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霞
摘 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文章通过分析目前中小学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现状,提出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合理化建议。建议通过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完善传统文化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队伍素质、发挥家庭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等措施,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实践;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6-02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5-0016-02
一、引言
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必须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是新时代学校教育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正处在人生打基础的阶段。因此,加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重塑国民的精神之魂,把传统文化嵌在学生的脑子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的。
二、中小学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需要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根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小学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初级阶段,培养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精神。很多历史人物的典故,都属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比如岳飞、苏武、董存瑞等英雄人物。通过传统文化学习,让中小学生多了解古代先贤们的故事,感受到先贤们的爱国爱民的情怀。以先贤们为榜样,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传统文化会对一个民族的价值观、行为规范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从娃娃抓起”。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让中小学生知道,生活中的精神文明就是日常的礼貌用语、文明行为。如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等,在《弟子规》《道德经》《三字经》《论语》等书中都有体现。通过传统文化学习,久而久之,就会对学生们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整体素质起到积极作用。
(三)增强中小学生的民族自信心的需要
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数不胜数,像古诗、词曲、书法、传统佳节、习俗、京剧、梆子戏、国画、皮影、大汶口文化、泰山石敢当,等等。传统文化代表着的是历史,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博大精深,它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把传统文化融入教育中去,通过传统文化来培养中小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在更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为祖国奉献之情。
三、中小学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第一,泰安市的大部分学校和家长都已经意识到传统文化对学生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完善人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课程开设、主题活动、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多种多样的有效措施,把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家庭生活中,使之成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
第二,傳统文化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泰安市多数中小学开设了传统文化课程,在教材的选用上,校本课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例大体相当。各学校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如通过建立书法小组、葫芦丝小组、太极拳小组等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各类团体、兴趣小组。又如,依托少先队、共青团、学生团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开展表演、竞赛、展览、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艺体育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这些方式方法,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第三,在学校整体规划建设上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内容。例如,建筑设计风格、古代人物塑像、园林景观等,都从不同的视角融入传统文化的精神。又如,有的学校在楼道墙体上建成以《论语》为主题的传统文化长廊,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等,营造出一种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还有的学校为传承和发扬地方特色文化,将杜家庄木版年画、梭庄龙灯、泰安渔鼓、汶河大鼓、泰山剪纸、王家面塑等地方文化或民间艺术引进校园,让学生感性接触、了解地方特色文化。
四、目前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一些中小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存在形式化、浅表化现象,缺乏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关注。简单地把传统文化教育等同于讲历史,将传统文化教育变成了“历史课”。还缺少了地方文化、民俗、民间艺术等方面的渗透。
第二,传统文化教材的编写水平参差不齐。目前,教育部门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处于无序状态。
第三,教师队伍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和教育水平亟待加强。学校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人才相对缺乏,基本上由其他学科教职人员兼任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传统文化教育的成败同样取决于教师的整体水平,当前传统文化教育在师资方面存在“缺、弱、差”的现象。
第四,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不均衡,尚未建立健全传统文化教育评价体系。
五、做好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第一,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一是把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播纳入政府工作计划,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二是建立健全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对教师开展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设计、组织、实施、活动效果等进行科学评价,作为教师职称评定考核的重要内容。三是科学设定传统文化内容在语文学科考试内容的比例,增强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四是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水平等级考试,以此来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
第二,在充分吸收地方文化的基础上,完善传统文化教材。结合泰山文化、国山文化、国山信仰、泰山封禅、泰山民俗、大汶口文化等,从地名、习俗、文化古迹的发现入手,集中力量统编教材。在教材中要充分体现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弘扬家乡文化,让学生知家乡、爱故乡,感受到家乡的存在、家乡的美好变化,培养根的意识、老家意识。树立“今日好好学习,明日建设家乡”的理想和信念。
第三,利用多种形式加强传统教育。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要传统节日,运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各种媒介,在街头、电视、手机等终端上加强宣传,采取动漫、游戏、童谣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民俗民风等传统文化教育、传播。又如,利用楼梯、走廊及教室、学校的墙面及班级黑板报宣传“中国传统节日”,包括節日的名称、由来、食品、吉祥物、节日活动等。再如,利用课间,通过诗歌节律操、播放古典诗词、音乐、文化长廊、壁画等方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第四,改进教学方法,寓教于乐。一方面,把传统文化同当前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加强学科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使各学科教学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经典故事、成语故事、唐诗宋词等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学习古代文化经典;在音乐教学中传授、欣赏古典音乐和戏曲;在写字教学中进行毛笔书法教学;在美术教学中增加国画、篆刻和传统工艺;在体育教学中学习中华武术等;在数学中渗透中国古典数学名题集的教学。另一方面,把某些民间工艺重现在学生的生活中,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触摸的深刻感性认识,感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感受文化经典的形态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景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让学生在读经咏典中养美德、学做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
第五,建设高素质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队伍。一方面,应扩大传统文化教育专业高校招生计划,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任教师。另一方面,在各级培训机构中,开展传统文化师资培训,既要培养现有专任教师,还要对学校教职员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全员培训。此外,结合各地实际,聘请文化名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学校举办传统文化讲座或进行教学,不断提高教师传统文化教学水平和能力。
第六,充分发挥家庭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大本营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在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的作用占百分之五十一。“养不教,父之过”,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当前,独生子女家庭多,家庭教育忽视了意志品格的养成,忽视了做人的教育。很多孩子存在贪玩、自私、不明是非善恶的缺点。把传统文化运用到家庭教育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好的家庭传统文化教育,让父母甚至是祖父母随着孩子与时俱进,一起成长。可以采取“亲子互动,家校联动,社会鼓动”等方式,带动家庭、社会共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学习《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朱子家训》和唐诗宋词等古圣先贤的传统文化,既能提高道德素养,又能明确做人做事的准则,还能吸取文化知识,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有深刻影响;可以学习古圣先贤的孝德礼法,将感恩、孝道、友善融入家庭教育中,形成爱国守法、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良好家风,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把美好品德传承下去。
六、结语
传统文化的一大功能就是对人的教化、培养和塑造。只有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人生,才是真善美、贵富雅的人生;只有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才是文明和谐、繁荣富强的中国;只有传承了优秀文化传统的道路,才是走向民族复兴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常秀青.传统文化与经典诵读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甘肃教育,2019(9):90.
[2]马文琴.加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6(18):45-48.
[3]杨 玥,周玉晔,徐莹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研究述评[J].文教资料,2018(31):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