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现实需求的高职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研究

2019-01-31 23:59:07杨鹤群
职业技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辅导员院校高职

杨鹤群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抚顺 113122)

0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工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也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随着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家化建设不断推进,辅导员工作室应运而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性实践。

1 研究背景

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创新思路与方法,提高辅导员队伍工作活力,将《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抚顺师专)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方案》落到实处,校级课题《辅导员工作室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组积极开展辅导员工作室在我院建设和发展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尝试。

辅导员工作室在高职院校的推进与发展有其自身特点与困境,它的建立应首先并且始终根植于生,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依据学院实际、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尤其是学生实际需求,设计辅导员工作室的内容架构与功能模块。为了详细了解高职学生对辅导员的帮扶需求现状,本文以抚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全校范围内对部分院系的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

2 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从建筑工程系、学前教育系学生中抽样,共收回有效问卷681份,约占全院学生总人数的9%,其中男生占37%,女生占63%,大一学生占66%,大二学生占11%,大三学生占17%,毕业生占6%。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依托“问卷星”网络在线平台展开匿名调查。问卷共26题,分为调查对象的基础信息、调查对象对辅导员的角色期待,调查对象对辅导员的帮扶需求三部分内容。题型分为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封闭式提问与开放式提问相结合,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覆盖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

3 调查数据分析

3.1 高职学生对辅导员工作内容的现实需求

从高职学生对辅导员工作内容的需求上看,有以下几个问题比较突出。

第一,调查发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高职学生普遍对党的理论、国家政策、新闻时事等问题的关注很少,学习认识不足。在与辅导员的日常互动中,部分学生认为辅导员在“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方面对其影响比较大(41%),希望辅导员能关注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21%),在“品行养成”(36%)、“思想引领、党团知识”(27%)方面能获得更多收获。这一调查结果,反映出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方面,高职学生虽普遍缺乏主动性,但并不反感,且愿意尝试学习,辅导员应不断创新方法,创造条件,做好学生价值引领与思想理论教育工作,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第二,学生在校期间较为困扰的几个问题,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就业压力”(40%)和“学习没动力、有压力”(33%),最关心的是“学历提升、技能培训等信息”(65.5%)和“就业创业信息”(65.5%)。在与辅导员的互动中,学生更希望辅导员关注自己的“学习和升学情况”(47%)、“职业生涯规划”(41%),最希望得到的收获是辅导员对“就业与创业指导”(54%)、“学业指导”(52.6%)的帮扶。这一调查结果反映出学业问题与就业问题是高职学生最为焦虑,也是最需要帮扶的两方面内容,因此,辅导员的工作重点应有所侧重。

第三,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29%的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其中62%的学生干部存在工作压力问题。另外,16%的学生希望辅导员能多关注学生干部的工作情况,这其中既包括学生干部,也包括普通学生。这一调查结果反映出学生干部寻求自我提升的诉求。同时,部分学生在开放式问答中对学生干部提出若干意见,反映了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存在方法不得当、服务意识欠缺等问题。因此,辅导员应格外关注高职学生干部的培养与成长问题。

除此之外,调查结果还反映出高职学生在心理问题、同学关系、情感纠葛、社会纠纷等方面存在困扰,希望辅导员能够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日常生活等方面,在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等方面得到收获。

3.2 调研结果反映出高职辅导员工作的不足之处

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辅导员的工作了解不深入,50%的学生对辅导员的工作一般了解,部分学生不了解或不关心,只有少数学生比较了解。在对辅导员工作职责的认知上,54%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在日常事务管理上对自己的影响比较大。关于辅导员应具备的最重要素质,74.6%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在对辅导员的建议中,33%的学生希望辅导员能够丰富指导内容,26%的学生希望辅导员能够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23.49%的学生希望辅导员能够解决更多实际问题,22.3%的学生希望辅导员能够注重学生养成教育。

在遇到问题时,44%的学生选择第一时间找朋友倾诉,20%的学生选择一个人默默承受,仅有5.43%的学生选择找辅导员。向辅导员寻求帮助时,44%的学生选择主动,其余学生选择看情况、被动或不找辅导员。50%的学生认为在遇到问题时,辅导员对自己帮助特别大或比较大,但也有50%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对自己的帮助一般,甚至没帮助或不好说。在“希望与辅导员构建的关系”问题选项中,72%的学生选择“朋友关系”。

与辅导员沟通交流的频率,48%的学生希望偶尔交流,29%的学生希望经常交流,其余20%左右的学生希望少交流、不交流或看心情,46%的学生希望能够增加交流时间。不主动找辅导员沟通的学生中,39%因为自己脸皮薄,不好意思;39%认为辅导员太忙,没时间;其余学生不想让辅导员了解自己“私事”,或觉得辅导员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等。向辅导员寻求帮助的交流方式上,学生最乐于与辅导员面对面谈话(59%)和通过微信、QQ交流(56%)。

以上调研结果反映了学生对辅导员的角色期待呈现亦师亦友、双向共成长、德行与能力双高标准、价值引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自主解决问题与辅导员辅助相结合等特点。同时,也反映出辅导员工作的不足之处,导致学生的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

首先,辅导员队伍建设上。高职院校辅导员素质参差不齐,队伍整体的学历层次、理论基础、能力素质等方面较本科院校薄弱。辅导员队伍流动性不强,部分年纪偏大的辅导员虽然经验丰富,但其观念、体力、精力等方面无法适应岗位需要。高职一线辅导员参加国培、省培的机会较少,与同行学习和资源获取的范围较小,知识更新与能力培养的继续教育跟不上新时代行业发展的速度。辅导员与学生沟通时间较少,不能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部分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方式过于严肃,让学生产生了较大的距离感和排斥感,导致学生对辅导员的工作不了解,也不想与辅导员主动交流。

第二,学生工作重点上。高职辅导员的工作有广度,但深度不够。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学生主要存在两点差异:一是学习基础薄弱,自主能力不强,心理依赖问题尤为突出;二是特殊问题学生比例偏多,例如因父母丧失劳动能力、经济困难等因素造成的家庭负担过重,与父母长期分离、由老人或亲属教养长大的留守儿童,学生个人身患疾病等。种种原因导致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占据了高职辅导员工作的大部分时间,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主要是依托于学生干部队伍的“全包式”、“保姆式”的依赖和被依赖关系。大多数高职辅导员掌握的知识与能力多而繁杂,往往不精,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的深度尤为薄弱。同时,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相对弱化,尤其是对毕业生后续发展的关注度不够,不利于育人实效性的及时反馈。

第三,学生工作方法上。高职辅导员的工作方法创新性不足,工作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谈心谈话、召开主题班会为主。谈心谈话内容较随意,效率较低,针对性不强,实效性较差。对学生的辅导以集体辅导为主,无法突出个体性、差异性教育。同时,不能充分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新媒体的应用并不广泛和深入。

此外,在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有一部分学生不好意思主动找辅导员交流,或者根本不想找辅导员交流,选择一个人默默承受,这些学生是工作中非常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如果辅导员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或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他们极有可能成为学生工作中的问题隐患。

多种因素导致高职院校存在专家型辅导员名师带头人稀缺,学生工作难度较大,辅导员工作方法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等问题。

4 基于调研结果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意见

4.1 辅导员工作室在高职院校建立和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以抚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共有专职辅导员35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21人,副教授1人,讲师28人,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历背景12人,具有文史哲法学历相关学历背景2人,获得职业指导教师等级证书5人,获得心理咨询师等级证书6人,从事辅导员工作10年以上17人。除此之外,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系部领导16人,班主任12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背景和能力水平,为辅导员工作室在我院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学生发展层面,辅导员工作要以学生需求差异为出发点,强化层次性与针对性,通过对话、沟通、合作的方式,对学生启发、引导并提供支持。辅导员工作室能够打破传统的相对分散、独立的辅导员管理模式,整合资源,团队协作,通过“一对一”的个性化订制、师生双向选择等方法,合理分配时间,精准定位,精准帮扶,提高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师生互动由被动变主动,师生之间彼此构建了解、理解、信任、支持的关系,进而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辅导员团队建设层面,辅导员应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要求基础之上,根据自身专业背景、素质能力和个人兴趣,深入钻研《规定》中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紧密相关的某一专业方向,并结合工作将其深化。辅导员工作室的建立,能够为辅导员提供这样一个展示自我、互相学习和个人发展的平台。

学生管理层面,辅导员工作室的建立能够有效填补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空白和薄弱环节,为学生工作管理者提供工作新思路和新方法,提升育人、管理、服务的深度,同时也能为校内外从事学生培养研究的同行和院校提供参考。

4.2 辅导员工作室在高职院校的发展策略

教育是一个系统性过程,辅导员工作室在高职院校的实践,要经过顶层设计、项目培育、方案实施、成果反馈四个步骤构建和运行。

首先要经过顶层设计,包括制度保障、团队搭建和内容架构与功能模块的设计。在团队搭建方面,高职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应区别于本科院校的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即由辅导员名师带头人组建工作室,遴选其他优秀辅导员加入团队的模式。高职院校应先广泛搭建辅导员工作室平台,再通过平台逐步培养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应基于学习共同体、团队共建、师生共长的模式,搭建由辅导员为主导、专家为指导、优秀学生为助教的导师、专家、朋辈三合一的工作团队。在内容架构与功能模块的设计方面,根据国家要求和学生需求,围绕当前辅导员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以及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确立“8+X”模式的辅导员工作室内容架构,即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室、学习指导工作室、特殊群体帮扶工作室、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室、学生干部成长工作室、职业指导与创新创业工作室、心理咨询工作室、法律咨询工作室组成辅导员工作室的8个主体,和1个体现本校特色的X方向工作室,依据内容架构设计功能模块。

其次,应以项目培育的方式搭建各辅导员工作室平台。通过先期的实际调研,确立工作室精品核心内容,制定方案和计划,进行团队培训,经由后期的跟踪研究,反复论证,及时反馈,灵活调整,经过至少一年的培育期建设,待工作室培育项目相对成熟与稳定后,经由学院相关部门认定,正式实施方案,应用于实践中。

5 结语

辅导员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全过程教育,对工作室的育人实效性进行跟踪调查,经由上级与同事的共同督导与评价,在理论联系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反馈问题,并提出改进办法,让辅导员工作室的发展更具可持续性与活力。

猜你喜欢
辅导员院校高职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3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
院校传真
海峡影艺(2012年1期)2012-11-30 08:15:44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