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文化是人类成长和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人类的成长不能离开精神世界的有效提升,它对学生的身心具有极强的帮助和引导作用。小学语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精神文明的提升。但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人文教育失衡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能够做到知识的传授,思想文明的提升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并且,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学生和教师追求的基本上都是分数的提升,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学生的思想文明难以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效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40-0013-02
引 言
语文是富有哲学意味和文化底蕴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学中,应当融入传统文化,实现知识内容和思想道德的全面深化。在课改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深化语文传统文化的教学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给予学生更加稳健踏实的发展空间,奠定学生良好的思想文化基础,提升其精神文明素养。
一、深度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具有极强的哲学意味,能够充分展现语文学习的魅力和特点,也能体现文字艺术的人文性、神秘性、情感性等,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教材内容为教学的出发点,深度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有效展现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拓展学生学习视野,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例如,教学《草原》一课时,笔者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说教形式,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草原的具体形态,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草原。课程导入过程中,可向学生提问:“你们有没有见过草原?你们是在哪里见到草原的?”小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在一系列问题的引导下,能够将自身的发散性思维有效发挥出来,能够在回答教师问题的同时,调动对草原的认识和讲解。并且,通过学生的互相讨论和研究,在课堂导入环节,他们就能知道草原的形象、颜色等基本信息。并且,教师可借助草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引申形象对学生进行教育,如“野火烧不尽”是草原的气节;“春风吹又生”是草原的品格。学生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接受传统文化的渗透,将其与自身的思想品质相结合,进而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二、全面优化语文阅读材料中的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十分重要,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应当将传统文化教育与阅读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感悟的时空,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阅读中感受文学的神奇和生命的美好,进而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质。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不能扼杀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只要是具有教育意义的材料,都应当积极鼓励学生进行阅读。
例如,教学《望洞庭》一课时,笔者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将洞庭湖的自然景观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被洞庭湖自然景观的清新壮美吸引,这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学生通过有效预习,能够明确本课讲授内容,“洞庭湖”这个回答可作为教师教学的契机。之后,教师可继续提问:“那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望洞庭》,有没有学生能够朗读这篇课文呢?”笔者让不同的学生朗读课文,这是教学方式之一。通过多次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能够简单记忆课文内容,并且促进自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由于小学生较少接触古诗文,对于理解古诗文意义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局限性,于是,笔者将古诗文拆分成几个简单的词汇,分别提问学生是否知道其所代表的意思。明确词汇的意思后,学生理解句子的内在含义时便更为轻松。由此可见,问题导向的教学形式能够有效推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三、整合升华小学语文写作中的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一个关键环节。学生在写作教学中发挥了自身的主观意识和能动性,能更好地发展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师进行写作教学过程中,应当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学生在写作中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和情感变化,展现自身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品质,首先应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让学生秉承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学习和生活,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而且,学生在生活中应当强化进取精神和竞争精神,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品质[1]。
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教师应当向学生讲授文章的布局和结构。“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具有极强的特点,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记叙文的重要表达形式。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当明确关键词和中心句,如“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类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应当作为重点讲解对象,让学生明确文章结构特点,提高学生良好的文章分析能力。
四、结合历史事件展开传统文化教学
当下,语文教材中有关核心价值的内容较少,而且教师教学过程中也不能有效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让教学流于表面。例如,一部分知识仅仅体现在背诵和阅读上,缺失对教材内容的深化讲解,学生也不能自主探究核心价值内容。在教师认识偏差、教材内容缺乏、学生探究积极性不足等情况下,当下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思考能力严重缺失。
例如,教学《七律·长征》一课时,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并不是十分全面,对长征的认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堂上向学生渗透中华民族坚定不移、众志成城、团结协作等美好品德和品质,引导学生健全自身的思想文化素养。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历史照片,选择部分影视作品片段,向学生讲解长征中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认识长征过程中的艰难困苦,从中理解战士坚韧不拔的品质。其次,将教学重点落在课文内容的讲解上。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滂沱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四句涉及的历史事件较多。教师要具体介绍其中的历史,并借助相关教学资料,逐渐将历史再现在学生眼前。通过音频、视频的感官刺激,学生能够逐渐理解长征的艰苦卓绝,感受战士的优秀品质。在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得到极好的激发和巩固。这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契机之一[2]。
结 语
在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文化品质培养是教师和教育部门不断强调的关键环节。良好的傳统文化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实现学生的全面深化发展,促进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张灵玲.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探索[J]. 时代教育,2015(20):261.
董翡. 让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绽放[J].教育教学论坛,2014(21):9-10.
作者简介:戚艳飞(1976.8—),女,江苏阜宁人,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