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学分制下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个性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9-01-31 23:59徐作栋
职业技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学分制通识学分

徐作栋

(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长沙 410129)

0 引言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驱动模式的转变要求教育驱动模式进行转变;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与高等教育的少样化供给之间形成结构性矛盾。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同质化严重,在专业建设上,课程体系的同质化导致各个学校开设的课程相差无几,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这些都对高等职业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以选课和学分为基础的“完全学分制”,通过改变教育供给方式,提供选择性教育和定制化教育,为提供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的人才培养路径的实施提供了条件,这种供给方式区别对待每一个孩子,使每一个孩子有一个不同于他人的人才培养方案,定制课程、个性学分、主动学习,一人一定制、一人一方案、一人一路径,发挥优势、个性成长。在高职院校开展完全学分制需要整合一切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建立“课程超市”和“学分银行”,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新型育人模式[2]。

1 完全学分制下数控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1.1 基本原则

1.1.1 坚持全人教育原则

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在“宽度、厚度、深度”方面进行协调规划,建立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础。

1.1.2 坚持个性化培养原则

在“课程超市”的理念下建立“学分银行”平台。扩大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空间,逐步实现“一人一培养方案,一人一成长路径”的定制化、个性化人才培养特色[3]。

1.1.3 坚持社会需求导向原则

构建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使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要求紧密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标准紧密对接。

1.1.4 坚持协作育人和实践育人原则

构建校企合作机制与实践教育课程体系,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等协作育人模式,构建有效的“全过程、多场所、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

1.1.5 坚持特色发展原则

做好面向未来的专业建设规划及区域产业人才的发展需求定位,以服务企业为宗旨,充分发挥整合内外资源,通过与产业链对接,打造“不做第一,就做唯一”的专业特色品牌。

1.2 总体课程体系的构建

总课程体系以全人教育为指导思想,帮助学生建立其一生发展所需的持续提升能力,按照三有人才培养模式,即围绕有“人文之素养”“科学之方法”“专门之特长”进行构建。完全学分制下的数控技术专业的毕业总学分由学年制的180学分压缩为140学分,课程体系按通识必修课程、通识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创新课、专业选修课八个模块进行搭建,而实践教学环节分为集中实践课和分散实践课,同时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规定智能制造专业群中其他专业的专业课程都是本专业的选修课。

1.3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以培养学生人文之素养为目标,以“课程+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筑造正确梦想的能力,锻造强健体魄的能力以及传承中华美德的能力,为全人教育奠定通识类知识基础。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政与德育类课程、体育与健康类课程、文化与美育类课程、科学与社会类课程。在通识必修课程中,“两课”“心理健康教育”“计算机信息技术”“创业基础”“就业指导”等课程按照学院统一安排进行设置,将应用数学和实用英语课程各分为两个模块:应用数学Ⅰ和应用数学Ⅱ,实用英语Ⅰ和实用英语Ⅱ,其中应用数学Ⅰ和实用英语Ⅰ课时及学分设置较多,主要面向对数学和英语感兴趣以及有进一步升学需求的学生。以讲座形式开设企业文化课,认知企业文化,实现校企人才培养对接,拉近学生与企业的距离,为未来学生角色转换打好基础。

1.4 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专业教育体系中,以培养学生专门之特长为目标,使学生具备掌握应用知识以及创新创造的能力,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练就一技之长,同时还具有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实现从一般技术技能人才到“匠人”的转变。专业教育体系是实现“专门之特长”的载体,按照“打牢基础、抓住核心、专攻方向、培养创新、开拓视野”的培养理念,将专业教育体系划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创新课、专业选修课”五大模块。五大课程模块之间既遵循知识与能力的一般学习规律,也相互交融,共同支撑“专门之特长”培养目标的实现。

1.4.1 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专业基础课程以满足数控专业基础知识与方法为目标,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创新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提供支持,主要开设:机械制图、AutoCAD、机械设计基础、公差配合及零件检测、金属材料热处理、电工技术,等等,专业基础课程总计20学分,占总学分14.3%。

1.4.2 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专业核心课程对接技术链,瞄准国家专业标准,瞄准省教育厅专业技能抽考标准,瞄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瞄准企业岗位标准。主要开设的课程有:零件的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零件的数控铣削编程与加工、计算机辅助制造、多轴加工技术、3D打印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共计20学分,占总学分14.3%。

1.4.3 专业方向课程设置

专业方向课对接岗位链,课程开设面向就业岗位方向,研发工程师岗位专业课程主要有Pro/E工业产品造型、机械零件检测、工程材料、液压传动等,工艺工程师岗位专业课程主要有机械制造工艺、数控加工工艺、机床夹具设计、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等;数控设备操作员、班组长专业课程主要有柔性制造技术、先进数控加工、信息化流程管理、生产管理等,每个专业方向课程共计12学分,占总学分8.57%。

1.4.4 专业创新课程设置

专业创新课对接学院创新创业体系,重在培养学生创意培训、创新设计、创业孵化的能力。主要开设课程:机械创新设计、工业设计、大学生科技创业训练等课程,专业创新课程共计8学分,占总学分5.7%。

1.4.5 专业选修课程设置

完全学分制的专业人才培养是以开设大量选修课为基础的,为实现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人才培养,专业选修课程对接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拓宽学生专业定位,专业群中所有专业核心课程均列入学生选修课程,包含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技术、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这样极大地扩充了专业选修课程的容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选课空间,真正做到自由选课,个性化培养。专业选修课程共计10学分,占总学分7.2%。

1.5 实践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本着“资源即课程”的理念,大力挖掘和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将学院办成开放式大学。遵循“能力是练出来的”原则,建立“四层次、五平台”实践课程体系及支撑体系,落实“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教学任务目标。“四层次”课程体系指全校课层次、专业课层次、双创课层次、定制化项目层次;“五平台”实践支撑体系指校内实验平台、双创研发平台、企业实践平台、综合培训平台、学分银行平台。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按照数控加工业务链构建,遵循从图纸到实物必然经历的过程,通过引入项目教学法串联了数控加工的各个环节的实践知识点,在项目设计、制定计划与实施乃至项目评价过程中使学生成为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构建基于项目驱动的数控技术“闭环”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时反馈学生学习与实施的实践活动效果,为学生在项目实施中真正成为实践活动主体提供技术保障。实践课时分为课内实践和集中实践两部分,其中课内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24%,集中实践课主要是技能考证强化、岗前技能强化训练、毕业设计及顶岗实习课程,占总学分的26%,实践学分占总学分合计的50%,为培养创新技能型人才提供技术训练保障。

2 学分认定与置换

在高职院校开展完全学分制需要整合一切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建立“课程超市”和“学分银行”,以学生为中心,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资源,以“资源即课程、课程即服务”为方法,搭建课堂教育与项目活动、校内外教育之间的转换通道,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学生个性发展[4]。实行灵活的完全学分制,利用教务管理系统建立“学分银行”,建设学生基础信息库、学习成果库,通过学分认定与转换系统,实现学生个性学习学分的认定、积累和转换[5]。

2.1 学分置换项目

学分置换项目按课程体系划分为通识教育置换项目、专业教育置换项目和实践教育置换项目。置换项目学分分为素质学分、竞赛学分、成果学分、技能学分、课程学分五类。通识教育置换项目包括“一日一评价”等素质学分,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等成果学分,数学建模比赛、英语口语与翻译比赛、英语演讲比赛、中文写作比赛等竞赛学分。专业教育置换项目包括学术论文发表、专利发明、第二技能资格证书等成果学分,以及各类专业及创业比赛项目等竞赛学分。实践教育置换项目包括各类社会实践素质学分;技术服务、科研项目、创新创业实践等技能学分;校际交流等校外课程学分。

2.2 学分实施

学分实施主体由项目类型决定,其中素质学分一般由学工部组织实施;竞赛学分由双创中心组织,由相应教学部门承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取;证书类的成果学分由学校通识教育中心、相关系部组织培训,学生通过自主参加政府部门定期组织的考试获取;论文、专利类的成果学分由双创中心组织,一般以项目立项的形式组织教师和学生申报,学生通过教师辅导以论文出版和专利获批获取学分;技能学分由各系部组织实施并报教务处备案、获取;校外课程学分由双创中心组织,其他院校实施,报教务处备案、获取。

2.3 学分认定与置换

学分的认定遵循成果导向原则,学生只要取得相应的成绩,就可以申请认定学分,根据成绩的高低决定学分的多少。学分认定每学期由教务处按照《学分认定与置换管理办法》组织执行,首先由学生进行网上分类申报,相关认定部门组织审核,审核通过后将所获取学分自动存入学生网上个人学分银行,需要时由学生在网上向教务处申请进行课程学分置换,学生所获学分可以用于置换除主管部门规定通识必修课和专业核心课以外的所有课程学分。

3 完全学分制下数控技术专业个性化课程体系的实施保障

3.1 依托专业群共建课程体系

依托“智能制造专业群”,集合五个专业的力量,对接智能制造产业链,围绕云端控制、先进加工、智能装配及绿色装备四个相通的技术领域和关联岗位,共建网络资源、共享教学资源、共建专业选修课程,将构建出群内专业互享、各具特色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3.2 师资建设

建立导师制度和专业的导师队伍,指导学生依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规格和要求、不同学习量、不同学分值的课程,确定相应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时间,在校期间跟踪学生学习进度;制定并实施适应学分制改革的教师培训计划,不断提升师资水平,推动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深入。

3.3 制度建设

学院应制定关于学分制改革的相关政策、制度,审议各系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研究、解决学分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检查、督导各系学分制改革的实施过程,组织阶段性检查考核。建立院、系两级教学组织和管理运行制度,研究制定有限度的弹性学制管理办法及学籍管理制度,从而为完全学分制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4 结语

数控技术专业依据学院“2018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指导意见”的总体要求,在完全学分制的模式下探索个性化课程体系,从经济模式的产业链、技术链和业务链推导出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通过产教融合的“三链对接”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制定了完全学分制下数控技术专业个性化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师资和制度建设,推动完全学分制的开展,为学生构建了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和能力体系,实现了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猜你喜欢
学分制通识学分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美食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