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如何走出就业导向的认识误区

2019-01-31 16:45
职教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升学中等职业导向

21世纪以来,以就业为导向逐渐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导办学理念,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指导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一系列成就。然而,在新时期,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正面临着日趋严峻的挑战。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少人没有深刻领悟就业导向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在当前阶段,仍然有必要进一步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需要注意的是,关于如何进一步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是一个牵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复杂工程,不能就教育问题本身谈教育,也不能就改革本身谈改革,而是需要进行系统的教育内外部改革。

一、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理念诞生的历史背景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明确提出:“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自此以后,我国进一步明确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

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办学理念的提出,主要是源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生存困境。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日益缩减,并出现严重的生源危机。实际上,中等职业教育之所以陷入困境,主要有下述三大原因,这就倒逼其不得不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一是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随着1999年中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中阶段学生获得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学生在高中阶段开始更倾向于选择普通高中教育。二是中职招生政策的调整。中职招生经过并轨改革之后,由于“统招统配”制度的彻底废除,加之实行全面收费的政策,中职学校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大幅下降。三是中职毕业生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长期以来,在“升学导向”之下,中职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得劳动力市场中技能供需不匹配现象格外严重。

在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办学理念之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一系列成就。一是丰富了职业学校的办学主体。中等职业教育办学不再只是学校内部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不同类型的行业、企业加入到职业教育办学中来。二是提高了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性。职业学校的课程建设不再是普通教育的“压缩饼干”,逐渐改变了过去的学科导向课程体系,并探索出以实践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三是建设了一支强有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不仅能够开展扎实的理论课教学,而且能够胜任系统的实践教学。四是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无论是学生的对口就业率,还是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二、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认识误区

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发展理念开始受到越来越大的质疑。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当前否定“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声音,就会发现这些观点并没有真正把握“以就业为导向”的真正内涵,对这一理念的认识存在以偏概全的嫌疑。

(一)以就业为导向被简单地理解为以就业率为导向

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并非仅仅意味着以就业率为导向。就业与就业率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如果将就业导向简单地理解为就业率导向,容易造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片面化、工具化与极端化。也就是说,在实践过程中,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时常受到曲解,不少人将职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并将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评判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唯一决定性指标。实际上,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并非是“单向度的技术人”,而是“完整的技术人”。只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才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前景,也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1]。

为了追求毕业生的高就业率,不少职业学校与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计划。所谓订单培养就是人才培养单位与相匹配的企业之间,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结构签订人才培养合同或协议,协议中明确规定双方利用自己所持有的资源,通过相互合作对人才实施培养,经过双方培养的人才最后到参与培养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直至就业。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并未取得应有的效果。比如,2010年9月,河南省教育厅曾下文省内各地职业学校,要求各学校动员、组织二三年级的学生到富士康进行顶岗实习,以“保证富士康集团正式落户河南、年内批量投产后有充足的高素质员工队伍”。但当学生进入富士康实习之后,才发现所学专业与岗位相关度并不高,而且所做的都是一些机械性的重复工作,并未能在实习过程中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另外,在这种单向度的就业率导向下,职业教育发展的“空间”与“时间”都被大大压缩。在职业教育发展“空间”方面,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强调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将职业教育变成了单纯的技能教育,而且,与对硬技能的重视相比,对学生软技能(主要表现为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明显不够重视。在职业教育发展“时间”方面,如果仅仅将职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那么很容易造成过多的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重点放在职前阶段,而忽视对于人才成长至关重要的职后阶段。

(二)追求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必然会忽视学生的个性生涯发展

在不少人看来,以就业为导向更多地是考虑到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而没有关注学生的生涯发展问题。在新时期,如果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必然会损害学生的利益,不利于学生长远的生涯发展。

实际上,从本质上讲,对这一问题的争议源于对职业教育两大功能的反思。从服务对象上看,职业教育主要具备两大功能,一是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二是服务于人的发展。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价值取向的职业教育更加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其逻辑思路为,通过职业教育带动学生就业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率的提高;而以服务于人的发展为价值取向的职业教育更加强调以生涯为导向,其逻辑思路为,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人的生命价值,提升人的生活品质,彰显人性的光辉,最终促进人的个性化发展[2]。上述争议的发生,必然会带来就业导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与生涯导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关系的讨论。也就是说,就业导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与生涯导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究竟是一种“水火不容”的关系,还是一种可以“和谐共生”的关系。

总结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不难看出,就业导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与生涯导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完成可以“和谐共生”。以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德国为例。德国在小学四年级时,就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分流,一部分学生进入职业教育序列学校就读,另一部分学生则继续在普通教育序列学校就读。但这种分流并不意味着,学生未来的生涯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在教育分流之后,学生会进入两年的定向期。如果在这期间,学生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就读职业教育,在经过科学的考核之后,有机会重新回归普通教育序列。在随后的不同教育阶段,学生都有机会在两大教育体系实现有效的教育转换。此外,德国致力于培养世界上最好的技术工人,并为培养技术工人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在德国,技术工人不仅拥有很好的工资待遇,而且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更为重要的是,在完善的制度保障之下,技术工人能够在其职业领域不断“进阶”,其地位甚至能与大学教授媲美。反观我国,主要问题并不在于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而是我们并没有为二者之间的“和谐共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制度环境和社会制度环境。因此,与其纠结于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不如更加关注教育制度与社会制度的创新问题。

(三)升学热潮背景下没有必要再继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为了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断头”局面,我国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逻辑起点在于促进学生生涯的多样化发展。为此,中央出台了不少相关支持政策,比如针对中职生的中高职衔接、中本贯通政策,地方政府更是将中高职生升学体系的建设当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任务来看待。

对中等职业教育而言,升学热潮所带来的影响显然更大,也更具有代表性。从条件上看,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日益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升学也具备了更多的可能性。在中等职业学校升学与就业比重调整之后,个别地区的升学比例甚至会超过就业比例。至此,又有人提出,既然学生对升学的需求越来越多,而普通高中在帮助学生升学方面更有优势,不如扩大普通高中规模,压缩中等职业学校规模。也就是说,没有必要再坚守高中阶段普职1:1的比例底线。

实际上,之所以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衷主要在于促进学生生涯的多样化发展,打通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上升通道,将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继续教育体系紧密联结起来,破解教育体系与劳动体系的分隔局面。即让想升学的学生能够有机会升学,想转学的学生能够有机会转学,想就业的学生能够实现高质量就业,想参加职业继续教育的学生能够有机会返回到学校教育体系。

表面上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上升机会,但我们不禁要反思,升学一定意味着更好的生涯发展吗?升学和就业是完全对立的吗?无可厚非,在职业学校学生升学通道打通之后,职业教育形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职业教育吸引力也比以往增强了不少。但是,我们也需要理性地看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顶层设计的初步完成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在没有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运行问题解决的前提下,即使是学生实现升学也不见得就能获得更好的生涯发展,单纯依靠升学并不一定能够大幅度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首要目标是要形成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次才是打通各层级职业教育的隔阂实现内部的协调,也就是说让学生就业并“就好业”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首要目标,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升学机会仅仅是次要目标。升学和就业不是完全对立的,升学是为了让学生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从而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就业是根本,升学仅仅是一种途径和手段。

三、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重点

新时代,必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力度,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多个层面制定切合实际的行动框架,并将政府、企业、行业、职业院校等各利益相关者都动员起来,发挥各大主体在职业教育改革中的合力作用。

(一)完善顶层设计,探索开发中国特色国家资格框架

顶层设计的完善,可以为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提供强有力的体系支撑。为了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必然需要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资格框架,从而搭建起不同教育体系之间沟通的桥梁,以及工作世界与教育世界之间沟通的桥梁。正如有学者所言,职业教育有效运行及其保障的顶层设计,其构建和完善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3]。在我国,虽然早已建立起系统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但是二者由于分属不同的管理体制,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衔接沟通机制。而且,在没有国家资格框架保障的前提下,技术技能人才的生涯“进阶”之路并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要建立明确的教育体系等级制度,另一方面,要建立系统的技术技能人才“进阶”制度。对于前者,可以参考由国际通用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根据2011年最新版的分类方法,教育体系可以确定为8级,相应的,就需要确定8级的教育资格。对于后者,则可以参考改革开放以前在我国实行过的8级工制度,相应地,也需要确定8级的技术技能资格。如此一来,就可以将教育资格与技术技能资格整合到统一的国家资格框架之中,从而实现教育世界与工作世界的有效沟通,进而为深化落实就业导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二)加强市场调研,建立区域层面岗位供求信息机制

大数据时代,信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更是瞬息万变,使得信息的经济价值凸显无疑,及时准确地掌握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具体到职业教育领域,如果职业教育资源市场信息体系不健全,独享信息的一方可能垄断和操纵市场,职业教育资源要素就不能得到自由的流动,自然也就无法达成互利双赢的局面。作为一种跨界教育,职业教育跨越了企业与学校,跨越了工作与学习,一句话,它跨越了职业与教育的疆域,因此,职业教育不能只是在“围城”中办学[4]。只有进行有效的劳动力市场调研才能使职业教育办学更有科学依据。为了进一步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必须大力加强劳动力市场的预测工作,并建立起区域层面的岗位供求信息机制。在目前情况下,大多数职业学校所进行的市场调研,都是从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的。而在同一区域之内,往往存在不同类型的职业学校。而且,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微观特征,职业学校也很难准去地把握。这就容易导致职业学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出现盲目跟风的现象,而其所培养的人才也很难真正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既然基于学校层面的劳动力市场预测很难保证其有效性,那么就需要探索区域层面的劳动力市场岗位供求信息机制。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在进行劳动力市场预测时要深入到岗位层面,分析岗位的差异、技术要求、劳动生产率等相关变量,而不能停留在唯“GDP”论的经济层面,否则很容易陷入预测陷阱[5]。不仅无法为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提供科学依据,甚至有可能会带来误导。

(三)落实教学标准,明确技术技能人才独特培养规格

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劳动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如果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那么将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是课程建设中最为基础的方面,专业教学标准体系的建设情况是评价一个国家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水平重要标志[6]。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取得显著的进步,如今已经开发了230个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以及410个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为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提供了重要的参照依据,这意味着中等职业教育将彻底改变过去参照普通教育办学的传统习惯。需要明确的是,国家层面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只是指导职业学校办学的基本文件,而非最高文件。为此,必须在把握国家层面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上,在区域层面、学校层面进行探索创新,尤其需要以此为标准确定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在以往,我们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描述较为宽泛,即笼统地将其表述为“技艺性强的操作人员”、“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等。实际上,如果不对技术技能人才所需要掌握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做深入分析,将很难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落地。在行业与企业专家的共同参与下,学校开展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开发工作,可以确定更符合市场需要的教学内容,进而开发出更具实用性的课程体系。

(四)拓宽学校功能,实现学校职业教育办学平台化

为了进一步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要探索更为多元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尤其是要推广平台办学模式。从根本上讲,将学校办成社会服务的平台,其目的在于重构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破解学校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局限性。与平台化的职业学校办学相比,传统的办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导致职业学校办学无法满足经济社会的最新发展需求。伊万·伊里奇认为,我们必须将目前对于各种新型学校的探索,转变为对那些在制度上与学校截然相背的教育渠道的探索,即探索能够增加每个人的机遇的各种教育网络(educational webs),这种机遇使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成为学习、共享及互助的阶段[7]。基于这一基本理念,平台化办学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为了顺应职业教育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探索更为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上海商贸旅游学校成立了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并以此为平台向社会提供培训服务。多年来,学校依托商贸财经和航空旅游两大专业优势及便捷优质的现代商贸实训中心场地资源,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满足本地技能人才需求为宗旨,积极开展商贸金融、旅游烹饪、创业能力等项目的社会培训,重视发挥商贸旅游特色专业的引领作用,服务对象拓展到本地企业员工、下岗失业人员等各类人群,从而实现了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有机衔接。此外,学校还开展了各类国家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建立了独具特色的职业体验中心,通过深化、固化与细化课程项目,开发出适合各类人群的培训课程。在这种平台化的办学模式之下,学校得以将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贯通起来,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整合起来,真正打通了教育世界与工作世界沟通的桥梁。

(五)深化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

就人才培养过程而言,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明显不同于其他类型人才,它更强调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这也是就业导向中等职业教育理念对职业学校办学的内在要求。就职前阶段而言,由于职业学校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体,此时需要企业加入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来,密切配合职业学校的培养工作。如果说显性知识可以通过学校课堂讲授来获得,那么以经验为代表的隐性知识却未必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与职业学校教师相比,企业对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无疑更为熟悉,尤其是具有极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因此,在职前阶段需要企业深度参与到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教学大纲研制、实训实习中来。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行为得不到制度层面的保障,那么将很难实现对人才培养过程的深度参与。就目前阶段而言,比较现实的选择是,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正如有学者所言,如果学徒系统是基于强大的制度安排的,并且适应劳动力市场及其不断变化的需求,那么它就有巨大的潜力来培养不同类型的中等水平技能[8]。

猜你喜欢
升学中等职业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招生考试工作日程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考生体格检查表
“偏向”不是好导向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