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环境中,有一些物质是幼儿不应接触的有毒有害物质。《幼儿园管理条例》中规定:“严禁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制作教具、玩具。”[1]《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中提出:“托幼机构的房屋、场地、家具、玩教具、生活设施等应当符合国家相关安全标准和规定。”[2]然而,幼儿园保教人员对有毒有害物质影响幼儿健康的途径并不完全了解。目前,我国一些幼儿园出现了使用工业制品制作自制玩教具的问题,应当引起幼儿园行政和督导部门的重视。
有毒有害物质是在其生产、使用或处置的任何阶段会对人、其他生物或环境带来潜在危害的物质[3]。幼儿生活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种类多、来源广,它们存在于厨具、餐具、玩具、清洁用品、化妆品、设备设施、场地的涂层、建筑材料、涂料、家具黏合剂、油漆、电器元器件、空气和水中。玩具中可能含有重金属(铅、锑、砷、镉、铬、汞等)、邻苯二甲酸酯、双酚A、二噁英、亚硝胺等有毒有害物质。儿童服装中可能含有甲醛、可分解出毒芳胺的偶氮染料等。饭盒、水杯中可能含有二噁英、重金属铅、双酚A等。儿童聚氨酯泡沫床垫可能含有溴化阻燃剂,床垫防污处理涂层中可能含有全氟化合物等[4]。空气中有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PM2.5、PM10、甲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幼儿接触的自然材料(树叶、稻秆、玉米皮等)可能有农药、化肥的残留。
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有严重危害。有毒有害物质会通过人的胎盘、皮肤、呼吸道、消化道4种途径被人体吸收。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有毒有害物质会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渗透对幼儿产生危害和影响。例如,甲醛主要存在于木制品的黏合剂中,通过呼吸道或与皮肤接触侵入体内,婴幼儿经常暴露在甲醛的刺激中,会发生鼻子充血、哮喘、乏力、失眠、恶心、胸疼等病症。铅主要经由幼儿呼吸道或消化道侵入体内,存在于玩具和用品中的油漆、陶器中的釉质层、土壤、含铅的汽油、化妆品、颜料中,长期暴露于低浓度铅环境会影响幼儿智力发育。石棉主要存在于建筑材料,特别是绝热材料中,可通过呼吸进入幼儿体内,长期接触可以导致石棉肺、支气管癌、肺癌等疾病。石棉对幼儿的损害可能潜伏20年或更长的时间[3]。
由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幼儿身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都没有发育完善,幼儿比成人更容易受到有毒有害物质的侵害。
“对不同发育阶段的儿童而言,化学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化学物的毒性作用是千变万化的。”“一个成人铅吸收量为铅摄入量的10%,然而一个1~2岁的婴儿其铅吸收量会达摄入量的50%。”[5]幼儿在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后,有毒有害物质会在幼儿体内蓄积,如果有毒有害物质没有达到中毒的剂量,幼儿身体表现为一系列的不适症状,多数幼儿表现出来的是烦躁、易怒、精神不振,严重的才可能发生中毒。许多幼儿同处一个环境时,长时间被有毒有害物质侵害,“对一定剂量的任何一种环境毒物,不同个体对其反应有实质的差异。”[6]
有些幼儿因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生病时,并不知道是由环境中什么种类的有毒有害物质侵害引起的。对白血病幼儿家长的访谈表明,有的家长无法确切说出幼儿所在环境中的污染源。调查还发现,有儿童因接触、摄入有毒有害物质而导致月经提前、性早熟。至于是什么时间、接触了什么物质或食用了什么食品,家长无法确切地说出。
有毒有害物质对幼儿身体的影响可能是突发的,也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可能会损害婴幼儿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即使它们的含量很低,也会影响婴幼儿的内分泌系统。有毒有害物质会引起幼儿过敏、慢性疾病、中毒,降低幼儿机体的免疫力,甚至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7,8]。
目前,人们对有毒有害物质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我们对于暴露于多种化学物质之下的健康影响目前还是所知甚少。”[7]有证据表明,确定玩具材料中有毒有害物质摄入量上限的数据十分有限[9]。有研究指出,现有已经生产、进口和上市销售的化学物质中,有不少有关健康和对环境的危害性没有得到鉴定,一些有毒有害物质也没有纳入监管体系[10]。有些工业产品的主要原料不含有毒有害物质,而为了改善产品性能,在制造过程中制造商会在制造材料中添加一些物质,如在玩具中添加增塑剂可以使玩具变得柔软,但是使用增塑剂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量,幼儿接触过多,就会对幼儿造成伤害。现在包括增塑剂在内的环境类激素已经列入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优先管控”名单[10]。我国近年来修订的玩具安全国家标准中新增了增塑剂的限量[11],而国际标准的规定则更为严格。
水、空气以及学前装备中设施设备、玩具、服装、家具等的检测,都必须在经过认可的检测机构中,专业检测人员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规定的统一的实验方法,以精密的仪器经过周密的实验,才能检测出有毒有害物质的准确含量,经过与国家标准中的数值比对,才能得出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是否超过国家标准的结论。
国家标准中对有毒有害物质有严格的限量要求。GB6675.1-2014《玩具安全 第1部分:基本规范》中规定:“玩具产品在考虑可能的接触途径时应包括吞咽、舔舐、吮吸、长时间与皮肤接触等途径”,“供特定年龄组的玩具产品中的材料和部件中可迁移元素(锑、砷、钡、镉、铬、铅、汞和硒)”不应超过最大允许限量要求。例如:每公斤指画颜料中锑元素的元素限量最大不得超过10毫克[11]。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有很多标准是检测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
如:检测空气质量的标准有: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T 16127—1995《居室空气中甲醛的卫生标准》、GB/T16146—1995《住房内氡浓度控制标准》、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其中有甲醛、苯、甲苯、二甲苯、苯并芘、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等指标)等。
检测饮水的标准有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等。
检测装饰装修材料的国家标准有:GB18580—2001《室内装饰装修材料 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GB18581—2009《溶剂型木器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GB/T34676-2017《儿童房装饰用内墙涂料》、GB18582—2008《内墙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4—2001《木家具中有害物质限量》等。
检测玩具的国家标准有:GB/T22788—2008《玩具表面涂层中总铅含量的测定》、GB24613-2009《玩具用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GB6675.4-2014《玩具安全第4部分:特定元素的迁移》等。
检测有毒有害物质需要多种类型的检测仪器。例如:GB6675.4-2014《玩具安全 第4部分:特定元素的迁移》中检测锑、钡、砷、铅、镉、铬、硒、汞元素需要试验筛、pH测试仪、膜过滤器、离心机、恒温振荡器、提取用容器等仪器,标准还规定了严格的实验步骤。
饮水、空气、玩具、设施设备等分别由专业、经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检测机构检测,例如:玩具由国家玩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负责检测,而空气、饮水等由环境专业检测机构检测。
有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可以用感官“检测”到,如:甲醛会释放有刺激性的气味,含有邻苯二甲酸酯的玩具是柔软的,可以用手触摸到。但是很多有毒有害物质超过标准时并不散发气味,大多数的有毒有害物质只能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出。例如:空气中甲醛超标3倍以下时,一般人闻不到刺激性气味,当人们闻得到刺激性气味时,甲醛已超标4~8倍以上。
有毒有害物质种类很多,人们各种感官的主观感受有很大差异。仪器、检测手段更为精准,可以检测出人的感官无法度量的检测数据,数值化的数据更有说服力。例如,玩具检测人员要根据国内外的标准、测试方法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检测玩具重金属含量,用气相色谱质谱仪检测玩具中的增塑剂,才能定性定量地衡量玩具产品中重金属和增塑剂的安全性。
笔者统计了与幼儿生活环境相关的空气、饮水、玩具、图书、大型运动器械等35项国家标准。这些国家标准有:GB21027-2007《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GB24613-2009《玩具用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GB/T9832-2007《毛绒布制玩具》、QB/T2960-2008《彩泥》、GB6675.12-2014《玩具滑板车》、GB6675.3-2014《玩具安全 易燃性能》、GB6675.4-2014《玩具安全 特定元素的迁移》、GB8771-2007《铅笔涂层中可溶性元素最大限量》、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16127-1995《居室空气中甲醛的卫生标准》、GB/T16128-1995《居住区大气中二氧化硫卫生检验标准方法》、WS/T182-1999《室内空气中苯并芘卫生标准》等。这些国家标准对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都需要使用多种专业仪器,感官检测的指标很少。这说明用人的感官不能准确度量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
前几年,有媒体宣传用感官检测有毒有害物质的方法,这样的宣传给了保教人员一些误导,保教人员以为闻一闻、摸一摸,就可以知道玩教具材料是否有毒。目前,幼儿教师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隐匿性认识不够,特别是不知道有毒有害物质可以通过皮肤接触进入幼儿身体。据调查,现在一些幼儿园的保教人员用工业品,如:工业用的油桶、涂了颜色的废旧轮胎、工业用的废料给幼儿玩。一些自制玩教具材料不易清洗、消毒,幼儿又用手接触这些材料,幼儿爱在地上爬,爱吃手,接触这些有毒有害物质的概率较大[12]。农村中的稻草、麦秆上可能有农药、化肥的残留,而有的幼儿保教人员从网上购买这样的材料。由于这些自然材料并不是专为幼儿生产,没有可供检测部门采用的标准,市场对此类材料缺乏管控。如果使用了工业产品,儿童用品的范围就扩大了,幼儿接触这些产品又不注意防范,幼儿受有毒有害物质侵害的机会就会加大。
一般来说,家长、教师容易观察到器械或玩具表面粗糙、边缘锋利等机械性能不合格对幼儿造成的伤害,但是家长、教师一般看不出有毒有害物质对幼儿造成的伤害。人们以为玩具材料用消毒剂清洗一下就可以消毒,玩具材料闻不出太大的味道就无毒,殊不知很多有毒有害物质不是用水就可以洗掉的。在幼儿接触玩教具材料时,有毒有害物质可以通过幼儿呼吸进入呼吸道,通过舔舐、吮吸玩具,吞咽唾液进入消化道,或是长时间与皮肤接触通过皮肤渗透进入体内。
美国儿科学会环境健康委员会的研究指出:儿童看护场所中可能的环境危害有一氧化碳、铅及其他重金属(含铅的粉尘或油漆、家具或玩具上含铅的涂料、颜料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涂料、清洁剂等)、杀虫剂、石棉、汞、邻苯二甲酸盐等[6]。国外的幼儿园安全卫生标准中存在有关于饮水、有毒有害物质检测的内容[13]。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要求幼儿园提供铅、氡、放射物、石棉、玻璃纤维、水质等的书面检测报告[14]。
《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中规定:“室内环境的甲醛、苯及苯系物等检测结果符合国家要求。”[2]《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幼儿园的设备设施、装修装饰材料、用品用具和玩教具材料等,应当符合国家相关的安全质量标准和环保要求。”[15]目前,我国市场上售卖的玩具、家具等产品有专业的检测,但是学前教育法规没有要求幼儿园有相应的检测。由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少,近年来保教人员忽略了此方面的要求。所以,在幼儿园中宣传国家标准,提高保教人员的安全卫生意识,防范有毒有害物质对幼儿的侵害是当务之急。
幼儿园保教人员、家长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要带领幼儿远离交通繁忙的街道。不要带幼儿到工厂附近玩,不去撒过农药、化肥的农田、水田。家长从工厂回家要换工作服和鞋。雾霾天不让幼儿在室外活动,幼儿雾霾天外出要戴口罩。避免让幼儿吸二手烟。
应当由幼儿园统一收集或购置自制玩教具材料,不让家长收集这些材料,避免幼儿使用工业废料和废弃工业产品。不把一些工业用品给孩子玩,如:工业油桶、废旧轮胎、工业废料等。不要给幼儿玩废旧温度计、血压计,要购买不含汞的温度计。让幼儿远离杀虫剂、合成洗涤剂、杀菌剂等。
家长和教师应当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洗手,勤剪指甲。幼儿的玩具、用品要经常清洗。处理食物要去除动物的皮和脂肪,吃小鱼、少脂肪的鱼,不吃食肉类鱼、大鱼。不吃或少吃鱼头、鱼皮和内脏[6]。幼儿采摘了植物要洗手,避免接触有毒植物。不要过量使用洗衣粉。
为幼儿选购玩具应当看清标签,购买有CCC标志的产品。塑料玩具要避免暴晒和烫洗。要关注玩具市场监督抽查报告,了解产品投诉情况。避免购买劣质的印有彩色图案的餐具。不用颜色鲜艳的陶瓷制品盛装食品或在微波炉中加热。不让幼儿吃含铅的皮蛋和爆米花,避免吃油腻的或烧烤的食品。不吃发霉、变质的食物。长期不用的自来水水管,要把最初流出的水放几分钟,留做他用,再接水烧开给幼儿喝。谨慎购买含有人工香料、抗菌杀菌功效的除臭剂和空气清新剂的产品,避免使用标有磷酸盐成分的洗洁精。要买有环保标志的装修材料,刚装修的房间要多通风,还要做装修检测,检测合格方可入住。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十五条规定:“幼儿园教职工必须具有安全意识”,《幼儿园管理条例》中规定幼儿园要有安全防护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要求:“落实相关部门对幼儿园安全保卫和监管责任,提升人防、物防、技防能力,建立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要求各部门“共同做好幼儿园安全监管工作。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首位,落实园长安全主体责任,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强化法治教育和安全教育,提高家长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并通过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方式提高幼儿感知、体悟、躲避危险和伤害的能力。”[16]学习国外幼儿园的管理经验,在幼儿园中安装一氧化碳探测器等设施设备;检测饮用水中的铅、铜含量、居室中的氡浓度;防范建筑材料中的玻璃纤维、石棉等材料对幼儿的侵害;在幼儿园不使用樟脑丸、熏香、化学空气清新剂、厕所便池除臭剂等[13]。学前教育装备标准中要对防范有毒有害物质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便于保教人员操作,还要有相应的培训,增强保教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