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论古代绘画》一书中,奥兰达让米开朗琪罗作为参与对话的人物,利用对话录这种特殊的文类,借这位天才艺术家之口,说出了自己对于意大利艺术的看法,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艺术事业的期冀。
关键词:对话录;米开朗琪罗
与米开朗琪罗同一时代,记录其生平的作品,主要有:乔尔乔·瓦萨里(Giorgio Vasari)的两版《意大利艺苑名人传》,孔迪维(Ascanio Condivi)的《米开朗琪罗传》和弗朗西斯科·德·奥兰达 (Francisco de Hollanda,1517-1584)的《论古代绘画》。前两本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记述米开朗琪罗的生平,而奥兰达则是在书的第二部分的对话录中,让米开朗琪罗成为对话录中的叙述者,以此来实现阐述其对于绘画的观点和理论的目的,书中塑造的这位艺术巨匠的形象颇不同于瓦萨里和孔迪维的传记作品中所呈现的。
《论古代绘画》一书成书于1548年,即奥兰达结束意大利之旅,返回葡萄牙八年后完成,直到十九世纪才有葡萄牙语的版本出版问世。最早的译本是葡萄牙画家丹尼斯(Manel Denis)1563年完成的西班牙语译本,而奥兰达的著作成为广为人知的艺术文献,要归功于阿纳斯塔基(Anastazy Rascynski)的法语译本。他在1846年将本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下半部分是四篇对话录,米开朗琪罗在其中作为主要的对话人物出现,这半本书也因此进入主流研究者视野,成为浩如烟海的艺术文献的一部分。
1 写作背景
要解读这本书,有必要先对作者奥兰达和他的意大利之旅进行一个简单的了解。奥兰达的父亲安东尼奥(António de Hollanda,1480-1557),为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的书籍绘制彩绘插图。16世纪初,国王曼努埃尔大力赞助艺术事业,期望在政治宣传和促进统一方面获得收效。这一时期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艺术都以佛兰德地区的艺术为模板,与佛兰德地区的商业和艺术交往可以追溯到15世纪初,著名佛兰德斯画家杨·凡艾克(Jan van Eyck)曾于1428年,在葡萄牙为伊沙贝尔(Infanta Dona Isabel)绘制肖像画,到16世纪初时,这种影响依然存在着。几位著名的葡萄牙画家如若热(Jorge Afonso)都曾在佛兰德斯接受过绘画方面的训练。早在1509年,国王曼努埃尔一世(Manuel I)就曾推行专门的政策,吸引佛兰德斯地区的商人和画家留在葡萄牙。对于佛兰德斯艺术风尚的推崇,是这一时期葡萄牙的普遍风尚。佛朗西斯科·德·奧兰达就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
奥兰达在青年时期就已声名鹊起。葡萄牙人文主义者和古物研究者安德烈(André de Resende)在其著作中,对奥兰达不吝溢美之词,称他为“像阿佩利斯一样的,有着出色天赋的年轻人”。1534年,奥兰达开始久居于埃武拉(Evora)主教阿方索(Dom Afonso)的府邸,真正完全投入到对人文主义思想和古物的研究上去。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开始拓展到葡萄牙,整个国家的艺术风尚开始受到意大利的影响,这对于处在人文知识和素养成长期的奥兰达的影响很大。值得注意的是,奥兰达对于古代的态度,在这一时期发生了重大转变,他开始将意大利的文化模式视为主要的学习对象。这一转变同时也发生在葡萄牙的上上下下,除了文化领域,葡萄牙的大学教育和宗教教团,都在16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发生了重要转变。作为这一时期风尚的主要推动者,葡萄牙国王约翰三世(John III,Manuel 的继任者,儿子)也受到了大量的意大利元素影响,这体现在他从小受到的教育上:在完成了里斯本本地的基础教育后,从安杰罗·波利齐亚诺的弟子路易斯(Luis Teixeira Lobo)处学习语法课程,学习的内容包括奥维德、普林尼和李维的部分篇章。相比意大利,葡萄牙在文化上的弱势使其受意大利的影响较大。
奥兰达到达意大利之前,葡萄牙的文化环境如上文所说,是比较崇尚意大利文化的,他熟读卡斯提里奥内的《廷臣论》,并将其作为自己了解意大利人文主义的主要材料。在陪同大使佩德罗(Dom Pedro de Mascarenhas)出使罗马之前,奥兰达已经学习过拉丁语,也学过一些基础的希腊语,并且有一些基本的考古方面的经验和见解,同时,已经具有了对于古物的超乎寻常的热情。
奥兰达在意大利加入到米开朗琪罗的圈子的契机来自于与他同行的大使佩德罗,两人于1538年夏末到达罗马,一直到1540年3月15日才离开,这让奥兰达有充分的时间接触和了解罗马的艺术家圈子。佩德罗与教廷秘书博洛西奥(Blosio Palladio)和锡耶纳大使拉坦齐奥(Lattanzio Tolomei) 有较多接触,二人将奥兰达介绍到维托利亚·科隆娜(Vittoria Colonna)和米开朗琪罗的圈子中。罗马只是佩德罗和奥兰达行程中的一站。1540年3月15日到6月,方济各·沙勿略加入到二人的意大利之旅中,先后前往帕维亚、米兰和阿维尼翁等城市。这次的旅行,让奥兰达印象非常深刻,他将此次旅行途经的城市中的著名艺术品都记录下来,在其著作《论古代绘画》第二部分的对话录中,也提到了与此次经历的旅行路线相同的城市。奥兰达的愿望之一就是,好好利用这次游历意大利主要城市的机会,为葡萄牙带回好的绘画作品。
2 对话录
《论古代绘画》一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奥兰达的绘画理论,使用的主要文献包括:蓬波尼乌斯(Pomponius Gauricus)出版于1504年的《论雕塑》(De sculptura)和卡斯提里奥内的《廷臣论》,共有44章;涉及米开朗琪罗的主要是第二部分,即对话录,共有四个部分,每个部分描写的都是奥兰达在罗马参与的一场多人对话,这些对话发生的场地和时间,以及主要参与对话的人物都不尽相同,对话录中使用的主要文献是普林尼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和《罗马皇帝史》(Historia Augusta);此外,书末还附有一系列的表格,列出了不同的艺术领域中的最著名的艺术家。
关于如何使用奥兰达的对话录这一涉及米开朗琪罗的史料,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看法:部分学者认为,对话中米开朗琪罗的话语可以部分或完全视为米开朗琪罗自己的想法,也就是将奥兰达的记述完全视为可信的档案;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书中的米开朗琪罗的话语不够可靠;另有一些学者认为其中的描写完全不具有可靠性。因此,如何使用对话录这份材料就成了一个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问题。
对话录是一种在文艺复兴时期广为使用的文类,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古典作家的经典文献。古典时代对话录的三大流派的代表人物是柏拉图(Plato)、琉善(Lucian)和西塞罗(Cicero),其中,琉善的对话录中的人物虚构程度最高,对话者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常常不符合其对应的历史形象;而柏拉图和西塞罗都使用贴近现实的人物和更加现实的背景设置来展开对话,这二人作品之间的区别在于,柏拉图对话中的雅典城邦背景是为哲学性质的对话内容服务的,参与对话的人物形成哲学观点上的交锋,而西塞罗的对话录是采用一种在罗马背景下,忠实于历史事实的对话方式,其中的谈话者起的作用是作者论点的保证人,谈话者的名声也成为衡量作品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是否忠于历史事实,成为区分柏拉图式和西塞罗式对话录的重要标志。
这种文体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流行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其兴起不单是由于模仿古典时期的经典文献,也是现实需要使然。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经常参与学术讨论(academies),有了这种丰富的口头讨论场景之后,将这些讨论记录下的需求也就应运而生,而对话录这种形式的文类非常适合记录对话场景,同时也便于将这些对话再现出来,甚至是大声读出来。大声朗读书籍这种现象在文艺复兴时期是非常普遍的,米开朗琪罗被困在博洛尼亚期间,就曾为当地的统治者之一阿尔多韦兰迪(Aldovrandi)朗读但丁和彼特拉克的诗歌。除了再现讨论过程,文艺复兴时期修辞学的发展也是对话录这一文类广为流行的重要原因。随着方言写作的发展,关于言说的修辞和关于写作的修辞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同时,在对话录中发声的人物,不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是呈现争议问题的绝佳途径。
不同于古典时代的对话录作品,文艺复兴时期的对话录作品中开始出现女性角色,《廷臣论》和本博(Pietro Bembo)的(Asolani)中都出现了女性角色,奥兰达的《论古代绘画》第二部分的对话录中也出现了女性角色维托利亚·科隆娜。
3 异域之眼
奥兰达的《论古代绘画》的第一部分完成于1548年2月18日,是当年教会四旬期(Lent)的第一个星期日,第二部分完成于1548年10月18日,是当年的圣路加节(Saint Lukes Day),但他在序言中称,这本书完成于1540年,即结束意大利之旅返回葡萄牙之后不久,其意图明显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显得书籍中所记录的内容更加可信,记忆并未因相隔时间久远而出现偏差。但对话录这种文类,如前文所说,本就不是对会话内容进行报告或转述,况且,16世纪的对话录也并不是一种报告性质的文体,书中所写的内容也不可能完全还原现实中发生过的对话,再加上写作时间和“对话”的间隔时间较长,奥兰达已不可能准确地记住对话内容。但奥兰达与米开朗琪罗的会面还是有确证的,米开朗琪罗在1553年8月15日的信件中提到了与奥兰达的会面。
结合历史背景和对话录的内容,不难发现,奥兰达写作《论古代绘画》这本书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向葡萄牙国人推介意大利的绘画艺术,并希望举国上下能够像意大利那样,认识到艺术和艺术品在国家和私人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published by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13,尊重艺术家和艺术创作,给予艺术家应有的报酬和社会地位,仿效意大利,在葡萄牙也建立起赞助人制度,让葡萄牙成为像意大利一样的艺术强国,并产出丰富的艺术品和艺术人才。其作品的目标受众是葡萄牙的王室成员。在其对话录的前言部分,他写道:“我想在本书的第二部分中,以对话录的形式向读者们说明,成为一名画家是多么荣耀而高贵,对于这一时代国家的战争与和平来说,关于绘画的基本的科学知识是多么实用且有价值,以及绘画艺术在别的国家受到了怎样的珍视和喜爱。”
在《论古代绘画》一书上半部分的一开始,奥兰达谈到绘画应基于三个基本的规则:1)富有创意;2)结构匀称;3)合乎礼仪。对话录的第一部分,米开朗琪罗在谈论佛兰德地区艺术的时候,称该地的绘画缺乏对整体结构的考虑;对话录的第三部分中,谈论到为什么有的画家会画出人和动物身体的不同部位组合在一起的怪诞风格时,米开朗琪罗指出了绘画艺术中合乎礼仪和规范的重要性。
对话录中,奥兰达还让米开朗琪罗有机会为自己广为人知的坏脾气做辩解。米开朗琪罗认为,教皇常常急切地召集自己去觐见,但自己没有必要严格遵守这样的命令,相比那些随叫随到的人,他相信那些为教皇认真工作而不是急着鞍前马后侍奉的人,才是真正为教皇的利益考虑的。除此之外,奥兰达也让对话录中的其他人物对此事发表看法。
在对话录中,奥兰达用大量的篇幅让米开朗琪罗谈论绘画和雕塑的关系。奥兰达引用了普林尼《自然史》中的记载,普林尼将菲迪亚斯(Phidias)和普拉克西特勒斯(Praxiteles)这两位著名的雕塑家称为画家,以此来证明雕塑是从属于绘画的。还引用了蓬伯尼乌斯(Pomponius Gauricus)的《论雕塑》(De sculptura)中有关多纳泰罗的记载,来表明雕塑与绘画之间的關系。奥兰达还在对话录的场景中称,米开朗琪罗常对奥兰达说他发现在石头上雕凿要比绘画容易许多。米开朗琪罗自己也在对话录中表示,绘画是人类所有技艺和科学中最核心的那一个,其他的技艺都来源于绘画。
对话录的第三部分,米开朗琪罗在回答绘画技艺在战争和和平时期的作用时,谈起了自己在为佛罗伦萨守城的经历。他认为,绘画在战争时期发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为守城工事设计合适的尺寸;2)绘制地图,可以标记地点、位置、港口、海湾,规划路线,甚至可以在地图上推演,实现不至而至,不渡而渡的效果,大大方便了战场事务。到了和平年代,艺术创作可以用于装饰公共场所,设立公共建筑,纪念胜利,装饰墓穴,同时也可以带来个人的视觉上的愉悦感。
米开朗琪罗在对话录中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为作者奥兰达发声,使奥兰达想对祖国王室和文人学者说的话借米开朗琪罗之口表达出来。同时,奥兰达的著作也并不是要描绘一个画家怎样取得成功的人物传记,而是要将米开朗琪罗作为一个文化意义上的典型和范例,这样一个人物足够才华横溢,也足够有名望,使得奥兰达作品中有关绘画本身的讨论和与绘画相关的社会制度建设的观点都更加有说服力。
在葡萄牙国内,奥兰达正处于整个国家的文化和艺术取向越来越向意大利盛期文艺复兴靠拢的时代,其著作既是一部应时之作,也是盛期文艺复兴的影响力从意大利这一中心扩散到欧洲边缘地区的例证。
作者简介
任光启(1994-),男,汉族,山西吕梁,单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欧洲中世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