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加快,高中物理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变化,物理教师逐渐明白自身是物理课堂的引导者而不是讲述者,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确立,不再是物理教学课堂的倾听者而是思考者。但是随着物理学习难度的加大,只进行教学思想的优化改进远远不够,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物理作为一门探索类学科,其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探索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物理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优化自身教学方法,增强对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合作探究;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9-0065-02
引言
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更多依赖于物理课堂的合作学习环节,通过合作学习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为学生未来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观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教师对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并未落到实处或实际效果不佳。为此,本文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改进策略。
一、优化教学思维,激发学生合作意识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对此,物理教师首先要考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制性合作探究活动不利于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教师在选择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一般而言,可以选择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此外,物理教师还应调动学生的合作意识,具体可以采用小组评价的方式,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进而提高合作探究意识。
例如,教师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首先应当转变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的侧重点,加强对合作探究活动的重视;其次應当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相关知识有充分的了解。以此为基点组织合作探究活动,才能够更好地贴合教学需要,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以及物理相关知识的吸收;最后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可以采用鼓励的方式,组织与“牛顿第一定律”有关的小组活动,提出相关的问题,如“牛顿第一定律是怎样出现的?”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通过小组合作总结的方式得出最终结论,教师再进行评价,通过小组良性竞争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二、合理划分小组,创造合作探究的条件
物理学习小组的划分是合作探究活动展开的基础、保证,物理教师在划分小组时,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小组的人数,适当的人数才能使每位学生都有表达观点的机会,具体视情况而定,一般而言控制在6人以内为佳;二是成员的平衡性,组内成员的选择应当以维持每个小组之间整体的平衡为准,对此,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物理接受能力等方面进行考量,以确保每个小组的整体水平差异较低,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学生因小组间差异过大,而产生消极情绪,抑或是小组内的成员差异过大,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三是适当地引导,教师在组织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必要时可以将小组成员划分为不一样的角色,监督每位学生完成组内任务,避免部分学生无事可做。
例如,在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时,针对小组的划分,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考量:一是成员人数的确认,以班内学生总数为考量;二是成员的选择,在划分小组前教师可以提出几个关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并上交答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判断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理”相关知识的接受程度,并以此为划分小组成员的依据之一。此后,再以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整体的学习能力为标准,最终确认小组人员;三是小组活动的展开,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时,可以提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深化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进而实现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增强。
三、鼓励学生表达,增强合作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表达也是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重要途径,针对这一点,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当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平等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实现拓展学生思维的目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发言之后,应适当地给予正向评价,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自信心的提高,但是为避免学生出现盲目自信的问题,教师应当进行适当的引导,针对不同的发言给予适当的建议。同时,为实现学生合作创新能力的强化,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不一样的解题方式,此后,教师再通过加强练习,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增强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及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解“气体的压强、体积、温度的关系”时,教师首先应当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物理教学活动,并积极地回答相关问题,教师再通过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建议,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以增强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此外,还应当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进而实现学生合作创新能力的强化。
四、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合作探究
学生需求的不断变化,要求物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灵活地使用各种教育方式,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采用较多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实验教学法,实验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但是物理实验课程受到客观实验材料与工具的限制;二是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教材知识点直观化,可有效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接受度,同时通过播放视频,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物理课堂的顺利展开;三是情境创设法,主要是通过情境构建的方式,将学生带入适当的学习氛围之中。这几种方式对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皆有不错的效果,进而实现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例如,在讲解“无线电波的发射和接收”时,物理教师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将课本内的相关知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接受度。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在小组活动时提出相关的问题,其一方面能够有效考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另一方面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实现对重要知识点的巩固。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学需求的变化,物理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对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在组织小组活动时,教师需要格外注意小组讨论点的难易程度、小组成员的平衡、小组活动目标等方面,只有贴合教材与学生需要的小组活动才能实现在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参考文献]
宋长俊.浅析探究性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18):149.
作者简介:赵伟(1994.2—),男,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研究生,中学二级教师,从事高中物理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