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辉,王锦霞
(保险职业学院,长沙 410000)
中外合作办学通常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模式。它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教育领域的新兴产物,大大推进了我国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培养了大批具备国际化技能的人才。1994年,我国颁布了首部专门性指导职业院校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规范文件《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里面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至此拉开了职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规范发展阶段的序幕[1]。之后,国家在陆续发布的《国务院有关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中指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战略和规划,要求“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又提升到优质发展阶段[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二十年来,在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下,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迅速发展,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和办学效果等各方面都得到大幅提升,然而在面对当前“中国制造2025”实施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服务需求上,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应如何适应新形势创新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显得至关重要。
作为湖南省首家开办中外合作项目的高职院校,保险职业学院于2004年与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学院(原澳大利亚北墨尔本学院NMIT)联合办学,面向全国招生,学制2年,国内2年即可获得国内外双专科文凭,迄今已经开办15年,共培养留学生近300名,获得了较好的社会评价,也成为湖南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标杆项目。截至2017年,湖南省共开办高职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2个(其中有16个已经停办),合作国家涉及澳大利亚、英国等7个国家[3],随着国家对教育国际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和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省内各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也在进行优化和调整,例如合作办学的国家由传统的澳大利亚、英国等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办学专业也由传统的商贸、管理类向技术、护理等类转型,2018年湖南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与马来西亚英迪国际大学就围绕联合申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进行洽谈。
不可否认,随着湖南省内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不断发展,引入了发达国家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管理经验,推动了高职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提高了学科建设的专业水平,提升了师资力量水准,增强了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但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也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办学模式单一,专业差异度小。就目前湖南省内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来看,主要有2年制和3年制两大类,开设较多的专业有国际商务、市场营销和会计等文科类专业[4]。一般采用的是国内就读,同时开设中外合作办学双方课程进行双修,其间合作的外方会派遣外教来华讲授相关国际课程,学生达到毕业要求后可同时获得中外双方专科学历,满足留学升学条件即可申请赴国外进修本科和研究生课程。这种合作模式与国内教学模式类似,只是多了由合作方外籍教师授课的环节和考核,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引入合作方先进的职业教学体系和管理办法;加上开办的专业以文科为主,缺乏创新,还常常涉及到中外课程安排不合理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学生进入社会后实用性较弱。
二是办学理念落后,品牌识别度低。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课程设置、生源质量,师资队伍等方面都有欠缺[5]。首先,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有别于普通专业的工学结合、学徒制,主要有三大模块构成,分别是中方课程、外方课程和语言课程,由于学制短,课程繁重,一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和消化能力,二没有考虑学生的语言能力水平,三没有注重学生的实操培养,四是缺乏中外双方课程设置上的交流互融,合作办学的双方在专业教学方面缺乏深入交流,教材也是选用课程相近或相似的代替,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次,入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生源质量要明显低于普通专业学生,例如湖南省某一本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录取分数就低于普通专业20分以上,最大差距近40分,这类现象在高职院校更是不胜枚举,许多中外合作班整体生源质量不佳,有的甚至录取了部分英语水平偏低的学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留学升学率;最后,师资队伍方面,缺乏核心教学团队,中方教师具备双语教学能力和中外专业知识兼备的屈指可数,而外教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把控,试想一下如果连师资力量都无法保障,谈何培养质量。
三是办学效果不佳,社会影响力弱。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举办的真正意义应在于引进外方的先进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利用其在某一学科或专业技术领域的优势,大幅提升中方院校的同类专业水平,培养符合社会专技岗现实需求,具备国际化高素质的实用技能型人才,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举办与这一初衷相去甚远,甚至出现理工科类院校开办文科类合作办学专业的现象,由于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缺乏与行业的精准对标,加上理论实操的严重脱节,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格格不入,难以产生正面的社会影响力。
基于目前湖南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结合保险职业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发展现状,本研究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提升。
保险职业学院创办于1986年,隶属全球双500强企业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是全国唯一专门从事保险教育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办学三十几年,为保险行业输送了大批高管人才,学院被誉为“中国保险业的黄埔,职业经理人的摇篮”。保险职业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仅是湖南省最早开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职院校,也是办学最为成熟的高职院校,迄今为止已经培养了两千多名毕业生,其中出国留学深造的有近三百人,一度成为省内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标杆项目,具备良好的社会影响,学院的合作项目主要以2年制的国际商务专业(分保险和会计两个方向)为主,其间结合学院主业发展开设过3年制的金融保险专业,由于学制偏长、专业面向较窄等原因,举办数年后停招,即便已经有了如此稳定的办学模式和丰富的办学经验,在面对主管单位中国人寿集团当前“一体两翼”战略发展目标下迫切的国际化人才需求,即以港澳为主体,保险业务向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延伸,资管业务向欧美等发达市场拓展的国际化新布局,学院的服务能力也略显单薄,因此,保险职业学院必须加快优化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紧靠保险行业,围绕中国人寿集团主业发展战略需求增设相应新专业(例如针对中国人寿重点布局的养老服务行业,引进国外具备优势的看护专业),加快扩大对外(含东南亚各国)优质院校拓展和合作,积极引进境外优秀教学平台和师资力量,切实解决好人才培养环节的进出口问题。
首先要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师资转型。紧扣学院为金融保险行业培养“好用实用”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办学理念,结合职教20条精神,通过赴境外合作院校进修培训和涉外金融机构挂职的方式推动现有英语类专业师资向涉外金融服务等学科方向转型,培养初具国际视野、专技双修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其次是重产教融合,抓培养质量。面对国内金融行业即将对外全面开放、外资将大幅进入的严峻局面,学院应主动作为,以主管单位中国人寿集团的国际战略布局为导向,优化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为中心,就业为导向,依托合作办学外方院校的优势资源和平台,积极加强与各类险企或其他金融行业,尤其是当前飞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开展现代学徒制合作,大力培养涉外金融服务人才,提高就业质量,增强品牌优势。
一是依托当前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国际保险学院开设的澳大利亚及新西兰金融与保险学会(ANZIIF)和英国特许保险学会(CII)长沙考试中心,澳大利亚及新西兰金融与保险学会是亚太地区首屈一指的保险专业会员制学会,创建于1884年,总部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百余年来,一直致力于为会员提供认证教育与专业发展机会,组织论坛并为会员公司服务,在过去两年的全球经济衰退中,澳新学会依然保持了业绩的稳定增长,其保险认证教育课程声名远扬,是全球范围内被各保险和金融服务公司公认的专业能力基准;而英国特许保险学会(CII)成立于1897年,是英国保险界的职业教育团体,该学会组织的CII考试,享有很高的专业声誉,在全世界得到普遍认可,目前全世界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保险人士参加CII考试。澳大利亚及新西兰金融与保险学会与英国特许保险协会和美国特许承保师协会(CPCU)并列为国际三大著名保险专业资格认证机构。学院要充分利用在中国范围内承办ANZIIF和CII保险资格考试的有利条件,积极面向国内保险行业和中国人寿集团内保险精英大力推广澳新金融保险学会和英国特许保险学会两会认证课程和学历资格,为国内行业和各大公司保险人才获取国际职业资格认可提供平台;二是设立学院下属的涉外保险研究所,充分利用好中外合作办学的外方优质资源,邀请澳新金融保险学会和英国特许保险学会、国内涉外保险机构、外资保险机构和高校等科研人员参与,主要职能是为行业提供涉外金融保险理论研究、国际资格考试培训和行业职业标准制定等,扩大学院的行业专业话语权和社会影响力。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有效实施扩张了国际教育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为传统高职教育引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管理制度,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协作,是快速提升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新形势下“一带一路”倡议教育共同体建设和“职教20条”力振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应如何进行修身提质,深挖内涵,紧贴国情,真正开辟一条有特色、出效果、创品牌、可持续的优质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