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维娜
(农业部机关幼儿园 保健室,北京 100125)
肥胖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以体内脂肪细胞的体积和细胞数增加致体脂占体重的百分比异常增高并在某些局部过多沉积脂肪为特点。体脂率是指人体内脂肪重量在人体总体重中所占的比例,又称体脂百分数,是反映人体内脂肪含量、评价肥胖水平最直观的指标,关注身体成分的测量与评价已经成为世界性话题[1]。在早期,由于测量体脂率的设备沉重,价格昂贵,测量方法复杂等原因,临床上通常是针对临床病人的身体成分测量,研究中则针对运动员等特殊人群的体成分分析[2],后来研究中也常常将体脂率作为评价肥胖的“金标准”来评价其他肥胖评价指标的准确性,然后利用这些指标间接反映人体的体脂率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强,人体成分分析仪的使用增多,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科学研究中直接通过体脂率评价肥胖的应用大幅增多[3-4],体脂率在评价肥胖水平中的应用愈发广泛,本文汇集了体脂率评价成人肥胖水平的相关研究,阐述如下。
众所周知,体脂率水平较高的人群患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几率大大升高,尤其腹部脂肪堆积对各种慢性病发病和死亡的贡献极大。近年来体脂率不仅仅在慢性病人群中应用广泛,将体脂率与运动相结合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在4周有氧运动对肥胖儿童青少年身体形态、血脂和血胰岛素的影响研究中,与体重和体质指数相比,体脂率是评价肥胖程度和减肥效果的首选指标[5]。2015年,中国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提出,抗阻运动方式在改善肥胖机体慢性炎症状态效果上优于有氧运动[6],将体脂率与运动项目相结合可以寻得保持健康的更好方式。
体脂率与体质指数同时作为全身性肥胖的评价指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研究中通常将BF%作为判定肥胖的“金标准”来评价BMI切点值的合理性[7],以体脂率为标准时,当前国内、外规定的体质指数肥胖判定值的特异度较高,而灵敏度低,研究表明通过降低体质指数的肥胖判定值使标准更加适合当地居民。体脂率同时还作为腰围、皮褶厚度等肥胖指标的参考标准[8],确定更加适宜的肥胖判定值。体脂率作为评价肥胖最直观的指标,在一系列肥胖评价指标中地位卓越。
在各类人群中采用体脂率直接判定肥胖的应用越来越多,参照体脂率测量方法双能X线吸收法,多项研究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体脂临床的效度和信度均较高[9],生物电阻抗法在人群中应用广泛,可及性较高。研究中利用体脂率指标作为健康管理综合干预的检测手段[10],评价不同运动方式保持健康的效用,体脂率已然成为评价人群肥胖水平、保持健康体型的有效和常规手段。
体脂率应用广泛,但其判定肥胖的标准仍有待完善。WHO推荐体脂率评价肥胖的标准为男性≥25%,女性≥35%[11],也有研究将男性体脂率≥25%,女性体脂率≥30%作为肥胖的评价标准,以上两种标准在研究中使用最多。我国关于体脂率切点值的研究较少,通常使用WHO的推荐标准。Li Yanlong,Shan Guangliang等人研究表明中国蒙古人群中体脂率最佳切点值男性为25%,女性为35%[12]。Liu Pengju,Liu Yanping等人研究表明以代谢综合征为结局变量时,中国北京居民体脂率的最佳切点值男性为23.95%,女性为31.35%。在辽宁、河南和湖南三省成年人群中的研究表明适合我国成人的体脂率标准为男性23.2%,女性36.4%[13]。在中国儿童、荷兰儿童和在新加坡居住的中国儿童三组之间的比较研究发现在同性别、同年龄、相同BMI水平的三组儿童中,中国儿童的体脂率水平低于荷兰儿童低于在新加坡居住的中国儿童,差别非常明显[14],综上可见,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体脂率水平存在较大差别,我国地域辽阔、民族多样、人口众多,制定适合我国居民的体脂率标准需考虑诸多因素,慎重选择,以发挥体脂率在评价肥胖水平中的最大效用。
目前,体脂率不仅限于在临床病人和运动人员中应用,在社区、组织以及个人中的应用屡见不鲜,可用于评价人群的肥胖水平,寻找更加健康的运动方式,还可作为衡量其他肥胖评价指标的标尺,甚至是健康管理干预手段评价的有效工具,体脂率的应用范围愈发广泛,我国迫切需要制定适合本国居民身体状况的体脂率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