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军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1]当前,各地精准扶贫工作如火如荼,高职院校在驻地脱贫攻坚战中应该怎么干,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是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思考和应对的课题。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会有正确的行动。高职院校对于精准扶贫工作,首先要有正确、清晰的认识,才能在扶贫工作中找准定位,瞄准目标,完成自身的使命和责任。
我国的扶贫工作由来已久,全社会对扶贫工作的理解和认识很容易停留于原有层面。2017年,习近平同志在湖南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标志着我国的扶贫工作在战略决策和指导思想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扶贫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把精准扶贫进一步提升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扶贫工作对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庄严承诺。高职院校还应认识到,精准扶贫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新的扶贫理念、新的扶贫方式和新的工作要求,扶贫不仅要从 “救济式”向“开发式”转变,还要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这些都是新的历史时期对扶贫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要对扶贫工作树立必胜的信念。扶贫工作到了最后啃“硬骨头”的阶段,面临着很多艰巨的困难。但是,困难中也孕育着希望,我们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有国家战略导向的支持,有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增强的国力,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也是可以实现的。高职院校要切实提高站位,精准理解新时期扶贫工作的要求,变被动接受任务为主动出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家扶贫战略做贡献。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是高校基本的社会功能,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除了具有这些高等教育的共性,还具有职业性、社会性、开放性等个性特征。“社会服务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在国家政策体系中也是始终如一的。”[2]无论是从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还是从高职教育的特点看,“社会服务是职业教育的天然基因”[3]。因此,高职院校参与地方精准扶贫工作,承担一定的脱贫工作任务,既是责任,更是本分。高职院校参与地方扶贫工作,缘起大多为政府的行政命令。所以,在很多人的意识中,高职院校是在帮助政府承担分外工作,思想上也就容易滋生被动应付的情绪。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服务的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通过技术技能培训增强一定群体的就业能力,教学、科研和生产要紧密结合。从高职教育办学理念看,提高教育质量,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高职院校和地方产业发展唇齿相依,与精准扶贫具有“天然的”契合性,精准扶贫的需求侧与高职教育供给侧存在诸多一致性。高职院校应该有更多的行动自觉融入地方发展,为区域经济服务,向驻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贫困落后现象宣战。因此,高职院校要时刻牢记自身的“天然基因”和基本职能,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切实增强扶贫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扶贫工作是对高职院校中心工作的干扰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重新审视扶贫工作和高职院校发展之间的关系。如果从固有的思维来看,很容易得出肯定的答案。这种认识的理由是: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是教书育人,扶贫是政府的事;再或者扶贫只是政府硬性分配的任务,学校给钱捐物加慰问就是扶贫工作的全部内容。这些观点只看到扶贫作为显性“任务”的一面,而忽视了高职院校和扶贫“隐性”的共生利益。
首先,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高职院校发展不是在封闭的空间内进行的,需要在与外界进行“能量”、资源和信息的交换和互动中获取发展的“动力源”。因而,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学校的发展是一种正向的促进。良好的外部环境不可能从天而降,需要高职院校积极融入驻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吸引关注度、提升美誉度、展示可信度,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才能争取到更为有利的发展条件和氛围。其次,扶贫战略对高职院来说是提升服务能力,促进自身发展的良好机遇和动力。扶贫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在资金、人才、产业、培训等方面都出台了优惠的配套政策,高职院校如果看得准、抓得住,就能把握机遇,为自身发展获取更多的外部资源。农村的精准脱贫急需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4],这就意味着一个庞大的培训市场需求。在当前高职院校全日制生源数普遍下滑的背景下,这对于高职院校开拓培训市场、发展成人教育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在助力驻地脱贫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协调和政府、社会及其他组织的关系,也会为学校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带来一定的便利。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高职院校的专业、科研、人才助力驻地精准扶贫,对自身的专业建设、科研能力是一种检验,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更是一种检阅,在自我审视中更能找寻发展中的短板和不足,从而驱动高职自身内涵发展和质量的提升。厘清扶贫工作和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辩证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参与扶贫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协,众之同和也;同,合会也”。所谓协同,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扶贫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某一方力量很难取得实质性成果。高职院校在扶贫工作中承担具体工作,可以探索联合不同主体协同推进扶贫工作。
诚然,高职院校不是政府部门,无法充当扶贫工作主导者的角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承担具体的扶贫任务时,高职院校不可以协同其他主体共同开展工作。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共有高职院校5所,每所高职院校都具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开设食品加工、烹饪、中医保健等专业,这些专业在农产品深度加工、经济植物、药材栽培和加工方面都和农村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关联度;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电工电子、物联网技术、电子商务等技术上也具有一定技术优势,这些专业技术在农村新型养殖、种植业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在粮油加工技术方面具有一些研究成果,在农业农村的发展方面也有自身的专业优势,同时在农村基层管理人才培养方面也有一定的基础。此外,分布在县区的10所中职校,他们也都属于职业教育范畴。中职教育层次虽低于高职教育,但是它们大多位于县城,隶属于县区政府管理,和地方联系更为紧密,对地方发展状况更为了解,在地方扶贫中也有自己的优势。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很多涉农专业,在涉农实用技术培训方面有着长期的积累,对于发展农业产业经济能够提供很多技术支持。在扶贫实践中,高职院校还可以联合中职校,发挥各自不同的优势。综上,高职院校在扶贫工作中,如果能有效整合区域职业院校各方面的优势资源,发挥各自所长,在扶贫工作中形成合力,就可能会发挥1+1>2的效应。
高职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姜大源,2015),属性决定着它与教育界、科技界和产业界都有着密切的业务关系。高职院校可以借助其“跨界”的特点,借力产业界、科技界共同开展扶贫工作。
——充当“信息员”的角色。高职院校承担扶贫工作,应充分调研帮扶地区的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在产业界“搜索”相匹配的产业企业,交换信息情报,消除“信息孤岛”,为企业投资找平台,为贫困地区找资源。
——充当“引路人”的角色。高职院校是为产业发展服务的,因此在产业扶贫工作中,要切实引导帮扶地区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挖掘潜在的产业。以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帮扶黄集街道为例,黄集羊肉在当地历史悠久,已被列为 “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目前还处于“小打小闹”的状态,未能形成当地的产业。学校可以通过其与省餐饮业协会及众多星级酒店的联系,帮助街道探索生羊订单式养殖,研究开发黄集羊肉保鲜技术,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做大、做强羊肉产业。
——充当“组织者”的角色。高职院校可以发挥掌握科技情报的优势,为帮扶地区及时提供科技项目信息,组织帮扶地区积极进行项目申报。2018年,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织涟水县陈师镇红旗村、淮安区钦工镇宋集村等5个村,申报由淮安市科技局主办的“四位一体”精准助力“阳光扶贫”项目,主要包括“白术种植技术推广与销售”“食用菌示范基地”等,这些项目共计流转土地4000多亩,增加了当地村集体经济的收入,也为困难家庭脱贫带去了希望。同时,为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校地校企协同实践提供了广阔平台。
体制,指一定的规则、制度;机制,则指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高职院校组织参与扶贫工作,没有制度保障,就无法顺利地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没有合理的运行机制,就难以发挥整体效能。
组织行为需要一定的制度来保障,高职院校扶贫工作需要形成完善的科学的管理体制,如扶贫工作由哪个部门来主导,如何将扶贫工作列入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的绩效考核体系,等等。体制机制建设和创新,对于高职院校做好扶贫工作至关重要。首先,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高职院校要检视现有制度,是否将扶贫工作有机融入学校的总体工作,分工权责是否明确,教科研制度、职称评审制度、专业教师实践锻炼制度等,是否有利于调动科研技术人员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扶贫工作的布置落实是否存在及时的督查和跟进,等等。其次,要关注行不行的问题。即使有了较为健全的保障制度,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扶贫进入“深水区”,剩下来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高职院校深度参与扶贫工作,没有现成的路径可以遵循,要尊重帮扶地区实际,以创新思维来破除扶贫工作中的难题和矛盾。如,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大胆创新,与其帮扶的东山镇达成协议,成立东山学院,共同探索、研究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将农学院校区建在村子里,校区区域范围内提供工作岗位30个,解决部分贫困农民就业难的问题;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培训基地运行模式,把培训基地建在帮扶村“家门口”,提高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素质,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同帮扶县签订了长期技能培训协议及对口扶贫资金代管协议,率先成立“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精准扶贫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中心”,有力促进了帮扶县产业的发展。这些案例说明,体制机制的创新是高职院校扶贫工作的“利器”,会释放出强大的能量。
走进新时代,面临新任务。党的十九大也明确提出,扶贫工作要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在具体工作中,要利用高职院校的教育高地、文化高地、宣传高地的优势,创新视角,找准发力点,多管齐下,形成扶贫工作的合力。要重视激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脱贫攻坚工作要紧紧依靠当地党组织,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我校在帮扶洪泽区黄集街道良河村时,得知该村没有党员活动室,正常的党员活动受到影响,当即投入十万元援建党建活动室;向党建活动室捐赠办公用品和书籍,“七·一”期间走访慰问困难老党员。这些帮扶措施,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激发了帮扶村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担当精神、奉献意识和模范作用,也对团结其他力量投身脱贫攻坚工作搭建了共识的平台。要营造脱贫致富的良好氛围。高职院校要把国家的扶贫政策宣讲好,帮扶措施解释好,富民政策演绎好;注重选树当地自立自强脱贫典型,讲述脱贫攻坚故事,宣讲文明新风,树立脱贫攻坚光荣、懒散守穷可耻的良好风尚;结合高校“三下乡”活动,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及时宣传驻地脱贫攻坚新气象、新举措、新进展、新面貌,激发干部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鼓舞贫困人群树立起摆脱贫穷的斗志和勇气[5]。要拓展高校扶贫的外延。加强对“减贫”理论的研究;注重帮扶地区年轻一代的技术技能培训,拔掉穷根,阻断代际贫困;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助力提升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及时为贫困村、贫困户提供农业科技、生产技术和市场等信息。
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曾说过,服务应该是大学唯一的理想。扶贫工作使命光荣,任务艰巨,高职院校要不忘初心,脱贫工作不仅应体现在认识上,更应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回应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期许,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努力实现高职教育的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