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世伟
《曲江集》中有一道《敕西州都督张待宾书》,其中一个寺名引起了笔者注意,现引文如下:
敕西州都督张待宾及官吏百姓以下:不虞狂贼,拥众多时。彼州军人,素乏器械;闻其悉力,能不悬心?卿等坚守孤城,敌此凶寇,亦既久拒,终然万全。斯乃义可感幽,鬼神相助;妖不胜德,氛祲自销。来无所能,去无所得。犬羊之众,道路埋魂。其云破伤,亦云甚矣。向使甲戈有预,士卒且强,蹑彼归途,可无噍类。即令所司支料,以备后来。其有功之人,各且据寔,以时叙定,当有酬赏。其龙泉寺小堡,被其残破,虽已收拾,犹虑损伤;各宜宣慰,令得存活。秋气已冷,卿及寮吏百姓以下,并平安好。今赐卿衣一副,至宜领取。遣书指不多及。①此据张九龄著、熊飞校注:《张九龄集校注》卷八,中华书局,2008年,第532页。
这是给西州都督张待宾的一封敕书。何格恩《张曲江诗文事迹编年考》将此文系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并作解说:“敕云:‘卿等坚守孤城,敌此凶寇。’当指苏禄围犯安西拨换城而言,大抵苏禄寇边,当始于本年秋间,至十月初贼势稍杀,朝廷始得奏报耳。此敕云‘秋气已冷’,当在九月间也。”②广东文物展览会编:《广东文物》,中国文化协进会刊行,1941年,第499页。熊飞在《张九龄集校注》中沿用何格恩之说。据《新唐书·地理志》:“安西西出柘厥关,渡白马河,百八十里西入俱毗罗碛。经苦井,百二十里至俱毗罗城。又六十里至阿悉言城。又六十里至拨换城,一曰威戎城,曰姑墨州,南临思浑河。”①《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七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1149页。则可知拨换城与西州相隔甚远,张待宾身为西州都督,不当出现在拨换城抵御苏禄入侵,因此可以肯定,张待宾所坚守的孤城并非拨换城,而是西州。
在这道敕书中,张九龄提到一座寺院——龙泉寺。前已说明,张待宾所坚守的孤城当在西州,因此可以断定敕书中的龙泉寺也位于西州。据小田义久先生统计,麴氏高昌时期有佛寺134所②小田义久:《麴氏高昌国时代の佛寺について》,《龙谷大学论集》第433号,1990年,第68~91页。,西州时期有佛寺37所③小田义久:《西州佛寺考》,《龙谷史坛》第93·94号,1989年,第1~13页。。据姚崇新先生统计,麴氏高昌时期有佛寺171所,西州时期有佛寺72所④姚崇新:《从高昌到西州——中古吐鲁番佛教寺院社会功能的转变》,《西域文史》第十辑,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121~124页。。其中均未见龙泉寺。但是以上数据仅来源于吐鲁番出土文献,由于出土文献的偶然性、随意性和零碎性,小田义久和姚崇新的统计并不完全。据姚崇新估计,西州实有寺院80所左右⑤姚崇新:《从高昌到西州——中古吐鲁番佛教寺院社会功能的转变》,第102页。。迄今为止西州当仍有部分寺院不为人知,此道敕书提到的龙泉寺即为其中之一。
开元二十二年四月,“甲寅,北庭都护刘涣谋反,伏诛。”⑥《旧唐书》卷八《玄宗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201页。突骑施苏禄以“刘涣事件”为借口,出兵寇边,“侵犯西州,犯我四镇”⑦张九龄著、熊飞校注:《张九龄集校注》卷一一《敕突骑施毗伽可汗书》,第636页。,直到开元二十四年才以突骑施战败结束。这就是上引敕书的历史背景。“龙泉寺小堡,被其残破”,这说明此寺位于苏禄行军路线之上,然而此次战争的具体情况史籍语焉不详,苏禄进兵西州的具体路线,我们现在无从得知,但是若结合西州的交通情况以及突骑施的方位,我们可以做出大致推测。
据敦煌文书P.2009《西州图经》记载,西州通往外界的谷道凡十一条,现节引录文如下:
(前缺)
道十一达
花谷道:右道出蒲昌县界,西合柳中向庭州七百卅里,丰水草,通人马。
移摩道:右道出蒲昌县界移摩谷,西北合柳谷,向庭州七百卌里,足水草,通人马车牛。
萨捍道:右道出蒲昌县界萨捍谷,西北合柳谷,向庭州七百卅里,足水草,通人马车牛。
突波道:右道出蒲昌县界突波谷,西北合柳谷,向庭州七百卅里,足水草,通人马车牛。
大海道:右道出柳中县界,东南向沙州一千三百六十里,常流沙,人行迷误,有泉井咸苦,无草,行旅负水担粮,履践沙石,往来困弊。
乌骨道:右道出高昌县界北乌骨山,向庭州四百里,足水草,峻崄石麁,唯通人径,马行多损。
他地道:右道出交河县界,至西北,向柳谷,通庭州四百五十里,足水草,唯通人马。
白水涧道:右道出交河县界,西北向处月已西诸蕃,足水草,通车马。
银山道:右道出天山县界,西南向焉耆国七百里,多沙碛卤,唯近烽足水草,通车马行。
(后略)①图版见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编:《法藏敦煌西域文献(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76~77页。录文据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一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第54~55页。为方便阅读,改变了录文的格式,个别标点略有修改。
在这十一条道路中,庭州南下西州之道共有八条,分别为赤亭道、新开道、花谷道、移摩道、萨捍道、突波道、乌骨道和他地道。他地道“足水草,通人马,屡见唐宋旧籍,盖西、庭两州交通之主道也”②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二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5年,第594页。。经乌骨道至庭州虽然最近,但也最险,唯通人径,马行多损③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二卷,第596页。。其他六道出蒲昌县界,位置偏东,靠近伊州,且路途较远,故突骑施经此六道攻打西州的可能性不大。在另外三道中,白水涧道经天山缺口通往西北方,为西州西出之一大道;银山道往焉耆、龟兹;大海道出柳中县界,向沙州。所以突骑施要想进攻西州,最有可能从白水涧道出天山缺口,或者由他地道南下,直抵交河城。以交河城的地理位置而言,必然成为首当其冲之地,敕书中提到的龙泉寺小堡,当位于白水涧道或他地道沿途。而且突骑施不信佛教,“龙泉寺小堡,被其残破”也就更好解释了。
再者,从西州县乡建制亦可推测龙泉寺所在位置。《新唐书·地理志》交河县条记载:“自县北八十里有龙泉馆,又北入谷百三十里,经柳谷,渡金沙岭,百六十里,经石会汉戍,至北庭都护府城。”④《新唐书》卷四〇《地理四》,中华书局,1975年,第1046~1047页。唐朝为建立起有效的防御体系,保障边疆的安全,在西州设立了众多的镇、戍、烽燧以及馆驿,此处提到的龙泉馆即西州交河县的馆驿之一,位于交河县北的龙泉乡。引文所描述的路径,当是“出交河县界,至西北,向柳谷,通庭州”的他地道,路经龙泉乡,这也与前文假设的苏禄进军西州的路线相符合。
交河故城原是车师前国的都城,《汉书·西域传》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⑤《汉书》卷九六下《西域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3921页。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沮渠无讳攻克高昌郡,据其地以称王。随后,沮渠氏为巩固政权,联合柔然,在八年后攻灭车师前国,占据交河城。但是,交河故地并没有立即实行郡县制,荣新江先生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此地原是半游牧半农耕之地⑥荣新江:《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古代高昌的地理信息》,《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第14页。。然而沮渠氏政权并未维持很久,北魏和平元年(460),阚伯周被蠕蠕立为高昌王,传统上也以此年作为高昌王国元年。从沮渠氏大凉到阚氏、张氏、马氏高昌国,在车师前国故地设有交河郡,麴氏高昌国在此地则设有交河郡和交河县。
贞观十四年(640),唐朝大将侯君集攻灭麴氏高昌国,唐太宗随即在高昌故地设立西州,州下设县,县下设乡里。“以交河城为交河县,始昌城为天山县,田地城为柳中县,东镇城为蒲昌县,高昌城为高昌县。”⑦杜佑:《通典》卷一九一,中华书局,1988年,第5205页。。据张广达先生和荣新江先生统计,交河县共有五乡,分别为神山乡、名山乡、永安乡、安乐乡以及本文所涉及的龙泉乡。
龙泉乡本为麴氏高昌国的龙泉县,唐灭高昌后降为乡。荣新江先生说:“顾名思义应在一处泉水汇集的地方,可能在今马勒恰西约5公里处,也可能在更北的夏普吐勒克(Shaftlluk)。”①荣新江:《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古代高昌的地理信息》,第22页。王素先生认为,龙泉应该是眼名泉,查交河故城正北八十里,唯有塔尔朗泉堪称名泉。他据此断定肯曼勒克是高昌龙泉县、唐代龙泉乡的今地②王素:《高昌史稿·交通编》,文物出版社,2000年,第75~76页。。麴氏高昌国龙泉县以及塔尔朗泉的具体位置见图1③此图引自王素《高昌史稿·交通编》书末附图。。
图1 麴氏王国三府五郡二十二县图
吐鲁番出土文献中保存有数条关于龙泉县和龙泉乡的资料,现转引有关文书录文如下:
(一)《西州交河县耆老名簿》④小田义久编:《大谷文书集成(一)》,法藏馆,1984年,第19页,1087号,图版19。
(前缺)
3 □安乡横城里户白延亮八十一
4 安乐乡长垣里户竹胡尾八十三
5 龙泉乡独树里户宋武幸八十六
6 龙泉乡新坞里户白马居八十二(龙泉乡)
7 □□□新坞里户贾伯欢八十一(人)
(后缺)
这片西州交河县的名簿清楚地记载了龙泉乡的两个里——独树里和新坞里。坞者,堡也。新坞里很可能是由一座军事堡垒发展而来。在开篇所引的《敕西州都督张待宾书》中,龙泉寺与小堡并列出现。此小堡很可能位于龙泉寺附近,并且可能就叫作“龙泉寺小堡”。寺院附近出现堡垒,进一步说明龙泉为必争之地,龙泉寺为交河重要寺院之一。
(二)《西州交河县耆老名簿》①小田义久编:《大谷文书集成(一)》,第53页,1403号,图版19。
(前缺)
(后缺)
全国现存以“龙泉”命名的寺院甚多,如山西五台山龙泉寺、北京海淀龙泉寺、安徽安庆龙泉寺等等。几乎每座龙泉寺的命名都与泉水有关,因泉以名寺。有的还带有神异色彩,如庐山慧远的龙泉精舍。从全国龙泉寺的命名方式来看,西州龙泉乡以及龙泉寺很可能就是因塔尔朗泉而得名,龙泉寺址可能在塔尔朗泉附近。
唐灭高昌国后,随即对高昌的寺院进行整顿,沙汰了大量寺院,改民寺为官寺,这也是西州时期的寺院远少于高昌国时期的原因之一②姚崇新:《从高昌到西州——中古吐鲁番佛教寺院社会功能的转变》,第102页。。此外,唐朝统治者还将大部分寺院名称雅致化③姚崇新:《从高昌到西州——中古吐鲁番佛教寺院社会功能的转变》,第102页。,龙泉寺也可能是唐灭高昌后新赋予的雅名。
高昌国时期的县、唐代西州的乡以及寺,三者皆以“龙泉”为名,可以想见龙泉寺在龙泉乡占有较重要地位,很有可能是当地最大的官寺。而且,龙泉乡位于西州通往外界的交通孔道上,交通发达,行旅必多,这就产生了大量的食宿需求。王素在《高昌史稿·交通编》第六章第二节分三部分详细论述了高昌的客馆设施,其中第一部分就是寺院客房。高昌虽然也有兵部客馆和政府客馆,但普通商旅是难以入住的。龙泉寺的一项重要功能或许就是为来往的僧徒、商旅和使者提供食宿服务。
在翻检吐鲁番出土文献时,笔者注意到另外两座寺院——宁戎寺和丁谷寺。现节引录文如下:(一)《西州图经》④图版见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编:《法藏敦煌西域文献(一)》,第77页。录文据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一辑,第55页。
(前略)
38 山窟二院
两组均从第一次化疗开始,按计划处理,具体为:研究1组化疗期间应用喜辽妥与湿润烧伤膏交替外敷,在穿刺点上方约2 cm处,每日两次;对照1组每天在化疗前后局部外敷新鲜土豆片,每日两次。
39 丁谷窟有寺一所,并有禅院一所。
40 右在柳中县界,至北山廿五里丁谷中,西
41 去州廿里,寺其(基)依山 构,揆山献疏阶,雁塔
42 飞空,虹梁饮汉,岩蛮(峦)纷糺,丛薄阡
43 眠,既切烟云,亦亏星月,上则危峰迢遰,
44 下〔则〕轻溜潺湲,寔仙居之胜地,谅栖灵之
45 秘域,见有名额,僧徒居焉。
46 宁戎窟寺一所
47 右在前庭县界山北廿二里宁戎谷中,峭山献三
48 成,临危而结,极曾蛮(峦)四绝,架回而开轩,既
50 草木蒙笼,见有僧祇,久著名额。
(后略)
(二)《唐景龙四年(710)卜天寿抄〈十二月新三台词〉及诸五言诗》①唐长孺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叁,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582页,67TAM363:8/2(a)。
(前略)
14 静虑寺罗城外宁戎寺□
15 简玄觉寺路地坐捌月利□
(后略)
(三)《唐西州下宁戎、丁谷等寺帖为供车牛事》②柳洪亮:《新出吐鲁番文书及其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3页。第4行柳洪亮原注:按敦煌石室所出《西州图经》,西州著名窟寺有“宁戎窟寺”、“丁谷窟寺”,此处所缺应为“戎”字。
(前缺)
(后缺)
宁戎寺,即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唐朝时称宁戎寺。位于今吐鲁番市胜金乡木日吐克村木头沟之中。从宁戎寺向北约5公里处,就是高昌国宁戎县的所在地了③西村阳子、铃木桂、张永兵:《吐鲁番地区古遗址分布考——以麴氏高昌国、唐西州时期的古遗址的空间把握为中心》,《吐鲁番学研究》2009年第2期,第34页。。宁戎与龙泉的情况十分相似:一、唐灭高昌后,也将宁戎县降为乡;二、和龙泉寺一样,此寺与县、乡二者同名;三、在离宁戎寺不远处就有烽火台和堡垒存在,这就又与龙泉寺小堡相呼应。
上引《西州图经》明确说宁戎寺与丁谷寺都是窟寺,宁戎寺“峭山献三成,临危而结”,丁谷寺“上则危峰迢遰,下〔则〕轻溜潺湲”。前已说明,龙泉寺当位于塔尔朗泉附近,从地图1可以看到其与龙泉县也有一段距离,龙泉寺可能也是一座窟寺。将龙泉县、龙泉乡、龙泉寺与宁戎县、宁戎乡、宁戎寺相对比,我们发现了数点相似之处。宁戎寺约始建于麹氏高昌时期①荣新江:《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古代高昌的地理信息》,第18页。,规模宏大,石窟众多,在宁戎县乃至整个高昌国都占有重要地位,以此为参照,龙泉寺当是高昌龙泉县、西州龙泉乡的重要寺院之一。
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的一件文书(LM20-1480-04-02)上残存有两所寺名②笔者有幸参加“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组,十分感谢诸位老师和同学告知这片文献并提出建议。郭富纯、王振芬将这片文书定为“交河县给田文书”,似不妥,参郭富纯、王振芬编:《旅顺博物馆藏西域文书研究》,万卷出版公司,2007年,第163~164页。,现录文如下:
(前缺)
2
7
9
(后缺)
(前缺)
(后缺)
此件文书有乌丝栏,存10行,7行有文字。地脚处贴附有佛典,可惜暂时无法查明。第5行可见“兰高寺”,从字形推测,其前面三字当为“回向寺”。检小田义久、姚崇新所统计的高昌、西州诸寺,亦未见“兰高”“回向”二名。兰高寺不见于他处,但回向寺是一常见寺名,如《续高僧传·释法恭传》记载“开皇中年,州将刘权政成吴土,心游释教,乃严驾山庭,屈还城邑,住回向寺。”③道宣撰、郭绍林点校:《续高僧传》卷一四《唐苏州武丘山释法恭传》,中华书局,2014年,第493页。同书《释惠旻传》记载“十五听法回向寺新罗光法师《成论》,率先问对,秀逸玄宾,命覆幽宗,耆宿同悦。”①道宣撰、郭绍林点校:《续高僧传》卷二三《唐苏州通玄寺释惠旻传》,第879~880页。又如《宋高僧传·法秀传》记载“开元末,〔法秀〕梦人云:‘将手巾袈裟各五百条,可于回向寺中布施。’”②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卷一八《唐京兆法秀传》,中华书局,1987年,第465页。法秀事迹亦见于《太平广记》③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九六,中华书局,1961年,第639页。。西州建有一回向寺当不无可能。
此片文书第1行残存“兴”字,检西州城名,此当是“新兴城”,第3行残存文字“戎城”当指“宁戎城”,第4行残存文字“河县”当指西州“交河县”。此前记载有佛寺的出土文献,多为僧籍、僧尼财物疏、买田券等④如60TAM312:017/1号《高昌诸寺僧尼财物疏》,《吐鲁番出土文书》壹,第472页;66TAM48:23号《高昌章和十一年(541)某人从左佛得边买田券》,《吐鲁番出土文书》壹,第337页等。,与旅博这件藏品性质不同。唐灭高昌后,在其地推行内地制度,设立西州,改郡为县,改县为乡。高昌有城之历史悠久,郡、县往往称为城,即使到了西州时期,仍存在“城”的称呼⑤徐畅:《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所见唐代城主新议》,原载《西域研究》2008年第1期,第84~98页,修订版收入孟宪实、荣新江、李肖主编:《秩序与生活:中古时期的吐鲁番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29页。。LM20-1480-04-02号文书中提到的永安城隶属于交河县,新兴城和宁戎城隶属于高昌县⑥王素:《高昌史稿·交通编》,第67页。。从书写格式上来看,各城均低于“交河县”的位置,这可能是以县为单位,分列各县所领之乡城,则此文书第一行前与“交河县”等高处可能写有“高昌县”。关于永安城的位置,目前尚无定论⑦荣新江据木纳尔102号墓出土《唐显庆元年(656)二月十六日宋武欢墓志》志文,“君讳武欢,字□,西州永安人也。显庆元年二月十六日葬于永安城北。”推测永安城当在木纳尔墓地以南。见《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古代高昌的地理信息》,第22页。。依此文书来看,永安城到交河县的距离为二十八里,但是文书残缺严重,不知方位,具体位置仍待考。按照文书格式,每城前均注有里数,表明这有可能是一种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