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玲玲,李龙江
(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旅游管理系,江苏 无锡 214045)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新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经济进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高职教育经过三十年来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在新的时期,高职教育也面临诸多的问题,如社会认可度不高、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学校文化建设滞后、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等。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职业教育“工具化”思路弱化了生命教育思想。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矛盾的转变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校园中的学生们,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与精神世界迷茫的生态失衡导致了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还面临校园生活、学习升学、恋爱就业等人生问题与选择。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年学生由于缺乏社会阅历、生活经验,自我心理调整能力弱,如果他们遇到具体问题不能妥善处理与解决,很容易冒险走极端,给自己、家庭和社会带来痛苦和遗憾,关于职业院校学生出现心理、精神问题,伤人伤己等恶性事件也屡见不鲜。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还面临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诸多问题,学校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与关怀可能难以企及,但是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来看,开展生命教育已是当务之急。
1968年美国学者华特士首次提出的生命教育思想,关注的是反吸毒、预防艾滋病、自杀暴力等问题。上世纪90年代,台湾学者开始关注生命教育,认为生命教育在讨论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深化学生的三观,展开个人的生活智慧,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台湾学校的生命教育其实是一种全人教育。近些年来,国内的学者对生命教育逐渐赋予了新的内涵,总体来说主要包括三类,一是生命保存、保有、保护意义上的生命教育;二是针对某一方面的生命教育,比如生命教育是道德教育、是美育;三是全人教育,即生命教育的价值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看来,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是指以学生生命特征为依据,遵循学生生存、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积极的教育方式,唤醒学生生命意识、激发生命活力、提升生命质量,引导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超越生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强调要重视生命教育,可见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任重道远,工作千头万绪,学校进行着信息化建设、技能大赛、专业建设,各项评估检查。在招生、就业等压力下,学校将工作重心放在技术、技能的培训与获取各项职业资格证书上,以迎合企业的用人需求。这样的教育理念虽然暂时缓解了学校招生、就业等学校发展的矛盾,但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看,对完整生命人格的教育重视不够。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弱、抗挫折能力差,一旦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工作等方面遇到困难,不能正确面对,容易产生负面的情绪而无法自我排解。这些长期对于生命困惑没有发泄的途径和科学的疏导的学生会产生愤恨、发怒等不良情绪,进而漠视生命,抛弃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失去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从而引发伤人伤己的恶性事件。因此,学校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的生命教育价值观,并以切实行动来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我国的生命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2011 年 10 月15 日,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首届大学生生命教育高峰论坛,生命教育逐渐在各大高等院校相继开展。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总体看来对于生命教育基本上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统一的指导和生命教育国家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和相应标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开展是在学生中发生了生命危急事件后的弥补措施。如学校发生安全事故后,对教师、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讲座,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制定校园安全紧急预案等。危急解除之后,相应的措施也逐渐弱化,通常只有威胁生命时的紧急预案,缺乏防微杜渐行之有效的生命教育之计。从教育形式看,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主要是通过班主任来落实工作,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穿插相应内容,缺少专门的生命教育师资力量和课程设计,没有形成系统的生命教育体系。面对高职生这样一群复杂情绪特征和行为表现的群体,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生命教育需求,更难以保障生命教育的效果。
高职院校的招生面广、量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省份,学校生命教育的开展基本以学校自身为主,家庭与社会力量参与较少,很难整合形成有效的高职生命教育联动机制。高职学生既有普通大学生的共性,又具有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受“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的影响,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观念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大多数学生选择职业教育也是一种无奈之举,高职生经历中、高考的失败,多数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弱、文化基础薄,不够自信。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其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他们较关注孩子的学习和就业情况,对于孩子的心理、情感等缺乏有效沟通,除了表达对孩子的关爱,不能有效地提供给他们生命教育知识。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高职学生容易受到多元化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网络世界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容易使高职生脱离现实,贪图安逸、拈轻怕重、眼高手低,缺乏上进等,进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有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的组织系统三个方面。积极心理学从主观层面、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探寻积极力量,并学会归因,激励人们在消极和积极之间寻求联系,从而创造有利的条件将消极转向积极。积极心理学运用于生命教育能激发学生对生命唯一性、有限性、曲折性的感悟,追求生命的价值,关注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积极心理学与生命教育都以人为研究对象,致力于使生活更有意义,它们均受人本主义与存在主义的影响,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以人的发展与幸福为根本研究目标。
积极心理学强调的人内在的积极力量、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等因素,最终还是落脚在对个体更加积极的生命体验的追求和生命意义的探索。培养高职生珍惜生命、善待生命、敬畏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引导学生善待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进而主动地保护生命,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高职生命教育的根本目标。可见,在生命关怀意义上,积极心理学和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统一的。两者的区别在于:首先,积极心理学包涵的内容更为丰富一些;其次,它们解决问题的角度和运用的方法上存在差异。高职院校在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如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内容与方法,有机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相关成果,可以从心理意识的角度对生命教育的内容予以补充。
生命教育涵盖生命意识、生存能力教育及追寻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教育。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积极体验和情绪、积极的人格特征及积极情绪与组织环境。生命教育在认知层面上强调让生命个体认识和了解生命的物质、社会和精神的存在性,进而理解生命的意义和存在价值;在情意层面上引导生命个体在认知层面的基础上,学会欣赏生命的独特,珍惜生命的宝贵,进而自觉地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并尊重生命的意义。在操作层面,生命教育传授生命个体生存的技能。而积极心理学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最重要的系统,而个体的幸福程度受到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系统的共同作用。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三个系统中,积极心理学认为行为和情感受到认知的影响,而行为则反过来改变认知。生命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的轮回循环中发掘自己的潜能与积极美德,在这种情形下获得的幸福、美好的体验,对于提升生命质量的积极作用是肯定的。
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寻求人类的终极关怀和人文关怀,这与当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价值取向是一致的,而积极心理学对个体中勇敢、希望、坚韧、主观幸福感等发掘自身积极因素以此激发个体生命向上生长的积极品质和最大程度发挥人的潜能,也与“中国梦”中对弘扬中华文化的阐述不谋而合。积极心理学和生命教育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它们的目的也都是为了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生命教育可以说是积极乐观的时代背景的召唤,生命教育领域的研究表明同情、友善、和谐、互助等积极的生活学习氛围对于生命教育的开展更有效,而积极心理学重视的积极环境组织与开展生命教育体现出的积极乐观的环境氛围更加契合,因此,将积极心理学和生命教育有机结合,才可能最大效应地发挥生命教育的社会功能。
随着“工业4.0”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到来,现代社会的发展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培养大国工匠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切实转变重技能轻人文的教育观,应确立终身教育、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理念,关注高职教育生命立场和人文关怀。通过积极生命教育加强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强调终极关怀和人文关怀,其目标是关注人的主体价值和个性发展,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科学化与人性化的统一。
开展积极生命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与健康观念,进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从学生自身看,积极心理学运用于生命教育至少有三方面的启示:首先,培养学生乐观的认知方式。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赛里格曼认为失败或挫折是短暂的、特定的、由外在的原因所造成的。即“我最终可以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努力,来改变不太令人满意的现实。”高职生处于自我统一形成阶段,常从自我意愿出发,遇事容易冲动,思维方式难免极端狭隘。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遭遇失败和挫折在所难免,如果能够经常进行合理情绪认知练习,形成合理的认知方式,就能够有效避免一些由于不合理认知而导致的情绪冲动。其次,培养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研究表明:积极的归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并能应对恋爱、择业等危机。可见,针对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归因训练”,如心理辅导、讲座、心理剧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归因方式,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激发学生勤奋向上的动机和行为。再次,提高学生情绪和行为管理水平。积极情绪是一种愉悦的主观体验,它与人对需要的满足程度相关联,并且可以提高人的基本活动能力和积极性。在生命教育中关注学生积极情绪改善可以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改变学生在遭遇消极事件时的心理状态,增强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以达成优化学生心理品质的目的,进而完善学生的积极人格。
将生命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构建以生命关怀为主题的积极校园文化,有利于营造校园生命情感氛围,培育和丰富学生的生命情感体验,帮助学生产生积极的生命情感,体会和领悟生命的美好和存在的意义。首先,积极运用各种手段来对生命教育予以宣传。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传媒和宣传教育阵地,如微博、微信、校园网站、宣传栏等,从不同层面、角度宣传生命教育,让学生浸润在生命教育的氛围之中,充分了解生命教育。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有价值的校园文化活动,并依托这些具有积极能量的学术、艺术、体育以及娱乐活动,给大学生创造一个展现自我与沟通交流的平台,以此来填补生命教育课内教学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归属与交往的需求。同时,在活动参与中,学生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情趣,体验到生命的关怀,培育丰富的生命情感。再次,建立专门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网站等。定期做一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卷调查,研究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对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以专题讲座和校园宣传的方式及时给予针对性的解决,构建高职生命关怀的精神家园。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专门开设生命教育的课程,也缺乏专门的师资和针对性的教材。实施生命教育切实有效的办法就是整合课程,加强师资培训,充分发挥相关课堂教学的阵地作用。首先,发挥好哲学、思想政治修养、法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作用,这些课程和生命教育是可以有机结合的:如心理健康课可以介绍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哲学等课可以和社会热点、时事新闻等联系,渗透生命教育。任课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充分运用教材中生命观教育内容,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如讨论、讲座、观看视频等,贴近学生生活,增强教育针对性,实现生命教育对学生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其次,将生命教育与高职学生的专业教学与实训实习相结合。高职教育最终是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精髓体现在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化于文,即是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专注、追求完美、淡泊名利的美好品质,这本身也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专业课程教学将工匠精神的培养和生命教育相结合,要考虑到专业特点、职业素养,在教学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等环节进行渗透教育。生命教育与实训实习、教育实践相结合,学生能深切感受到它的价值,学生在各种实践体验中锻炼了能力,对自我有更清地认知及价值认同;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安全责任意识、强化自我保护等,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作好准备。结合不同专业对生命的多层次理解进行综合归纳,将其内化为自己思想,从而形成对生命教育系统而全面的认识。
要保障生命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就应当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支持三方协调发展的组织系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美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原生家庭是生命的源泉、教育的开端,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对学生的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身教重于言教,用行动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能有效培养其健全的人格。高职阶段是学生的重要成长期,是走进社会的过渡期。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当前在“中国梦”的感召下,社会主流价值观是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但受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一些负面行为如色情、暴力、欺诈等仍然存在,对学生生命健康造成消极的影响。因此,加强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注,健全生命关爱机制,一方面,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文件,系统整合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明确各方职责,积极推进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关注高职生心理健康以及生命教育工作;其次,相关部门积极用政策及社会舆论导向引导公众尊重职业教育,加强高职生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减轻高职生的心理劣势和就业顾虑。此外,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让高职学生能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爱,真正体会“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
高职院校生命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地加强对生命教育的关注与研究。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生命教育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维度,通过积极的教育手段和保障措施,提高高职生追求美好生活和幸福人生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通力配合,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国家培养出具有积极人格和生命能量的高技能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