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促进高职院校生态发展的功能探究

2019-01-31 14:34李德平
职教论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生态

□游 艺 李德平 高 莉

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体量大、发展快,具有一端系着教育,一端连着产业的独有特点。 全国教育大会重申高等教育既要“仰望星空”,也要“低头拉车”,强调职业教育发展要在立足教育根本任务前提下,面向市场、服务发展,进一步培养具有奋斗精神、创新思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胜任“中国智造”产业链的高端人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简称“职教20 条”)指出,职业教育现代化关系到教育现代化, 要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拓展就业创业本领。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在助力高职院校深化内涵建设、提升育人质量和创新发展机制上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生态发展的现实状况

(一)高职教育生态的构成

“生态”(ecospecies)原意是指物种与它的生存环境的全部关系。上世纪60、70年美国教育生态系统研究开始, 主要关注学校与其它教育者之间的“联系”、“遗传”和资源协调关系。至80年代在我国兴起,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其研究旨趣在于解决高职教育教学与环境的关系与协调问题[1]。

我国高职教育生态环境系统包括宏观系统、微观系统。 部分学者还提出了存在学科生态(方莹,2009)、知识生态(詹湘东,2012)等中观系统。 教育生态理论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落脚点在课堂改革和学生培养(周培植,2008)。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生态系统形成了多类型、多层级、多区域、多特色格局(邢运凯,2012),具有完整性、开放性、持续性特征(丁钢,2014)。系统构建应注重生态位、生态链和生态化,提倡素质能力并重,将通识能力、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纳入高职知识生态(付义赣,2014;高涵,2014;蒋新萍2014 等),形成“专业链—产业链”、“课程链—技术链”、“能力链—人才链”和“服务链—价值链”校企一体生态链(孟祥玲(2010)。进入新时期,还应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重大战略,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职生态,储备创新创业主力军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陈诗慧,2018),加快构建关联性、共享性、自治性的高职创新创业共同体主张(齐立辉,2018)。

综上, 我国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由宏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微观系统组成的嵌套模型,包括外层的环境因子(政策、社会、行业)、文化因子;中间层的管理与服务因子(高职院校本身、企业)、学科因子,以及内层的教学因子(教师与学生)。 其中,内部因子是核心生态因子,生态系统平衡取决于内外部因子的协同互动。

(二)当前高职院校生态发展的困境

一是生态系统的短暂失衡。在高职快速扩张的进程中,出现过生态失衡困境,导致师资、制度、机制、课程等存在一定不足。长久以来,我国高职院校规模扩张快、外部机制发展不够及时、院校自身定位不准、缺少生态发展考量,导致高职院校发展对本科院校的模仿性强,发展趋同现象严重,背离了高等职业教育应有的题中之意,弱化了高职院校本身的核心竞争力。 邢运凯(2013)指出,高职院校管理能力与教师共创价值能力、与地方行业的合作共生能力、对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参与市场的主动竞争能力等,这些原本体现高职错位发展、优势进位的核心竞争力指标目前都逊于其它教育实体。张健(2008,2009)刘丽芳(2009)、侯长林(2009)、王振洪(2012)、胡林凤等(2018)等人以生态位为基础反思了这一现象,认为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存在生态竞争关系,产教融合中存在生态系统畸变和组织异化现象,回归生态位是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

二是内部因子培育不充分。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行业发展融合度还不够紧密;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目标有的偏离,人才培养还不能紧密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师资配备不能满足校企融合的需要,毕业生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不高、师生创新意识不足、学习和竞争意识不强。 岳昌君(2018)指出高职院校的专业性、技术性培养定位,以及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和做法使得高职院校就业落实率在各层次毕业生中最高,但就业满意度最低。新时代和新发展要求都“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有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人才培养恰恰在这些方面出现短板,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不符,表现为“能力结构错位””[2]。

三是生态系统内外交换不协调。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功能还没有完全实现,自身定位没有完全围绕培养市场、行业所需“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出现内外部生态因子间的断裂;内部发展格局相对还较为封闭和条块, 与外部产教融合机制契合的不紧密,师资队伍、人才培养中企业功能缺位,既没有形成良好的高职教育生态位,也没有完全构建起与企业、行业、地区互动的生态环境。“补齐短板、优化结构”、 提升高职教育服务能力成为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具体落脚点还是为谁教?怎么教?和教什么? 这一些关键问题。

(三)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生态需求

教育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对教育生态纵览主要包括生态位、生态链、生态化三个视角[3]。 就生态位而言,指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在整个国家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既包含教育本身的系统,也包括环境系统[4];就生态链而言,指在教育系统中,高等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类型发生的磁频共振效果;就生态化而言,指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态势。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教育成为实践和育人趋势,必然需要发挥应有的生态功能,但当前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2017年,全国高等教育院校规模2631 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1388 所,校均规模6662 人,占据了高等教育半壁江山。早在2014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就指出,现代职业教育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和发展实体经济的必然选择。在大国发展、创新战略的新背景下,高职教育生态需要晋位升级。

一是巩固产业升级的生态位不断进级。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开宗明义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高等职业教育是促进国家迈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 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缓解就业压力的时代责任担当者。 为此,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战略, 扩招100 万高职学生。 二是体现教育结构完整性的生态链不断强化。高职教育要注重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统筹应用型高校与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构建职业教育的“立交桥”;要实现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转型,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从1996年《职业教育法》规定的“具有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人才”提升到“具有就业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三是探索自身功能的生态化定位更准。 “职教20条”提出“要从课程、师资、平台、保障方面扭转职业教育“二流教育”的形象,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建立现代职教体系。

二、高职院校的生态功能需要创新创业注入活力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有助于激发师生活力

教师和学生作为学校生态系统最基本组成部分, 对整个生态系统功能发挥产生最直接的影响。高职院校新的百万扩招计划随即带来的将是现有教师队伍存量不足与学生日益增长的能力需求之间的矛盾。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有助于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通过开展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新创业竞赛,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自主钻研,形成问题导向意识,促进“创客”精神和文化形成,真正实现“知行统一”、“做中学”的育人目标;其次,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开放课堂、校企合作,鼓励师资结构的多元融合,创业导师与学业导师的联合培养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学校-市场”的良好衔接,早早树立市场思维,明确职业规划与目标;再次,创新创业课堂的灵活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创业提倡小班教学,教师授课多采用游戏式、案例式、模拟式、讨论式等翻转课堂授课方式,新的教学方式进入有助于从教室布局、信息管理、教学组织、教师能力结构方面打破封闭格局,扭转当前高职院校演示式为主的单一授课方式。

(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有助于构建育人合力

“实践性”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灵魂和内核,实践教学的优点是让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更加具象化,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领会和建构自身知识体系,形成自我认知、自主学习和自我革新知识的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育人目标就是为学生种下“不断自我发问”和“自主改变”的种子。 学生通过参加创业竞赛类、训练类课程,反思专业技能学习的不足,对标学业找准自我定位和差距,同时体会创业文化,形成吃苦耐劳的品质,逐步树立专业创新思维和意识;通过项目孵化与落地开启首创之路,培养主动面向市场、走向社会的眼界和胆识,锻炼创业品质和精神,磨炼创业意志,形成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交替融合,促进知识能力的升华和跃迁。

同时,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更加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更加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构建社会网络,需要借助企业、政府等校外资源和平台,也需要校友、协会、学生互助团体的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独有的竞赛式学习方式要求打破专业壁垒甚至院校阻隔,构建企业支持、院校主导、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竞赛探索式学习方式,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发展,培养面向产业链的完整高效一体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竞赛体系已发展至包含高职国家级、省级不同层面、多个赛道的开放式格局,发挥着“深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成为人才培养立交桥”的作用。

(三)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有助于稳定高职生态链

教育生态治理的实质是建构主义,通过资源配置促进生态系统更加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教育的更高阶价值是补充高职教育重技能培养、轻综合素质发展的早期定位,这一转型过程中,资源十分重要[5]。 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已发展成为体系较为健全的教育创新方式,国家提倡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入,与思政教育融入等,目标是解决教育的三个根本问题,改革人才评价指标。 在高职院校,主要发挥二大功能,一是创新创业教育对高职教育生态位的补充功能。 高职院校破除生态失衡,尽早回归生态位,可以借助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育人体系、环境构建策略、资源整合思维、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方式等。围绕“创新能力、创业精神”提升完善师资、环境、政策保障,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加强企业资源的融合,包括聘请企业导师、打通校企孵化平台、缔造创新实验室、外派教师到企业挂职等,深化校企对接,使课程、教学与保障既不脱离高职原有的课程体系、育人框架和院校文化,又注重将企业的信息与资源及时吸引进院校,形成生态发展上的“遗传”与“变异”。二是创新创业对高职学生就业创业信心的重塑。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和直接目标是缓解就业压力,提升教育满意度,高一级目标是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自主创业的技能,增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更高目标是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品质、奋发有为的创业者,三者统一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当前高等教育中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尚处于试水期,在国家大力支持高职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革新育人和教学体系是必然之选。

三、创新创业教育促进高职教育生态优化策略

(一)围绕培养“全人”协同校园生态

高职教育“具有创业就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创新创业教育主张“人的全面发展观”在新形势下已然统一,高职院校育人的焦点不仅仅是知识技能传授,还包括精神引领、文化传承、人格培育等内涵,均主张行动导向、注重实践、关注内涵,更多体现在软环境建设方面。 包括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引导、培育和塑造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形成全员参与实践创新的格局。 需要注重形成内外部互通联系的整体课堂,包括构建自主学习与知识传授有效结合的双向课堂、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有效结合的内外课堂、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效融合的延伸课堂。将创新创业教育具体内容融入学生专业教育, 在传授专业知识基础上,鼓励学生发掘兴趣点,通过情景式学习、项目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方法,形成自为性习惯;借助创新创业多元化的训练、竞赛和孵化平台,吸引企业和社会共同发现研究兴趣、共同参与学生培养、共同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师生结成实践小组,鼓励学生跨专业、团队化学习模式的形成。

(二)遵循“遗传变异”促进自主发展

教育生态观认为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质。 遗传指代教育的原生土壤、所处文化和社会环境问题;变异则是指教育与环境的互动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教育,要避免再次出现“生态趋同”现象,应当注重“遗传”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定位,与本科院校有所区分,围绕技能创新、应用创新的任务,切实将技能型、高素质作为培养核心,专职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生产技术难题、直接面向企业需求和市场需要,为国家创新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技能型人才储备。 同时,也要注重发挥好创新创业教育活跃因子的作用,推动高职教育创新“变异”,引导师生转变理念、改善教学方式、完善师资结构、形成创业文化,凝练创新特色等,形成高职院校自主发展、特色发展,构建问题导向的校企联合育人网络,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目标, 提高高职毕业生创新创造创业能力,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和社会认可度。

(三)依托区位推进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共生

创新创业教育自诞生起就已经是社会化、市场化的一部分,自然的接受市场的调整。 创新创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同处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具有种群的相似性,都是面向就业、面向市场,与企业有着密切联系,具有坚实的政策保障。 高职院校应当尽快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科生态、知识生态,进一步密切高职院校、企业、社会、政府的关系,在专注学生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加专注重学生开拓思维和品质, 构建专业-行业-企业开放的格局,依托区位资源建设创新实验室、创客工厂等平台,搭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地合作的桥梁,提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平台,完善高职学生内外部创新能力、形成新的育人格局,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开放,增强高职院校的办学吸引力,形成多级共生和谐共处的教育生态圈。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生态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生态养生”娱晚年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