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松青,李金生
(衡阳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8)
教育部“新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提出,要强化专业教育改革,改革教学运行管理模式。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努力培养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形成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进行改革,加强对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训。本文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通过对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开展调查,提出发展对策,以利于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
衡阳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的办学定位是: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南,以体育市场为导向,依托衡阳地域优势,立足本科教育,突出技能教学,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湖南省一流、全国有影响力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体育学院。
衡阳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教育科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和运动技术科学相关知识结构与专业能力,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及职业道德素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熟练应用所学知识胜任中学体育教学与学校体育管理和社区体育指导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1.2.1 体育教育专业能力培养的对应课程情况
衡阳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包括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和认证要求,对应的课程有教育学基础、教师教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三笔字、现代体育教育技术应用、大学英语、体育管理学、篮球普修、排球普修、足球普修、计算机基础与应用、体育学科概论、体育科研方法导论、田径教学与训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体能训练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普通话等(见表1)。
表1 专业能力培养与课程对应关系
1.2.2 体育教育专业学期、项目及周学时情况
衡阳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四年共开课154周,其中报到、入学教育及军训2周,课堂教学101周,专业实践19周,毕业论文10周,机动(含社会实践、创业、就业教育等)9周,复习及考试13周(见表2)。
1.2.3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类别、课程属性、学时分配、学分分配情况
衡阳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四年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共2899学时、166学分,其中学时分配必修课占70.5%,选修课占29.5%,理论课占46.3%,实践课占53.7%;学分分配必修课占74.7%,选修课占25.3%,理论课占53.0%,实践课占47.0%(表3)。
衡阳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共62人,其中教授职称占9.7%,副教授职称占32.3%,博士学位占8.1%,硕士学位占66.1%,3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占22.6%,36~55岁中年教师72.6%,外校境内教师占100%(见表4)。
表2 体育教育专业总周数分配表
表3 体育教育专业各类课程结构比例统计表
表4 教师的数量与结构(n=62)
衡阳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2018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效果:一次性毕业率为100%,一次性学位授予率99.16%,考研录取率18.49%,英语四级通过率13.45%,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96.64%,普通话通过率95.80%;2018年体育教育专业文艺、体育竞赛省部级、国家级、国际级共获奖20人次,在校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合计3篇,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情况为128人次;2018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以教育行业为主占61.34%(见表5~7)。
学院将秉承“厚德、博学、励志、笃行”的校训,不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加强教育改革力度,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继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精品课程等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重要抓手,带动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整体的改革更新。
表5 2018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效果统计表n=119
表6 2018年体育教育专业获奖情况统计表
表7 2018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n=119
采取多种方式,继续增加教学基本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努力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省级重点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步伐,努力改善校内实践教学的条件;依托社会力量,在巩固原有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力争新建资源共享型“实习、实训、就业”一体化的体育教育专业实践基地;加强应用型教材开发与建设力度,满足应用型专业教学需要,特别是保证每个实践教学环节都有科学、适用的教材。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将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1)启动“博士化”工程,按照学院总的发展规划,根据学科和专业建设需要,加大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教师,同时加强对现有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工作,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增加具有海外学习经历教师比例,提高教师国际化水平,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2)继续加强教学名师的示范作用,外聘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体育专家学者,聘请教学名师定期为相关专业教师开设观摩示范课。(3)通过请行业专家进课堂等方式,提高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比例,并横向整合学校的教师资源,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积极引导各教研室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特色的教研活动,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根据学院实际情况与各教研室自身优势和特点,要求各教研室每学期围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质量工程建设开展教研活动。依据“教研室管理办法”,各教研室每学期开学初即制定教研室计划和教研活动计划,每次教研活动都有详细的活动记录,期末及时进行教研室工作总结。注重学生掌握精湛的体育技能的同时,切实加强学生对基本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
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以内涵建设为重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学资源、加强学生培养过程、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等一系列举措,提高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意识,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蓬勃发展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