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基础医学专业教学实践探析
——以人体解剖学为例

2019-01-31 08:04林如英赵小贞徐剑文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学年解剖学实训

林如英,赵小贞,徐剑文

(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福建 福州 350122)

五年制基础医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宽厚医学科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够在高等医学院校和医学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基础医学各学科的教学、实验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1]。作为高校教学未来的师资力量,基础医学专业学生承担着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重任。

福建医科大学自2012年面向全国开始招收五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以来,遵循“培养具有岗位胜任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新世纪医学人才”的核心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夯实基础理论,开展解剖实训,进行科研探索,强化实习带教,通过多层面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多赢效果。

一、夯实基础理论

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第1学年学习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课程6学分,总学时为108,理论课18学时,实验课90学时。教材选用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系统解剖学》。

1.引入多元化解剖学教学模式。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的基本内涵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加”,但这并不是简单的“1+1”,而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使互联网与传统的行业深度融合[2],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即“互联网+解剖学”。五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每届约30人,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充裕,有利于实施精英教育。根据课程本身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细分知识点,建立和完善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整合人卫慕课、国家精品课程、三维虚拟数字化可视人体等教学资源,采用线上学习—课堂讨论—总结验证立体的讨论式教学模式及“互联网+解剖学”考核平台。从多角度、多层面探索,把沉闷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平台。

2.设计系列验证性动物实验。以进化论的观点,从比较解剖学方面验证人体的结构。如用牛心验证心的传导系,猪眼验证眼球的结构,给家兔注射墨汁验证淋巴系统。淋巴管管壁薄,淋巴液无色透明,不易观察。用墨汁内的碳素颗粒模拟难于经毛细血管回流的大分子物质,墨汁经家兔阑尾、空肠、回肠浆膜下或生殖腺的毛细淋巴管回流,显示相关结构,同时比较其器官结构与人类的异同。这种实践验证理论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整合课堂内外、线上线下资源。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和信息化平台,实现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有机结合。课程中心平台整合了解剖学相关教学材料,如教学大纲、教案、课件、思考题、模拟试卷、专业英语、视频、微课等;实验室开放,学生利用晚上及周末时间进入实验室自主学习,包括实物标本观察、解剖学局域网的应用;M福医大、雨课堂等平台提供了PPT浏览、习题练习、各方评学及师生学习交流群。

二、开展解剖实训,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高度融合

教育学强调“手脑并用”和“知行合一”。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学生对解剖学理论知识已有初步了解。根据医学生解剖学习的阶梯式成长特征,在第三学年进入解剖实训阶段,逐步将书本二维、平面的知识转化为三维、立体的形态结构,完成程序性学习记忆,同时立足专业特点,挖掘、凝练课程德育内涵与元素,实现解剖学教育与思政教育高度融合。

1.标本解剖。每5人一组,由实验室技术人员为指导教师,选择代表性区域进行标本解剖,如下肢具有操作简单、层次分明、肌群粗大、容易辨认等特点。从手持器械的姿势到解剖层次、局部结构的观察,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中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和知识。

2.绘图训练。人体结构精细复杂、奥妙无穷,在解剖实训中密切结合活体,观察、触摸、辨认人体的骨性标志、肌性标志、皮纹标志、血管神经的体表投影,并将特殊结构以简笔画形式绘制。通过实物绘图,形象而直观地表述文字所难以说清的内容,融会贯通,有效巩固解剖知识。

3.基础与临床有机结合。在解剖实训中强调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教学方法。如设计系列问题:股动脉逆行穿刺冠脉造影、大隐静脉曲张手术、臀肌注射安全区域、坐骨神经痛的相关解剖学基础等。

4.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推进。传统观念的解剖课堂,冰冷甚至令人望而生畏。因此,在解剖实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即“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3]。落实到教学实践,不仅强调解剖技能的传授,更注重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责任意识的审视[4]。

三、强化专业训练,开展科研探索

当前本科教育重视科研训练,推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从国家到地方设立了各级创新性实验,引领学生开展科研探索,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1.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科研培养体系概况。第1学年实行早期接触科研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的准备工作,开启科研能力训练模式。第2学年,遴选并建立导师关系,实施一对一本科生导师制,倡导“早接触科研,早实践,做中学”的教学理念,传—帮—带及导师制的管理模式使学生早期接触导师的科研团队。第3-5学年,在导师的带领下制定科学的、可行的培养计划,参与科研实践、完成毕业论文及答辩。

2.实验技能培训。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掌握一定的基础研究方法,学生在课余时间、寒暑假进入实验室,接受各项实验技能训练:如器械高压消毒、石蜡切片制作、免疫组化染色以及动物模型建立等,培训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通过实验技能培训,学生初步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3.毕业课题实施。第一阶段:根据导师研究方向,学生检索万方、维普、Pubmed等数据库,查阅文献,把握本研究领域动态,撰写综述。第二阶段:在导师的指导下确立科研选题,设计技术路线、制定实验方案、开展科研实践。第三阶段:数据整理、归纳、总结,从中分析问题、验证假想。从早期的综述、开题报告,到中期检查、考核,再到毕业论文、科研论文的撰写,逐步提升学生逻辑思维及科研分析能力。

四、参与教学实践

在毕业实习阶段,安排学生适当参与教学活动。以“观摩听课—集体备课—试讲培训—实习带教”为轴线:首先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观摩性听课,熟悉教学环节;其次参加系部集体备课,明确授课章节重、难点;再次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课程设计,完成教案、讲稿及课件制作,公开试讲,导师组成员从专业角度,针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逐一点评,提出建设性意见;最后参与为期两周的本科实验带教活动。这一渐进体验式教学为胜任教师岗位奠定了基础。

五、收获教学成果

从2012年至今,在拥有设施精良的实验教学中心、科研实习基地、临床实习基地进行教学实践,取得了满意效果。目前已有两届毕业生,学生就业率100%,考研率为79%,录取率达66%,涵盖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和兰州大学等985、211学校。

基础理论—解剖实训—科研探索—实习带教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医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关注岗位胜任力和综合素质的可持续性发展,将基础理论传授与解剖实践无缝衔接,科研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机融合,有助于提升培养“知识、能力、创新”三位一体的基础医学人才质量。

猜你喜欢
学年解剖学实训
《钟世镇现代临床解剖学全集》(第2 版)12 卷隆重出版发行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内容回顾 温故知新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第二届星火学年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人体解剖学
太极拳侧行步运动解剖学分析
CBL结合微课在神经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杨浦区老年大学举办2015
——2016学年期末汇报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