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方向探究

2019-01-31 01:51
职教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党的十九大报告充分肯定了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进入新时代,面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国职业教育必须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高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世界上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正处于历史交汇期。各国都面临着产业的转型升级与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产业的转型升级与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无一不依赖于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没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产出,产业转型升级与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只能是一句空话。大力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培养更多更优质的技能型人才不仅是迫在眉睫也是时代与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劳动光荣、技能可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能否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得到大力弘扬,能否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与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现实要求,能否以一种创新的视角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关键取决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国经济社会就必须要得到快速健康发展。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以及数以千万计的各个方面的专门人才。由此可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仅关乎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关乎我们党宏伟奋斗目标的如期顺利实现。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转变的大形势之下,切实抓住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以科学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以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来促进我国经济持续高效发展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现实要求。

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经过20多年的艰辛探索之后,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更加清晰。职业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职业学校将办学的思路聚焦于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造就了许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职业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规模最大,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初步建立起人才成长与发展的“立交桥”,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我国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为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轻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因为,只有正视问题、找出根源、寻找路径,我们才能以创新的视角走出一条扎实的可持续的现代职业教育之路。找不到根源而盲目自信必然导致失败。厘清根源而不能正视并加以解决必然要走弯路,势必影响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思想观念存在偏差

职业教育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是“二流教育”。职业教育的学生被认为是“双差生”。这种鄙视、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尤为突出,且根深蒂固。这种观念上的偏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发展日益严重。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职业教育所接纳的学生整体素质偏低是导致这种观念偏差的根本原因。对于接受职业教育的大部分学生而言,选择职业教育只是他们中考或者高考失利的“备胎”选择。这种选择的倾向性便使得职业教育成为落榜生或者 “双差生”的收容所。在目前这个崇尚“学习精英”的社会,落榜生或者“双差生”自然被抛弃,被轻视。这种观念的偏差是社会认知的通病;其次,从就业前景来看,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本身就是技能型人才,其在毕业后的职业选择上更多的是技术工人,也就是所谓的“蓝领”。“蓝领待遇比白领低”“蓝领没有社会地位”等观念始终带着“有色眼镜”对职业教育的学生进行着不公正、不客观的审视。这种审视也必然要波及到职业教育本身,无情地将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排除在社会精英之外。这种固有观念是社会思维的通病;最后,职业教育因为专业设置、师资配备等各种原因导致的招不满学生,甚至招不上学生的状况进一步加深了这种轻视职业教育思想观念的蔓延。“毕业即失业”便成为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普遍认知。一方面是家长对于教育的高投入,另一方面是职业教育的低回报。这更使得职业教育成为“劳民伤财”“虚度时光”的代名词,这种偏见是社会教育的通病。

(二)与市场及行业脱节

职业教育需将眼光聚焦于社会、市场及各个行业的实际需求。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严格依照行业的需求来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应依托的理念和思路。离开了社会发展,离开了市场定位,离开了行业需求的职业教育发展是盲目的,也是不科学的。与市场脱节便不能清晰地了解市场的发展,便不能紧跟市场发展的步伐,更不可能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与行业脱节便不可能根据行业发展“问诊把脉”,便不可能与行业发展携手并进,更不可能培养行业所急需的能够为行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的“造血者”。因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才是解决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瓶颈的可行出路。产教融合能够使行业企业成为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主体,从广度与深度上拓展产教融合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素养,有利于破解行业企业发展的人才制约,对于职业院校与产业、企业来说都是一种双赢的路径选择。校企合作能够为职业院校注入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内容,能够为企业培养和输送新鲜血液,能够使学生技能与素养得到科学有效的提升,有利于学校、企业、学生与社会多赢局面的实现。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与结构不合理

我国面积辽阔,区域经济发展难免会出现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区域经济发展也必定会反映在职业教育发展上。主要表现在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存在明显差距,以及农村与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明显滞后。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已经越来越成为影响职业教育公平性的重要因素。经济欠发达地区本身经济发展难以与经济发达地区并驾齐驱。这一现象的产生与经济发展因素、政府调控、观念意识有很大关系,但是究其根本还是受到人才困乏的制约。农村地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亟需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充分运用其娴熟技能,充分调动其投入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来促进经济发展。可是职业教育的不平衡、不充分又严重制约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育。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下大力气解决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迫在眉睫。

职业教育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中、高等职业教育比例设置上的不科学以及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设置脱离实际。经过20多年的艰辛探索,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发展势头的迅猛与发展步伐的过快导致我国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比例出现失衡的状况。这一点严重违背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是不科学的。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学科类型脱离市场、脱离行业发展而盲目追求“高大上”。紧盯市场变化,服务经济发展,依托行业需求必须要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行业企业需求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永远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3]。否则,职业教育的生命力便会大打折扣。

三、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方向

我国的职业教育经过20多年的艰辛探索与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不仅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同时也为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创新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实践证明,职业教育的发展唯有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密结合,唯有与教育改革发展紧密联系,唯有与每个人的终身教育学习与发展携手共进,始终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始终与行业企业融合共进,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职业教育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职业教育也才能得到稳步健康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新时代究竟应该秉承什么样的发展方向,坚守什么样的发展定位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与探究的时代课题。因为发展方向始终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未来前景,发展定位无疑决定着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唯有秉承科学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坚守立足实际、服务经济的发展定位,我国的职业教育才能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做出贡献,也才能为全面决胜小康社会注入新鲜血液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贡献。

(一)转变观念,突出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

职业教育要得到科学快速的发展,观念的转变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一步。新时代意味着新起点、新任务。新时代必须秉承新理念,以战略的眼光来审视我国的职业教育,切实将我国的职业教育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以往那种将职业教育视为“二流教育”,将职业院校视为落榜生或者“双差生”收容所的错误理念必须得到纠正。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广大党员干部以及社会,都必须要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4]。各级政府应切实转变观念,彻底抛弃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甚至漠视职业教育的不科学理念,将我国职业教育引导到服务经济发展,促进人的终身与全面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来;社会各界应凝聚共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与就业观,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广泛宣传,使我国的职业教育能够走出一条具有独特的中国魅力的健康发展之路;各级职业教育部门应切实转变思路,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效度,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增砖添瓦,献计献策。

(二)躬身实践,坚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

职业教育的直接目标便是服务经济建设,为经济发展培养“来之能战”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产教融合实质上便是使行业企业成为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主体,从广度与深度上拓展产教融合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素养,有利于破解行业企业发展的人才制约,对于职业院校与产业、企业来说都是一种双赢的路径选择。进入新时代,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我国的职业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如何科学高效地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一直都是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难题。走产教深度融合之路,必须要“跳出学校看学校”,使职业教育能够切实拓展思维,为产业发展贡献力量。校企合作能够为职业院校注入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内容,能够为企业培养和输送新鲜血液,能够使学生技能与素养得到科学有效的提升,有利于学校、企业、学生与社会多赢局面的实现。走集团化办学之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整合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等多方力量,协调主体间的利益关系,有效的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发展的办学模式。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由于参与的主体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充分把握区域规划与产业结构特点,掌握行业人才需求情况。

(三)适应发展,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人才,是办学的一个重要的根本目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创新引领经济转型、吸纳国际资源打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型国家等。职业教育应当注重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5],围绕实践创新活动,如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区域经济的学科创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等。

学校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课堂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的延伸。第二课堂的形式,对第一课堂的拓展。学生技能竞赛中,对赛项所设问题的解决。思维的扩张是一种逐步深化的过程。教育的本质就是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对培养的对象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使得个体的心智和能力得到提高。创新思维是心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在创新思维的基础上,实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创新能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碰到很多实际的问题,例如生产工艺的流程、生产设备的效率、企业的转型升级等。特别是要将中国制造业科技水平与生产能力领先于世界发达国家,企业创新规模与质量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定期的企业定岗实践或者现代学徒制的企业培训,在真实的环境中,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四)面向世界,广泛借鉴与兼收并蓄

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虽然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但是,欧美各国在职业教育方面毕竟比我国起步要早,其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的一些好的做法以及先进经验正好可以弥补我国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的不足。因此,切实研究欧美各国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发展思路、发展路径、发展经验,并将其先进的理念与我国的实际进行结合,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创新之路迫在眉睫。唯有立足我国实际并广泛借鉴,唯有根据国情兼收并蓄,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才是科学的可持续的,我国的职业教育也才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市场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猜你喜欢
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人才云
陕西2021年将培育高素质农民2万余人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