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钱穆教学艺术析论

2019-01-31 02:04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24期
关键词:钱穆机智情境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

国学大师钱穆耕耘杏坛七十余载,历经小学、中学而大学,桃李满天下,余英时、严耕望等皆出其门下,足见钱穆教学艺术之高超。本文主要探究任教小学时期钱穆教学艺术,期窥一斑而见全豹。

一、“臂壁右文”之教学灵感美

灵感是指:“在文艺创作或科技科研活动中由于经验和知识的长期积累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灵感以其典型的创造性特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扮演重要作用。教学灵感影响教学创造性发挥的效果。教学灵感对于教学架构的创新、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教学灵感的重要性加之出现的偶然性,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善于捕捉教学灵感。用教学灵感激发、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

1914年,钱穆任教无锡县立第四高等小学,担任一年级国文课教师。“一夕,深夜,月光照床而醒。一足触帐外墙壁,忽念臂与壁皆形声字。辟属声,但臂在身旁,壁在室旁,凡辟声似皆有旁义。如避,乃走避一旁。璧,乃玉悬身旁。嬖,乃女侍在旁。譬,乃以旁言喻正义。癖,乃旁疾非正病。躄,乃两足不正常,分开两旁,盘散而行。劈,乃刀劈物分两旁。如是凡辟声皆有义,此即宋人所谓右文也”。受到“壁臂”右文灵感的激发,钱穆亢奋不已,又思考、举证许多其它的案例。钱穆珍惜这一灵感来之不易,第二天一上讲台就改变原先的授课计划,而跟学生分享“壁臂”右文的教学灵感。钱穆同学生分享灵感时,适逢有督学听课,督学直至听完才离去,并撰写文章报道钱穆课堂讲述“壁臂”右文的事例。钱穆随之名扬县外,后来钱穆往南通考察教育时,南通教职人员仍然对钱穆教授“壁臂”右文的案例津津乐道。

年仅19岁,刚入职两年的钱穆,对于教学灵感的捕捉和运用展现出常人所不具备的能力。如果将钱穆教学灵感置于其学术发展、成长的大背景下进行审查。我们就会发现,钱穆能够捕捉和运用类似的教学灵感实在是水到渠成。儿时的钱穆即得曾祖父、祖父和父亲的文化滋润。入私塾之后,又接受较为完整的传统文化教育。所有这一切使钱穆知识素养超出同辈许多。例如,当时的钱穆能根据偏旁猜出“没”字的意思,而且能背诵三国演义而为镇人称颂。入新式小学之后,由于受到老师的鼓励而对韩愈的文章情有独钟并且细心研究。除此之外,钱穆还阅读了谭嗣同的《仁学》、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家训》等著作。当时钱穆虽然年轻,但是其阅读量确是非常惊人。有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能产生“壁臂”右文的教学灵感就不足为怪了。

借鉴国学大师钱穆教学灵感发挥的事例,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和激发自己的教学灵感。现实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片面夸大教学灵感的偶然性,认为教学灵感可遇不可求。诚然,我们无法预知教学灵感何时而来,也无法阻止教学灵感的散去。但是,机遇只偏向有准备的头脑。钱穆的案例昭示当今教师对于自己的专业应该孜孜以求。“业精于勤荒于嬉”。只有“业”精了,才能产生教学灵感,进而有效运用教学灵感。同时,要求广大教师应该热爱教师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这种热爱会使自己的心理处于亢奋状态,有利于教学灵感的生成。

二、“松下听风”“临廊观雨”之教学情境美

“教学是一门科学,教学情境的设置需要包括课程、心理、教育等诸多方面的科学知识;教学是一门艺术,因为教学情境的设置与教学过程同步,具有相关因素多、随机性强等特点,需要教师艺术地去把握。优化教学,意味着优化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率,意味着改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考察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会发现优秀教师往往非常注重教学情境的设计和营造。正是基于对教学情境重要性的认识,作为小学教师的钱穆非常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发挥教学情境的育人作用。钱穆晚年回忆自己的小学教读生涯时,对此多有提及。耄耋之年的钱穆能在自己的回忆文章中,清晰再现小学教读时的教学情境,足见此种情境对钱穆影响之深。

1919年,为试验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以及白话文对于幼童学习之影响,钱穆出任后宅初级小学校长一职,同时担任国文课教师。以教育改革者姿态出现的钱穆意气风发,对后宅初级小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涉及课程设置、学生管理、日常教学等方面的内容。注重教学情境的设置、充分发挥教学情境的育人功能是钱穆日常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凸显了钱穆的教学艺术,这特别反映在钱穆对于作文教学的改革上。钱穆的作文教学并非在教室中进行,而是在古墓边、苍松旁。让学生各带作文用具,自选一松树下而坐,观眼前景色变化,出而为文。而后,师生围坐一处,钱穆根据诸生所写结合实际景物做出点评。钱穆点评发现,同学所写景物中少有人注意穿松针而过之风。“此风因穿松针而过,松针细,又多隙,风过其间,其声飒然,与他处不同”。解释已毕,钱穆随又让诸生听松风并写出自己感触。遇到天气不好的日子,不能进行户外作文。钱穆独辟蹊径,充分发挥自然所赏赐的教学情境。例如,在遇雨的日子里,钱穆让学生坐在楼廊之下,听黄梅细雨。随后让学生讨论黄梅雨与其它雨之不同,写出自己所得。钱穆的作文教学善于发挥教学情境的作用,使学生沉浸于教学情境中,受到学生极大欢迎。学生不以作文为苦,反而目为人生乐趣并期盼作文教学的到来。

教师必须培养教学情境设计意识,增强教学情境设计能力。为此,教师必须实践教育教学的“最近发展区”原则。明了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储备水平,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功能,在此基础上搭建合理的教学情境;教师设计教学情境时必须以教学目标为准绳。教学情境与教学目标之间是“和”之则两立,分之则两亡的关系。罔顾教学目标的情境设计无异于南辕而北辙;教师设计教学情境时应突出教学情境的直观性,注重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在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在感性认识阶段的情感体验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受教育者愿不愿意“思”,为何而“思”,“思”的程度如何等系列问题。质言之,此种情感体验在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充当扳机和桥梁的作用。教学情境设计应该培养学生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情感体验。

三、“虚虚实实”之教学机智美

教学机智是“教育者在一定教学情境中,瞬间做出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创造性行动”。教学机智具有以学生为本、强调创造性等特质色彩。以学生为本要求教师俯身在学生的立场看问题,呵护学生的人格,激励学生的成长;创造性是指源于教学工作和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学机智是衡量教师的重要标准,对于教师专业成长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必须培养和激发自己的教学机智。纵观钱穆十年的小学任教历程,其对教学机智的运用和发挥为我们提供诸多借鉴。

钱穆执掌后宅初级小学时,学生杨锡麟因触犯校规被前任校长施以禁足教室的处罚。一日课间,钱穆巡视教室看学生是否都赴操场游戏。结果发现,杨锡麟一人独坐教室。钱穆于是废除前任校长的禁足令,准许杨锡麟外出游玩。不久,学生数人簇拥杨锡麟来见钱穆,说杨锡麟将青蛙撕成两半。针对这一突发事件,钱穆以学生为本,创造性的发挥了自己的教学机智。钱穆告诉诸生:“杨锡麟因久坐课室中,汝等所知,彼皆不知。今获与汝辈同游散……彼亦可渐渐学而知之。汝等当随时随地好为劝告,勿得大惊小怪,彼犯一错误,即群来告发。以后再如此,当罚汝等,不罚杨锡麟”。其实,“罚汝”是虚。希望同学帮助杨锡麟成长、营造和谐的生生关系则是实。不仅如此,钱穆还发现和帮助杨锡麟发挥音乐方面的特长,让杨锡麟成功借此特长融入学生群体之中。此外,钱穆借鉴《汉书》中诸名臣执政的智慧,运用“离间计”成功让平日行为不检点的邹姓同学“改邪归正”,亦显示出钱穆教学机智运用之成熟、有效。由于钱穆成功运用教学机智,多年之后,在杨锡麟同班诸生中,“独杨锡麟一人尚在其同镇人口中得称道”。那位邹姓同学“大变常态,能知孝道”。

借鉴钱穆的做法,教师必须修炼教学机智。首先,建构合理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结构。在教师个体专业成长的不同阶段,三种知识的比例有所不同。就三种知识与教学机智的关系看,实践性知识较之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更容易激发教学机智。为此,教师必须通过加强自我反思,虚心向同行前辈请教等方法,迅速积累和夯实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其次,春风化雨,挚爱学生。教学机智带有典型的生本特性。只有挚爱学生,才能激发真正的教学机智。否则,教学机智可能沦为掩饰自身错误的工具。教师只有达到“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忘我、乐教的境界,才可能苦心孤诣预设各种可能的教学偶然性进而探索应对之道。

较之以往,现在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当今教师必须善于激发教学灵感、创设教学情境、修炼教学机智。为此,探究钱穆教学艺术的养成之道,定能启人智慧。

猜你喜欢
钱穆机智情境
钱穆的容与化
钱穆的容与化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机智闯关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机智的斑马线
机智的警察
摆 棋
父亲对钱穆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