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宁,左 悦,廖剑平,2,汪小威,陆 涛,刘泉生
(1.南宁学院,广西 南宁 530200; 2.南宁师范大学,广西 南宁 530023)
长期以来,我国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存在着这样的矛盾现象:一方面是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另一方面许多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和质量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毕业生就业难,从而导致计算机专业招生困难。其主要原因是一些高校计算机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不强,实际应用能力不能满足企业专业化、多方位、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要提高应用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唯一途径就是培养具有较好核心能力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核心能力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其中专业核心能力是应用型人才核心能力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关键环节,但传统的实践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1)实践课程不成体系。教学计划设置的实践性课程没有形成基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系,多数只是对理论课程的补充和验证,基于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的针对性不强。
(2)实践课程教学没有形成主流模式。每一类(门)实践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仍比较传统,没有形成基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特色鲜明、目的性强的主流教学模式,如:产教融合重要环节缺失、创新创业教育没有有效嵌入、考核评估方式陈旧等等。
(3)教学设备和实习实训环境支持和利用不够。一是多数的实验室平台设备陈旧落后,以这样的实验平台培养的学生容易脱离社会的实际需要;二是模拟实验平台替代真实的工作环境现象严重,使得学生缺乏真实的工程项目经验。
(4)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不强。教师本身的工程实践能力不强,对企业的运行、管理模式、行业最新技术及人才需求变化不敏感,因此,主动接近行业、融合产教、创新教学模式的能力较弱,直接影响实践教学质量。
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和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结构变革的大趋势,其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主动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方案中长期存在的实践教学薄弱的问题,实施根本上的改革和创新。
近几年,国内有关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文献不少,其中大多数以研究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法为主。部分学者首先分析了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一些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对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构建;对实践课程体系的内涵建设不够重视;实践型师资队伍建设比较薄弱;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比较薄弱。
一些专家、学者从课程设置方面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方法。白非等学者在其文献中提到:“实践环节不但包括独立设置的实践类课程,如实验课程、专业课程论文、毕业设计、实习、实训等,也应包括理论课程中的实践教学部分,如课程实验、现场模拟等环节。”
有的学者以自身经验等为例,阐述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方案。朱飞在文章中分析了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存在的实现问题,并据此提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方法,包括: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与申办院校共享实验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实践教学方式,拓展实践教学平台等。李红波等认为,普通师范院校通过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 双师型”师资队伍,改革相应的实践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并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等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国外学者对实践教学的研究主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高等院校培养目标的研究
部分学者认为高等院校应该更加重视为社会培养有实践能力的人才。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高等院校与社会是紧密相联的,高等院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同时高等院校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利用自身的资源回报社会,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对高等院校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
国外有关实践教学模式有典型的几种。自主学习教学模式:通过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实践学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企业主导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企业起到了主导的地位,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企业的问题,该模式强调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实用知识的培养。综合职业能力教学模式:该模式培养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职业应用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第三,校企合作的研究
部分学者对校企合作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影响校企合作的因素主要有学校的声望,校企对科技的投入,以及其学校的特点等等。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国内很多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完成学业的标准是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及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标准,忽视了实践教学对专业核心能力的构建与培养的针对性,也造成了本科大学几乎都是一个标准。对于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定位的高校来说,专业核心能力是此专业不同于彼专业的重要标志,通过厘定专业的核心能力来定位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南宁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为改革载体,按照南宁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对计算机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岗位进行分析,提出该专业基于“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专业核心能力,包括:专业基础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企业工程项目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并制定详细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线路图,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以“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式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体系、实践教学团队建设体系”为主体的“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以“基础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企业工程项目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递进式的能力培养体系,破解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不能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短板。构建方案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通过引入企业生产标准,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引导,对计算机专业的实践课程重新整合,形成四大实践课程群。
(1)专业基础能力实践课程群:该课程群的构建与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相匹配,弥补了理论课程单一、抽象等缺点的不足。课程群主要由验证性实验课程构成,如计算机应用类、程序设计类、网络组建等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在巩固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具备了专业基础能力。
(2)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群:该课程群的构建与企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属于单独开设的综合实践类课程。主要由应用项目实训类课程,如J2EE企业级应用项目实训,Android移动应用程序项目实训等课程构成,目的是训练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3)企业工程项目实践课程群:该课程群构建以“校企合作”为前提,校企协同制定工程项目实践课程开发方案。通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开发多门企业工程实践课程。课程群内容涵盖需求分析、UML建模、开发方法与设计模式、软件测试、软件文档编写和软件项目管理与质量控制等,使学生真正具备企业工程项目的实施和交付能力。
(4)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群:该课程群紧扣专业,以职业素质教育为主线,有效嵌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课程,比如:准职业人导向训练、职业定位与发展、创业基础与创新思维等课程。以多种形式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学科竞赛奖励、科技成果与发明创造、科技立项项目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基于“行动体系”的教学范式是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方向,对不同的实践课程群,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1)专业基础课程群教学模式:专业基础课程在实验室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该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综合化、系统化的教学。通过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在整个课程教学环节中,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专业基础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
(2)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群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为该课程群教学模式改革的主流方向。该模式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所针对的工作岗位,确定相应的行动领域,依据行动体系,对相应实践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解构,并按行动体系的要求对原知识内容进行重构,形成自身特有的学习领域。通过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多次重复比较学习相似的工作过程,最终实现任课教师“手把手→放开手→甩开手”的教学实施,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专业综合实践能力。
(3)企业工程项目实践课程群教学模式:成立学校、企业和学会组成的“校企会”,建立稳定的“校企会”联合共建课程机制,采用校企协同项目化教学模式,把生产一线中的实际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生产过程,使学生真正具备企业工程项目的实施和交付能力。
(4)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群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多种形式进行,①大学生成立创新创业执行委员会,利用大学生创未来平台,开展自我教育和自主学习,展示学生的项目;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生参与项目的全过程,教师参与指导;③参加“互联网+”、广西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项目,学生为了参加竞赛,进行备赛训练讨论、路演、开会等过程;④建立创新实践教学激励机制,调动学生从事创新创业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如参与社会实践、科技立项等,切实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1)校内实践教学保障子体系
新的教学模式对实践教学环境要求要更高。如“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涉及到师生角色的转换和学生实践参与度的提高,它对实践教学场地、教学设备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实践教学条件方面进行了以下建设:
①整合校内教学资源;加强基础实验室建设,完善实验设备配置,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②依托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优势,加强专业综合实践课程需求的实验条件建设,满足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的需求。
③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挖掘企业教学资源,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校内的实验条件的建设中,校企共建校内项目实训实验室,用以满足企业工程项目实训课程的教学、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等。
(2)校外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校企共同制定校企合作机制;成立由学校、企业和学会组成的“校企会”,深度挖掘企业资源;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实习、实训和就业一体建设,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就业竞争力;校企协同指导毕业论文,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到企业的真实环境中完成毕业设计,做到真题真做。
为满足实践课程体系的教学需要,努力建设一支专业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及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为四个实践课程群的教学模式实施提供保障。
(1)创建“校企互通、专兼结合”混编师资队伍建设的新体制。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平台,在实践教学的基层组织建设上,实施专业教研室主任加企业教学部主任“双带头人”建制,校企协同建设一支“混编型”的专业教师队伍,共同承担起实验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2)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利用和中兴通讯、科大讯飞合作办学的优势,派遣专业教师到企业的培训基地进行专项技术技能培训;通过多方渠道,积极联系广西本地、珠三角及长三角IT及通信行业企业,拓展校企合作领域,拓宽专业教师企业培训和顶岗锻炼渠道,提高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3)积极申报科研、教研课题。要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经常开展科研、教学研究。通过课题的研制使实践教师团队在整体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上得到较大的提高。
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解决了实践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混乱的问题;多方面建设实践教学条件,为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建设实践教学队伍,解决师资队伍薄弱的问题;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较强专业核心技能的人才。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驱动的“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其内涵结构和体系建设,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从封闭向开放转变、学生学习策略从体验式向探索式转变、学习习得从间接获取向职场实践转变”的教育理念,为破解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短板作了建设性的实践探索;提出的以专业核心能力要求为驱动的“多元结构”的实践教学模式体系,遵循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规律,强化了“课程、专业、产业”三个层面实践训练的逻辑联系,将有效探索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创新意识培养的有机融合,为弥补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模式薄弱环节作了有益的改革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