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路径研究

2019-01-30 21:25张会丽
职教论坛 2019年9期
关键词:产教职业院校校企

□张会丽

近年,职业教育高速发展,体制机制日渐完善,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就业。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是跨越专业设置与企业岗位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不符的关键因素。2019年,“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这一目标在《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提出[1],这一目标将鼓励企业融入职业教育,深化高职院校育人机制,为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育保驾护航。政府也将通过“金融+财政+土地+信用”激励制度,给予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按投资额一定比例抵免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促使高职院校紧贴就业和产业发展需求,实现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现代职业教育格局。这一系列举措将调动产教融合型企业热情,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使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历程

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看,各国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从宏观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主体不外乎是政府教育管理部门、行业、职业院校三方,但在合作深度和广度上有着差异,合作类型主要有四种:一是以学校为主。这类职业教育类型比较普遍,主要呈现为:国家公办的职业院校承担着职业教育全过程,人才培养主体是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参与较少[2]。因此,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标准与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有明显差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标准明显滞后于市场需求。二是校企合作。这种类型主要呈现为:学校与行业企业通过协议签订、校外实习基地挂牌等形式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是学校根据企业岗位需求而设置的,经过企业对人才培养方案论证而制定的。人才培养仍以学校为主,但企业全程参与,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与社会、行业企业人才标准要求基本一致。目前此种合作类型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主要模式。三是企校结合。这种类型是通过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紧密合作,政府高度干预、企业积极参与、职业院校完善的体制机制作为保障的。企业、职业院校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双主体,实施双主体育人,德国的“双元制”是“企校结合”典型代表模式,德国的“双元制”实施源于德国社会的职业文化、德国产业结构(以中高端制造业为主),“双元制”培养的人才为“专深型”人才,适合中高端制造业人才需求。德国职业教育法比较完善,规定了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关系,企业与职业院校的权利与义务,职业院校教师的任职资格,为德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保障。四是以企业为主。日本的“企业职业教育”是“以企业为主”典型代表模式,企业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市场竞争的关键,大型企业设立自己的不向社会开放的职业学院,仅对员工开展职业培训,提出“生产靠人,人靠研修”的口号[3]。

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看,我国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指向特定职业群,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使毕业生拥有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从而具备就业竞争力,更要使毕业生拥有不断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目前,产教融合已经成为高质量人才培育的关键。然而相关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缺失,并未从法律层面保障职业院校和企业权利,并未给予职业院校和企业产教融合优惠政策,产教融合切入点难以形成。产教融合仍凸显为教育部门和职业院校单方面行为,行业企业积极主动性缺乏。2010-2013年间,在教育管理部门、相关政府机构的努力合作下,成立了53 个职业教育的行业指导委员会[4],对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对行业企业职业岗位需求进行分析,搭建产教融合通道,提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要求,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指导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内容。各级地方政府随机而动,联合行业协会,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职业教育集团、高职园区,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方面取得卓越成效。如:依托行业实施专业错位发展的江苏常州高职园区[5];通过产教融合,构建了“管理互嵌、课程互嵌、师资互嵌、厂校互嵌、工学互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庆高职教育,都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典范。201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在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阶段特征基础上,提出了新思路、新举措。明确了职业教育战略地位和时代重任,指出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为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为我国职业教育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6]。《决定》强调了职业院校应办出特色,走产教融合发展之路,强化校企育人机制。2019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有三项重点工作,可以解读为“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是关键,以此为基础“推动建设300 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并借势“打造一批优秀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再加以我国职业教育对国外职业教育发展成功经验的借鉴,我国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社会输送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了就业和经济发展,产教融合也得到了政府、职教界和产业界的普遍认同。

二、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的必然与制约因素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使命需要通过产教融合来完成,产教融合是连接高职院校和企业人才输出的纽带。产教融合型企业通过真实化的工作情景教学等一体化立体教育网络,提升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为学生成为“职业人”“社会人”提供良好的培养路径。因此,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成为必然:一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高职人才培养环境、内容、目标与行业企业需求保持高度一致。人才培养不是仅仅通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现的,而是必须在工作中才能实现。二是产业对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要求。产教融合发展实践证明,职业教育支撑着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反之产业对职业教育起着引领作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人才质量是行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行业企业需要职业教育提供高质量人才,人才供给要与社会需求相匹配,产业对职业教育的引领才是人才质量保障的根源。三是行业企业发展的战略要求。企业发展是企业愿意与职业院校深度合作的前提,企业发展以技术和人才优势为保障,通过职业院校人才质量的保障,提高生产效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得以提高。目前企业对人才的重要性认识日渐增强,培养出适合行业企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加促使企业愿意成为产教融合型企业。

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的基础,但纵观校企合作历程,作为目标导向型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的校企合作,存在合作形式松散,形式单一;合作深度不够,层次普遍较低;校企文化尚未有机融合等现象,校企合力难以真正形成,也制约了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进程。一是合作形式松散,形式单一。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主导(政府统筹、协调校企合作工作……)作用并未有效发挥,校企合作关系仍旧建立在人际关系之上,合作形式基本上就是签个合作协议,搞个合作仪式,挂个实训基地牌子,学生实习期限较短、实习岗位较少,学生仍是企业短期廉价劳动力。二是合作深度不够,层次普遍较低。从校企合作实践看,校企合作表现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订单培养、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现代学徒等形式。但在合作过程中,呈现出“三低”现象:参与学生“校企合作”比例低、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企业授课比例低、合作企业参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深度低。校企合作表征为短期、不规范的低层次合作,合作成效不尽人意。三是校企文化尚未有机融合。高职院校和企业仅注重合作形式,并未对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的交融等深层次合作进行关注,学生进入企业后,仅被要求熟悉企业工作环境、工艺流程……,对企业文化没有感知,对企业认同感低,跳槽现象频发,影响了企业员工队伍稳定性,影响了企业合作性,制约了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合作关系的稳定、产教融合长效机制的形成。

三、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路径

产教融合型企业是指企业具有较强带动引领示范效应,能够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突出贡献,在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主体作用,社会价值较大的企业。未来五年,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真正形成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命运共同体发展,是职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有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通过政府主导统筹规划,企业自愿申报,公平公正择优选取,先行建设后行认定,动态实施等系列措施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以有效引导和充分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作为产教融合型企业政策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加大政府支持引导前提下,鼓励有条件和想法的企业率先探索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通过激励政策调动企业积极性、竞相参与的良好氛围,使率先探索建设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受益,企业表现为“我要做”,而不是遵循政府号召的“要我做”,使产教融合型企业成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加工厂”。国家重大战略的企业、转型升级的优质制造业企业、人才需求旺盛的企业将被政府部门优先考虑。国家急需领域产业(如农业、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业、低碳环保业……)和社会急需行业(如养老、义务教育、家政……)应被政府部门优先扶持。各级政府要落实国家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各项优惠政策,通过健全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带动更多企业特别是国家急需领域产业、社会领域龙头企业竞相参与产教融合改革,从而提升我国产业结构和人才素质。给予认证企业“金融+财政+土地+信用”激励制度,实行定期跟踪、跟进服务,确保已出台的各项政策能够落地。

(二)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型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

通过产教融合,促使高职院校(教育链)与企业(产业链)有效衔接,补齐高职教育的人才短板与企业发展短板,推动企业效率变革、质量变革,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在产业结构调整的态势下,企业不仅仅是技术、产品、服务的供给者,更是人才培养的主体。通过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培养创新性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培养融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通过知识为基础——素质为核心——能力为根本构建模式,打破传统学科教育教学模式。

(三)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

高职院校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技术技能,更要在技术技能的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企业的先进文化。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也要注重教师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使企业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供给有效融合,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好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的目的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主导者,高职院校应理性思考,加强学习,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产教融合作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从人才质量、就业质量上下功夫,使专业设置契合社会需求,课程设置符合企业需求,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积极开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做学教一体化”等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综合素质。

(四)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为了加大产教融合深度,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是关键,以此为基础“推动建设300 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而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将集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社会培训、实践教学于一体,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主要功能服务于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通过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面向先进制造业、养老、农业、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领域,培育技术技能人才和紧缺人才。产教融合型企业也要丰富实训基地项目内容,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为职业院校在校生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高技术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人类教育产生的根源是为了获得生产生活的技能,获得生产生活技能的最好途径是“边学边干”,积累经验。因此,教育本身就是人类生产劳动的特有产物。在社会劳动分工逐渐清晰后,形成了职业分工,职业教育随之产生。从教育发展看,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产业发展推动了职业教育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规模变化、技术更新换代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驱动力,驱动职业教育规模、层次、专业结构调整,有何种的产业发展需求,就将形成何种职业教育。产业变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体现在产教融合,产教融合传递产业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产业对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促进途径是产教融合,而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通过产教融合,才能对接产业变化,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履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提升高职院校办学内涵。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本科教育的区别是产教融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纵观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的互动对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不仅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要求,也是实现院校治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成果转化、技术升级的要求。伴随职业教育作用的发挥日渐被人们认可,“校企共赢,共同发展”理念已被各界认可,突破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工作与学习、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屏障,强化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互动合作伙伴关系,形成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命运共同体,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产教职业院校校企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