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小语文衔接:发展核心素养不可或缺

2019-01-31 18:23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18期
关键词:伯牙文言文人文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小学)

关于初小语文衔接,早有不少专家、教材编辑者和一线教师从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给我们“支过招”。由于教育哲学、价值定位、人文视域等方面的迥异,初小语文衔接所开出的花花果果,也就不一样。如何让初小语文衔接更接地气?如何让初小衔接在发展核心素养视角下发挥最大的正效益?通过实验,我们认为,注重整体把握、人文滋养和拓展延伸,或许能在初小语文衔接之路上走得更为稳妥。

一、不仅仅是文体背诵,更是整体把握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中进行“词语解释、段落大意、写作背景”等背诵的现象比比皆是。表面看,其学习氛围是那么浓厚。然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标准的这一提法尤其适合于初小衔接。初中阶段,文章更长、阅读量更大,更需要整体把握,而不在于“支离破碎”;在于全面领悟,而不在于单句背诵。在小学高年级时就教给孩子们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必将为初中语文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六年级《伯牙绝弦》是进行初小语文衔接的典范之作。因为文言文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仅仅是陌生领域,更是一个难点。在初中,孩子们会接触到大量文言文,因而,学好《伯牙绝弦》意义重大。教师在教学《伯牙绝弦》时,针对课文中的“善”字,设计了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课文中的‘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教师把看似寻常,极易忽略的“善”字拎出来整合全文,整堂课只围绕“善”字整合全部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反复咀嚼、感悟和品评,在入境中入情,在品文中入心。

不仅仅是《伯牙绝弦》,其他如《只有一个地球》《唯一的听众》《小抄写员》等文章,均可以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对教材作一番裁剪,择其精华设计微问题,达到以少胜多、以“整”取胜、整合全文的效果。这种方法和能力萌芽于小学,滋补于初中语文课堂,正是初小衔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高年级语文教师应该做精做细这一环。

二、不仅仅是技能技法,更是人文滋养

小学阶段注重孩子们的字词和阅读基本功,无疑是对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孩子们的人文滋养,更不能把这一任务推迟到初中阶段。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师,应把“注重人文滋养”当作初小衔接的一个基础性工程来抓,既要注重技能技法的习得,更要注重人文生态的滋养,为孩子们在初小衔接之路上走得“精神抖擞”而奠定基础。

仍然以《伯牙绝弦》的教学为例,打开课文,扑面而来的不仅仅是知识,也有情感的缕缕清风。教师引领学生在反复品读过程中,注重“善哉,徐徐兮若清风”“皎皎兮若明月”的迁移运用,使学生意识到友情和知音的可贵:一个善鼓,一个善听,只有知音才会如此默契……引导孩子们深入到文本的血肉脉搏深处,在“我遇到知音时会怎样”的印证中滋养品性,比之传统意义上的块状分析更有情感力量。

“爱心、奉献、恕与爱、责任与利他”等精神层面的润泽决不能滞后,应该在孩子还懵懂之时就播下品性纯化的种子。这样的种子播撒在小学阶段,必将于初中阶段开花结果,而这不正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教育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吗?

三、不仅仅是拘囿文本,更是探究延伸

小学阶段应该是“一课一得”,而初中应该是“一课多得”。“从人文出发,不脱离学生实际,有所拓延,才是语文教学之道”。早早把这种“大课堂”的框架感植入孩子们的头脑深处,对于孩子们到初中进行大阅读乃至进行更广意义上的探究延伸是很有必要的。基于此,引领孩子们与古人对话,连接古今、接通中外,应该成为核心素养背景下初小衔接工作的一个基本思路。

《伯牙绝弦》的学习进行到最后,可以进行以下探究:

1.多媒体出示资料: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三尺瑶琴为君死!”

2.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

3.让学习较好的学生把文言文《伯牙绝弦》改写成一个500字左右的白话文。

从伯牙的“遗歌”到冯梦龙的追忆,再到白话文的改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由此及彼”,更是实践中的“由根生干,由干生枝,由枝生叶”;不仅仅是知识上的补充,也是孩子们视域上的扩大,更是孩子们精神生命的拓展。这种“补充、扩大和拓展”正是初小衔接工程中所应该特别倡导的视点之一,更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所不可或缺的。也许,从小学到初中,孩子们所应该具备的一些看书论人的因子以及与此相关的无线可能性和创造性,都隐涵在这种课内外关系的重建中。

猜你喜欢
伯牙文言文人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伯牙鼓琴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知 音
高山流水
会背与会默写
人文绍兴
伯牙:自然是最伟大的老师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