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长教育科研领导力提升路径探析

2019-01-31 22:13张前芳程先国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9年8期
关键词:科研工作课题教研

张前芳,程先国

(重庆市开州区教师进修学校,重庆 405400)

教育科研是促进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助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与不可或缺的动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转型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科研水平的高低,教育科研水平的高低又直接决定着学校内涵发展水平的高低。当前,诸多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中存在着将教育科研工作与常规教研工作等同起来的“简单化”现象,也存在着把教育科研工作与常规教研对立起来的“两张皮”现象。此等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良性发展与教育科研工作质量的提高造成负面影响。要规避其负面影响,亟须教育科研工作的有效转型。

转型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要实现有效转型,校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的治理趋势与教育科研能够助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需求,都要求校长不仅自身需要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而且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科研领导力,能够以扎实的科研功底,带领全体教师树立恰当的科研观,制订学校科研规划,持续有效地推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品质。从内涵上来说,校长的科研领导力主要包括观念引领能力、科研规划能力、科研管理能力与科研示范能力[1]。

一、观念引领能力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校长对全校教师的科研观念引领至关重要。校长引领学校的科研观念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校长自身树立正确的科研观,这是前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二是引领全校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观,这是重点。笔者认为,校长应引领学校全体教师树立如下科研观。

(一)树立“以科研指导教研,以教研推动科研”的工作理念

“简单化”与“两张皮”的问题之所以存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诸多的教师教研、科研不分,以教研代替科研。因此,在科研观念引领上,首先应做好如下工作:在正确理解教研与科研的内涵、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以科研指导教研,以教研推动科研”的工作理念[2]。

1.教研与科研的内涵。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教育现象为对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提炼教育经验、发现教育规律的一种创造性实践活动。教研的内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教研是指教师对教学的研究,广义的教研则是指教师对包括教学活动在内的所有教育实践的研究。

2.教研与科研的联系与区别。从联系上看:教育科研与教研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具有一致性;教研工作是检验与推广运用科研成果的主要路径,教研成果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素材;科研工作是提升教研质量的必要路径,科研成果是开展教研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从区别上说:研究对象上,科研比教研更广泛;研究要求上,科研比教研更具严格的科学性、客观性与可靠性;研究过程上,科研比教研更具计划性、连续性与系统性;研究成果上,科研比教研更具规律性、创造性与推广性。

3.有效处理教研与科研的关系。要牢固树立“以科研指导教研,以教研推动科研”的工作理念:一是以科研指导教研,利用教育科研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教研活动的开展,可以使教研活动的开展能够更有计划、有目的、有理论、有方法、有成效;二是以教研推动科研,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中,一般都要将教育科研内容进行分解,将整个课题分解为若干子课题,然后按计划分步进行,教研活动就可以根据科研课题的子课题的具体内容,分成若干专题进行研究。

(二)引导广大教师形成六种意识[3]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参与者是广大教师,广大教师开展工作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校本教研理应成为广大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主要路径,课堂教学理应成为广大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主要阵地。校长应该引领教师形成如下意识:

1.先行意识。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效的教育科研工作是有力的助推器,践行“以科研指导教研,以教研推动科研”理念,应有抢先行动的意识,宜早不宜迟。

2.主动意识。教学与科研相当于教师开展工作的两只手,少了其中的任意一只手,都是残缺的。科研工作理应是教师的分内工作,“以科研指导教研,以教研推动科研”的工作,理应是教师的分内职责,应该主动履职。

3.服务意识。教师搞科研,需要牢牢把握住为自己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为提高自身素养服务这个大方向,不能为科研而科研,更不能为出名捞成果而科研。

4.过程意识。运用型的基础教育科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引导参研教师扎扎实实地根植于教育教学的实际,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勤于案例分析,勤于积累总结,善于理性思考,善于提炼转化。

5.创新意识。既要引导参研教师积极、主动、适时关注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成果与实践成果,勤于学习、善于内化、勇于实践;又要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大胆改革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既有现状,学会扬弃,提出新观点,探索新方法。

6.团队意识。教研工作是检验与推广运用科研成果的主要路径,校本教研又是学校教研工作的主要承载形式,理应引领参研教师紧紧围绕“自主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这三个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充分挖掘“同伴互助”的实践价值与研究价值,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的集体力量,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展开研究实践,共同收获研究成果。

(三)引导广大教师走出“四不”行动误区[4]

1.研究不参与。诸多一线教师对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欲望不强,常常以工作忙为托辞拒绝参加,常常认为搞科研工作就必须有各级各类的立项课题做依托才行。这是认知的偏颇造成的行动上的懒惰。其实质是:正因为忙,更应该用科研的态度与方法让自己所忙之事更科学、更有效;课题只是开展科研工作的一种载体或平台,即使没有各级各类部门立项的研究课题,教师也可以立足本学科、本班级、本学校开展实实在在的研究。

2.过程不重视。在愿意参与研究的群体中,重视课题申报工作,轻视甚至忽视研究过程的人不在少数。申报时积极主动穷尽方法,一旦立项成功便以为大功告成,将课题束之高阁,不管不顾,或者偶尔蜻蜓点水式地口头上说两句,行动上不落实。等到课题中期检查或要求结项时,既无研究过程实践,也无研究过程资料,更没有阶段单项成果或预期的结项成果。究其原因,是对课题没有严格按照预定计划执行,对课题执行和预期结项没有足够的重视,重立项,轻过程,无成果,没效果。

3.界限不清楚。在学校实践中,部分教师认为观课、磨课、评课、案例分享、期刊阅读、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优质课竞赛、问题讨论等学校开展的常规教研活动就是教育科研活动,基于学校考核等原因,大家参与也很积极。其实,这是没有搞清楚常规教研与教育科研的区别。教育科研包含这些内容又高于这些内容,偏重将这些内容系统化、理论化、文本化,体现高度归纳、浓缩和升华;它的研究结论要超越教研的经验层面,从而更具有理论性与推广性,研究方法有别于常规教研,更加讲求科学性,研究过程更加注重严谨性。

4.“成”“效”不区分。“成”指成果,“效”指效果。较多的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后,在做成效评估或做结项材料时,往往混用了成果与效果,关注了影响较小的效果,而轻视甚至忽视了影响较大的成果。作为中小学的偏重于应用性研究的教育科研,其效果主要指研究过程中该研究所产生的影响,即“研究的结果怎么样”,偏重于外在的感性表现,通常以典型材料加以展现,强调拟解决的研究问题已得到解决,影响范围较小。其成果主要指“研究的结果是什么”,既可以是概念、原理、原则等理论成果,又可以是具体的操作策略、模式、方法、路径等技术成果,可迁移、可推广,影响范围较大。

(四)引导广大教师消减“三论”负面影响

1.破除无用论。教育科研过程是在研究假设的指引下、操作自变量、观察因变量、力所能及地控制无关变量的实践过程。一些缺乏“下深水体验”经历的人,常常夸大无关变量的负面影响,认为教育科研“模仿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把本来神秘而复杂的教育肢解成可以控制的单个作用的因素和要素,教育的事实和现象被简单归因和确定”,这样的教育科研是假科研,是无用的科研。持这种片面理解者在一线中小学教师中大有人在,位居教育管理岗位者也不在少数。一线中小学教师影响相对较小,如果一个校长持这种观点,其影响就不可小觑了。某校某骨干教师申请并成功立项了一个省级重点规划课题,在准备开题时恰逢该校新校长到任,该校长直言“搞个什么课题嘛,把书教好就是了”;再如,某地某位校长坚持认为,学校的课题主持人,只能是校长,老师的精力要用起来教好学生,不必在所谓的课题研究上浪费精力、做无用功……诸如此类的认知,均不利于科研工作的良性开展。

2.消减功利论。为了纠偏职称评审中的过分看重课题、看重论文的做法,国家大政方针做了微调,从文件上降低了边远农村中小学教师评职时的论文与课题的要求,这本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之举。可这本“好经”在一线有的地方,有被念歪了的可能。受上述“无用论”的影响,极少数中小学校长根据其文件精神,觉得评职不需要课题、不需要论文了,就轻视甚至忽视课题与论文对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作用,只重视安全工作与课堂教学工作,绝口不提或偶尔敷衍一下教育科研工作,或者玩口头上说说实际上不支持的把戏,对教育科研的良性生态造成了负面影响。再如,某地主管部门出台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量化考评指导细则”在“科研业绩”中做了如下规定:“1.常规教研。常规教研考核近3学年每学年按优秀、良好、合格分别计6分、5 分、4 分,不合格的不计分。2.课题论文。任现职以来,由本人撰写的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论文发表计1分;获市级及以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教育学会一等奖计1 分,市二、三等奖,区(县)一等奖计0.8 分,区(县)二、三等奖计0.5 分;教科研课题结题评审获等级奖的主持、主研人员,按国家、市、区(县)分别计3 分、2 分、1 分。论文发表、获奖与课题成果,每项取最高值各计1 次。”该“指导细则”导向的科研业绩,第一板块是“常规教研”,获得优秀可计6 分,一般而言最少也可以挣到4 分,第二板块,最多也就得5 分。但要获得这5 分,对一线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确实是难上加难。姑且不说“常规教研”是否等于“科研”的问题,但凡参与过课题研究者均知道,一线中小学教师能够立项到区(县)级课题都不容易,立项到省(市)级课题很难,又遑论国家级课题。而该“细则”要求是“结题评审获等级奖”,不是立项,而是结题,不仅仅是结题,而且结题后还需要获等级奖,这样的要求也确实不一般。这样的指向,当然难以调动起广大一线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更新文章论。教育科研工作,大多以项目或课题为载体,这是不争的常识。受“无用论”的影响,再加之部分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者没有亲自下深水参与课题研究,对教育科研过程缺乏亲身体验,持“课题研究就是写文章,写文章就是复制粘贴”观点者大有人在;持“课题研究是假的,发表的论文是没有用的”观点者也大有人在。其实,按常规而言,教育科研的过程依次为四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环节:起始环节,科研课题的确立;基础环节,文献的查阅与获得;实施环节,科研假说的构建与验证;收获环节,科研论文的撰写。科研论文的写作,一定要有前三个环节的基础,才能写得出真实的论文来,远不止复制粘贴那么简单。再说,写作是思维的外化,精于工作写作的人,对工作思考的深入性、条理性、学理性、系统性,一般而言均会强于不会写作懒于写作的人。因此,更有效的做法是,进一步实化教育科研过程的指导、管理与考核,让广大教师在教育科研的实践过程中主动“做”出论文来,以进一步提高教育科研论文写作的价值性与其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促进性。

二、科研规划能力

科研规划能力是指在了解、掌握相关科研信息、对本校需要解决的现存问题和主客观条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学校的科研工作如何开展、进行整体构思和设计的能力。实践过程中,可从问题规划能力、选题策划能力、资源计划能力三个方面予以加强。

(一)问题规划能力

课题始于问题,基础教育科研工作主要是基于问题破解而展开。综观目前的中小学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没有规范的课题管理部门立项课题的学校有相当数量的存在,没有课题研究计划更没有像样的科研规划的学校也不在少数,此之谓缺乏科研规划意识。

在有一定级别、一定数量研究课题的学校中,属于自上而下的课题指南中的与学校实际需求相差较远的课题有之,属于上级业务部门分配的课题有之,看到哪个课题时髦做哪个、哪个课题级别高就做哪个的跟风课题有之,基于学校真实问题的真实需求的课题反而没有,或者无暇顾及,此之谓盲从规划或缺问题意识的规划。

针对上述无规划或无问题意识的规划,作为校长或科研分管领导,必须提高自主科研规划意识,沉下心来把问题之脉、谋破解之策。必须静下心来思考: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面临的核心问题到底是些什么?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要先研究什么问题后研究什么问题?要通过什么方式来研究自己学校的问题?

(二)选题策划能力

有了清楚的问题以后,如何有效地将问题转变为研究的选题,这就需要选题策划能力做支撑。科研选题策划是学校科研规划的核心部分。科研课题的选择关系着学校的具体研究方向与内容,必须做好顶层设计与总体布局工作,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统筹协调、督促落实。学校可以结合如下几个策略进行科研选题策划。

1. 依据学校育人目标选择核心课题。学校育人目标是统领学校全面工作的核心,依据学校的育人目标展开教育科研工作,能够有效促进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课题不在多而在精,从长远发展来说,学校应选择能够统领学校整体发展的研究课题,据此策划系列化的子课题,将系列子课题的研究任务落实到各组织各部门,系统深入开展研究工作。以统领全局式的科研课题作为学校整体提升的切入点,使科研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校的整体性变革与发展。如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基于“一切为儿童”办学理念确定了培养“现代小公民”的育人目标,实现这一育人目标需要课程目标、课程类型、课程内容等做支撑,据此开展市级课题“校本课程的完善中促进小公民素养个性化养成的实践研究”,建立起了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五指+”课程体系。为了评估该研究的成效,又接着开展了“基于信息平台的体检诊断式学习成效评价研究”,从确定评价模块和维度、制定可操作的检测设计、开展检测并反馈分析数据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以此保证“校本课程的完善中促进小公民素养个性化养成的实践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2. 依据学校优质基础选择前沿性课题。基础扎实、科研成果较丰的学校,同样会面临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了突破发展的瓶颈,进一步提升学校发展的高度,在选择科研课题时,应在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尽可能追踪国内外中小学教育领域中比较前沿、新颖的问题,做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前沿引领者,以此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与知名度。诸如重庆市开州区汉丰第五小学,目前已经取得了教师100%有科研成果在省级获奖、100%有经验论文公开发表、100%有区县级以上科研课题、学生100%合格的教育业绩;教育科研上,基于“天天阳光,天天向上”的办学理念确定了培养“健康+阳光+卓越”的育人目标,开展“以学教研写丰富学校文化内涵”的行动研究,现已在“办学理念统领学校文化”方面结题了市规划办的“基于核心素养的阳光大阅读校本课程实践研究”等5个课题,在“环境文化显现学校文化”方面结题了区社科联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等8个课题,在“课程文化特色学校文化”方面结题了市规划办的“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研究”等20个课题,在“课堂文化体现学校文化”方面结题了区级规划课题“基于阳光教育的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研究”等9 个课题。在上述四个100%的教育业绩与市、区两级的近50 个课题结题的基础上,学校目前要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就需要有一个高品质的前沿性的科研课题做引领。

3. 依据学校现有条件选择发展性课题。基础相对较薄弱、科研整体水平一般的学校,做引领科研前沿的课题显然力不从心。对于中小学来说,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也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因此,在策划研究课题时,此类学校可以着重考虑如何通过科研课题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这一根本问题。应重点分析造成本校教学质量低的原因有哪些,其中哪些方面通过研究是能够得以解决的。在此基础上,选择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本校的研究课题,如在小范围内(个别学科、个别班级)开展研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并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资源计划能力

开展科研工作,肯定需要人、财、物、设备设施等资源,但第一位的资源是“人”,即“由谁来做研究”。要提高学校科研人力资源的建设能力,可实施“整合+培训”的策略。

“整合”指有效统整校内校外的科研人力资源。既要深度挖掘校内资源予以统筹整合,从中选树典型引领示范;又要根据研究需求有效整合校外专家资源,为我所用;还可以将校内的典型与区域内的科研专家结对,让校外专家引领校内典型,并通过校内典型更好地发挥示范作用。

“培训”指教师科研能力提升专项培训。具体方式有三:一是普适性培训,在学校做好顶层规划的基础上,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育科研理论、知识、方法培训,提高教师理性地“知”的水平;二是专项性培训,以某一研究课题为载体,在起始环节、基础环节、实施环节、收获环节分别展开有效选题、文献综述与运用、假说的构建与验证、成果的提炼与论文的撰写等专项培训,提高教师有效地“做”的水平;三是实践性培训,通过有效的顶层设计,有意识地设置基于学校发展核心课题的若干子课题,明确研究目标、研究任务、研究期限、研究经费,对校内科研典型给位子、搭台子、指路子、压担子,要求他们自己组织研究人力,在规定的期限内按照既定的研究目标完成研究任务,使其在研究实践中增强研究的兴趣与研究的信心,收获研究的成果与研究的能力,提高教师快速地“成”的水平。

三、科研管理能力

科研管理能力是指校长通过协调学校各方面关系,制定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创造一个适合学校科研开展的环境,使学校教师的智慧能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从而使教育科研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能力。实践过程中,可从机构制度运作力、知识体系储备力、规范研究操控力三个方面予以加强。

(一)机构制度运作力

运作主要指建立、完善、运行。机构指校长要有效理顺并持续优化教育科研机构与教学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精确其各自的职责职能,从而建立一个充满活力、高效的科研管理机构。制度既指建立起理顺学校教研与科研的有效管理制度,同时也包括有效地运用上行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来有效地管理、督导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

可是,现状不容乐观。学校没有教科室,没有教科室主任,科研工作窄化为各级各类的课题申报,从申报到研究到结题都是个别人在加班加点地做文字材料,课题申报时有某人在册而他一点儿事情都没做,到结题时不让他享受主研资格他还要吵闹不止……诸如此类的不正常现象大量存在,解决该现象背后的问题,需要建立、完善、运行有效的机制。

(二)知识体系储备力

教育科研管理在本质上是知识管理的过程,即知识的积累、创新、传播、储存过程。这种管理包括个人的与共享的两个层面。

1.个人科研知识的管理。主要指个体自身的科研知识的积累、内化与输出。这种知识管理包括常识性的知识储备,诸如,教研与科研的联系与区别,教育科研与校本研修的关系,选题与问题的关系,教育科研与自主专业成长的关系,课题的开题管理、中期管理、结题管理、资料管理、经费管理等。然而,目前的现状是,在一线中小学的科研管理者队伍中,能够清楚、明白地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教研与科研、教育科研与校本教研、选题与问题之间关系的真得不多,能够知道课题研究的开题、中期、结题、资料、经费管理规范的真得较少。广大教师在这方面的知晓度,那肯定就更小了。当务之急是,要想方设法让广大教师具备起前述的常识性科研知识。

2.共享科研知识的管理。从促进学校的科研发展角度来讲,校长尤其要重视共享科研知识管理体系的建设。在科研管理过程中,把那些已经被人所掌握、理解和运用的关于教科研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应通过构建学习型学校制度,通过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教学活动及沙龙讨论等知识共享活动,促进教师的不断学习和彼此之间的知识共享;通过组织成员间的人际沟通和深层对话,促进教师之间的知识交流、共享,增进彼此的信任感,强化团队精神,促进知识在学校范围内快捷、迅速、主动地分享交流;培育教师知识共享的价值观和团队精神,打造研究共同体,有效提升全体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校的科研质量。

(三)规范研究操控力

从存在形态来说,中小学教育科研应该是学校式研究而非学院式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有计划的教育研究活动,解决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更符合教育规律,更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其特质在于教育科研必须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遵从研究的基本规范,走应用研究、校本研究、行动研究为主的学校科研之路,并将应用研究、校本研究有机地融入行动研究之中,彰显行动研究的特色与价值。

可是,目前大多数中小学的科研工作却缺乏应有的基本规范,盲目、随意现象比较明显。以行动研究为例,从行动研究引入中小学以来,几乎每位校长或教师在提到自己的教育科研课题时,都表明自己所做的研究是行动研究。一些学校把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作研究过程,把经验总结当作研究成果,这样的行动研究不符合基本的研究规范——既没有明确的研究问题,也没有系统的研究过程,更缺乏基本的科学的研究方法。这样的行动研究,成为只要行动不要研究的借口。很多教师对此也感到无比困惑:“没有搞研究之前,我们也是这样做,现在只不过把日常教学过程包装成了研究过程,这样的研究是研究吗?”因此,学校科研管理工作,必须也应该导向、督促广大参研教师具有明显的规律意识与规范意识,研究行为符合基本规律与主要规范,这种规范还包括操作流程与程序规范,从而让研究成果基于规范操作而产生并具有更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运用价值。

四、科研示范能力

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教育家型校长办学的呼唤,校长负责制治理改革的要求,均需要校长由经验型校长向研究型校长转型。说破嘴皮子不如做样子,校长如能做学校教育科研的带头人,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并带动教师投入教育科研工作,既有助于学校教师科研水平与科研能力的提升,又有助于校长角色的成功转型。

要真正掌握游泳的本领并增强指导别人游泳的能力,亲自下水去实践才是王道。要增强学校科研领导力的示范引领能力,校长包括分管的校级领导必须也应该亲自下深水做科研。目前,不少校长包括分管的校级领导认同并倡导科研兴校,但亲自下深水做研究的却也不多。

所谓“亲自下深水做科研”,主要指校长包括分管的校级领导不仅做科研课题的主持人,积极组织调动教师完成科研课题,更要亲自参与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从研究课题的选择到研究方案的设计、开题,再到研究过程中的听课、评课、反思、研讨,再到结题、深化研究与推广运用。

试想:校长包括分管的校级领导亲自下水破解真问题,用研究的方法去开展真研究,实实在在地行动,实实在在地反思,实实在在地转化,实实在在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想想那场景、那效果,定将是非常美好的。▲

猜你喜欢
科研工作课题教研
“海南乡村振兴与数字治理实验室” 辐射带动我校科研工作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西安航空学院第二届科研工作会议召开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
实现党校科研工作“四个服务”目标的几点思考——以昌吉回族自治州党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