情感、精神方面的发展,“工具性”强调的是学生认知、思维、理性等方面的发展。在“双线统一”教学理论指导下,语文教学要坚持“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协调统一,保障学生的理性与感情,认知与情感等方面得到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人文精神。
针对“双线统一”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笔者认为可以归纳如下:
初中语文教学,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工具性的信息外,更要获得人文思想的认知提升。对教师来说,首先要认识双线统一教学理论的重要性,并与语文教学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贯彻双线统一的精神。教师在融合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中,也要和新课程教学标准融合,避免教学重点跑偏。让学生获得语文基础知识时,也要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课堂中放飞自我,成就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真正获得思想认识的提升,而不仅仅是学字、词、句的使用。
传统的课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是教学中的导向性口号,学生在实际学习没有获得主动性的培养,这和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在课堂中得以突出有直接的关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建立积极沟通渠道,将教与学有机融合,这样才能实现“双线统一”的教学目的。
“双线统一”教学理论的落地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将每堂课作为“双线统一”教学理论落实环节。教师要重新审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平衡两者在教学中应用比重。教师要认识到,语言作为文化载体及教学方式,应是开阔的而不是狭窄的。教师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知,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逐渐强化,在掌握了学习方法之后,在日常生活中以新的视角面对语言、接触语言和感知语言。
语言不仅仅是人类表达思想认知符号,还需要人文精神孕育其中。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凸显出语文学习的实际价值,拓宽教学思路,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体会文本,感受文本的内涵所在,加强感官的认知,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强化性的知识印象。因此,要更好地实现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学生就必须深刻体悟文本所带来的深层意蕴,或者引导学生对文本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这样也能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总之,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双线统一”的教学理念,使其在教学中真正落实下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当秉持着“统一”的观念,保证“人文性”与“工具性”融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始终,还要坚持“文”与“情”的统一。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统一”,才有可能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才能真正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其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