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骁强,王玉良*,贺圣文,高 鹏,吴 迪,刘 静
(1.潍坊医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山东 潍坊 261053;2.潍坊市第一中学,山东 潍坊 261041)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加强对医学教育及管理的研究,为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1]。近年来,无论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还是省级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以及高等该校,均设立了不同层级的教学研究项目,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升教学质量,进而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目的。本文通过某地方医学院校在教学研究项目管理方面的一些做法、经验及存在问题,探究“新医科”背景下地方医学院校开展教学研究管理体系构建。
相较于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该校作为省属地方医学院校,立足“为区域卫生与健康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办学服务定位,根据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组织开展校级教学研究立项工作,通过设立重点项目、委托项目及研究专项的形式对不同研究方向进行资助,并通过择优推荐形式申报上级立项资助。在成果导向的教学研究项目管理体系下,近三届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获批立项项目数取得全国“三连冠”的优异成绩。2018年学会对课题施行限项申报后,取得立项数、重点项目数“双双第一”的好成绩。2012年、2016年课题结题成果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见附表)。在年度医学教育和医学教育管理百篇优秀论文评选方面,共2016年3篇、2017年2篇入选。以“医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及研究成果为支撑,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近几届增长率接近50%。
通过项目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科学研究,可以更科学、更系统地研究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将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凝炼和推广,能有效地展现研究价值。因此开展教学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具有推广及应用价值的教学研究成果。以成果为导向的管理体系构建主要包含管理定位、管理制度保障、立项质量保证、研究成果应用推广等几方面[2]。
1.明确结果导向的管理定位。教学研究的核心是“教学”,研究定位必须紧贴教学、服务教学。为保证研究成效,各类教学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开展问题式、探究式研究,做到发现教学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的目的。不同层次的教学研究项目研究立项要根据其立项原则、立项范围进行清晰定位。明确项目定位,可以引导教师科学选题,提高立题依据和研究可行性,保证研究条件和技术力量,确保研究成果的“质”“量”最大化。管理部门要从管理者向引导员身份转化,深入了解教师的研究目的与需求,制定合理的项目管理政策与工作办法:项目申报期,根据不同层次研究项目,要有针对性宣传项目意义,吸引教师申报兴趣;项目研究期,要通过中期检查等方式,督促项目进度与应用,引导项目成果的达成与凝练;项目结项期,要协助做好研究总结,归纳成果丰富支撑材料。
2.完善管理制度保障。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建设趋势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越来越强调高校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建设。2018年6月,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该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无论是院校评估、国际评估、专业认证及社会多维度排名为主的外部评估需要,还是以提升内动为主的校内专业评估及教学改革需求,都对高校育人质量研究提出了更高、更急迫的要求。为此,明确制度保障是关键,该校于上世纪90年代制定了《教学、科研改革方案》,提出要“以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为中心,以提高教学、科研队伍素质为基础”开展“我校的教学、科研改革”,鼓励教师“开展调查研究,为教学改革提供信息和依据”。2005年,该校制定了《教育教学研究管理办法》并分别于2007年、2017年进行了修订,通过多年不断完善相关管制度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教学研究在该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与定位,提出:(1)定期开展教学研究项目立项;(2)确定教学研究项目研究范围和资助方式;(3)明确项目立项程序、日常管理及验收标准;(4)对教学成果进行奖励等。除完善管理办法外,该校在职称晋升、聘期考核、工作量核定以及学生助研等管理规定中均对教学研究工作进行了肯定,例如在职称晋升规定中明确提出将是否承担教学研究项目作为准入标准。
3.建立立项评审机制。为保证研究项目成果质量,“选种育苗”是关键,该校坚持高标准选苗与精心良苗相结合,建立了“三评一反”立项评审机制,通过精细化“田间管理”,确保“硕果满枝”。“三评”是指资格评审、匿名评审(盲审)、会议评审;“一反”是指反馈评审意见。项目立项评审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不同,资格评审以审查项目申报书形式和格式条款是否符合项目立项要求,是否重复性研究进行甄别;匿名评审主要依据《评审标准》[3]对申报书活页提供的项目选题、立题、研究路线等进行评审;会议评审则主要针对研究团队、技术力量等可行性方面进行评审。各阶段评审结果分评分制(评分、推荐度)、评语制二种形式。评分制结果用于判断项目质量,确定可立项项目。评语制结果用于向项目负责人反馈专家评审意见,以进一步提高申报书质量或优化研究内容。
4.重视项目推广及成果凝炼。以项目方式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目的是为了取得针对性强、可行性高,可指导教学改革深入进行的研究成果。为保证项目管理质量,该校在相关文件中明确对教学研究项目采取校系二级管理制,学校负责项目立项评审、中期管理、成果鉴定等工作,院系负责项目开题、课题组管理、研究成果实施与推广等工作,项目结题率、结题获奖情况与院系业务工作绩效及项目申报配额挂钩,确保责权利相匹配。
在成果导向的教学研究项目管理体系下,通过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等举措,各级教学研究项目数量、质量均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与不足。
1.教师积极性提高,项目出口不足。在各种措施的激励下,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日益高涨。目前该校约有40.52%的教师主持过教学研项目,不同职称教师主持教学研项目状况方面,高级职称教师关注并主持教学研究项目情况尤为明显,约50.79%的教授、86.25%的副教授主持过教学研项目,说明除了“确保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4]外,该校高级职称教师还积极主持参与了教学研究工作。为满足教学改革和教师能力提升需要,该校除设立多种形式教学研究项目外,发动教师积极申报高层次项目。受学校科研工作管理规定等制度制约,学校认可的上级主管部门教学研究项目种类较少,且存在总立项数量不足情况,影响和制约了教师申报研究项目积极性。
2.研究方向分散,研究深度不足。经过梳理发现,多年来开展的各类立项项目研究内容基本涵盖了高校育人全过程,如教学管理体系、教学条件保障、人才培养体系及方案、新式教学法应用、学生学习成效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达到了全方面覆盖、多处开花的效果。但对负责人主持项目数量进行分析,承担各类教学研究项目数3项(含)以上的教师仅占15.96%,有60.64%的教师仅承担过1项教学研究项目。这说明仅有少数教师能够长期保持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关注和深度思考。
3.成果数量多,高端成果不足。在成果导向教研项目管理体系建设中,教学研究项目申报质量日益提高,研究项目的成果转化率得到明显提高,共约42.67%的结项项目获得成果鉴定,其中省部级(含)以上成果占39.66%。虽然有大量研究项目取得了预期成果但成果等次普遍不高,仅有13%的成果获得各等级一等奖奖励,且该校暂无国家级成果项目。
建立成果导向下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管理体系,可以提高教师对教学的关注度,对教学改革的参与度,保持对教学研究的兴奋度。针对教学研究项目管理体系中存在问题,建议不同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通过管理体制改革入手,明确管理部门与教学院系在教学改革、教学研究中的服务定位,做好教学研究的服务与保障工作;探索项目申报、立项评审及日常管理工作进行网络化、系统化改革,形成完备的质量保证与控制体系,确保项目研究质量;形成校内研究成果转化与培育机制,重视研究成果推广与凝炼,引导负责人开展系统化、立体式的教学研究,提高研究深度、广度,保证成果质量和影响力,从而获得更多的教学研究成果,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践行“四个回归”的高等教育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